:::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6,086
文化保存-刺繡(劉千韶)-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刺繡(劉千韶)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刺繡是臺灣女紅文化的代表性技藝,技藝展現具豐富性、時代性,過去亦是婦功與婦德之表徵,被廣泛應用於服飾文化與生活應用上,對人類文明生活有重大意義,並具備高度文化代表性。
點閱數27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竹編工藝(黃塗山)-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竹編工藝(黃塗山)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竹編工藝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黃塗山先生之竹工技藝多元,影響台灣竹工藝文化與產業發展。
點閱數28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南管音樂(張鴻明)-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南管音樂(張鴻明)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南管」流傳在大陸泉州地區,以及隨著閩南移民前往的台灣、東南亞等地。南管音樂的特質,因固有的傳承制度,而使音樂的詮釋展演具有高度藝術性。南管音樂採用坐姿奏唱,且都有固定的座次,以琵琶為領奏,率先捻指起音,隨後簫聲加入,三絃、二絃亦自然溶入幫襯。從歌樂的角度看,南管以本嗓演唱,偏重在較高音域的聲腔表現,非常注重字音與音樂旋律的關係,尤其對發音、咬字、收聲的講究,及撩拍起落輕重的拿捏,充分保存中國傳統雅化系統的歌唱風格,而對泉州方言淋漓盡致的美化詮釋,更使得南管兼具民間俗曲歌謠的地域特性。惟南管音樂的古樸、典雅及高度藝術特性,在當前諸多館閣中,已有逐漸失傳之虞
點閱數28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排灣族tjemenun傳統織布(Ljumiang.Pacekelj許春美)-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排灣族tjemenun傳統織布(Ljumiang.Pacekelj許春美)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古樓部落向以織布工藝聞名,日本學者宮川次郎於1930年拜訪Kunanau社(今古樓)時,仍看到約有二十位的織者,並有精緻優美的作品產出。依其觀察,排灣族傳統織布代表部落是Kunanau社(今古樓),可見古樓在排灣族織布傳統維繫之代表性。排灣族傳統織布之圖紋反映族群回應所居環境的智慧、家族的傳承以及織者的創思,深具藝術價值與文化代表性。
點閱數30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泰雅史詩吟唱(林明福)-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泰雅史詩吟唱(林明福)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泰雅族社會並無文字書寫的傳統,因此對於族群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媒介,是以祖先所流傳下來的語言,透過口說或吟唱的方式來進行,族人稱之為Lmuhuw。泰雅族這套透過歌謠吟唱方式,來傳承族群起源、族群遷移、祖先遺訓、族群規範與祖先生活智慧的口述傳統,不但是延續泰雅族群傳統領域、族群命脈的文化傳承手段,更是台灣原住民族中獨特而珍貴的口述傳統文化資產。泰雅族族群文化因受到其他強勢文化的影響,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因素,泰雅族神話傳說的社會功能正面臨母語流失、社群組織及文化瓦解等危機。
點閱數30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剪紙(李煥章)-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剪紙(李煥章)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剪紙藝術為傳統中華文化中重要的常民裝飾美術之一,保存者的作品除能體現往昔常民的生活形態、民俗節慶、吉祥寓意外,更汲取文學名著、書法名畫、歷史人物等作為創作題材。
點閱數18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泰雅染織(尤瑪.達陸)-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泰雅染織(尤瑪.達陸)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泰雅族染織工藝為原住民族群中最具特色者,獨創的織布圖紋具有其文化性、傳統性,且形制豐富深具藝術性。染織工藝以苧麻為原料,天然植物為染料,其取材、技法與圖樣皆具其族群特殊文化色彩,技法承續傳統,工序完整並兼具創新,夾織與挑織技法表現尤為優異。
點閱數30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劉家正)-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傳統建築彩繪(劉家正)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建築彩繪於常民生活及建築上有其重要性及價值,保存者擅於傳統彩繪技法,並融合民俗內容之寫生描繪,益增傳統風貌。
點閱數29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歌仔戲(廖瓊枝)-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歌仔戲(廖瓊枝)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歌仔戲為台灣民間目前最興盛的傳統戲曲,廖瓊枝女士更有歌仔戲界台灣第一苦旦之美譽,自12歲參加子弟班學戲迄今,廖老師投入歌仔戲藝術已有六十餘載,期間榮獲「民族藝師薪傳獎」、「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等獎項肯定,現更全心投入歌仔戲教學推廣。除了個人的藝術成就,廖老師更在意傳統歌仔戲的觀眾市場沒落與薪傳的斷層,為了貢獻自己的力量,廖老師在1999年成立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藉此平台整合社會各界關注歌仔戲的意見與資源,並著力保存歌仔戲史料文獻及重要劇本,廖老師儼然成為台灣歌仔戲最重要的代言人。
點閱數290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南管戲曲(林吳素霞)-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南管戲曲(林吳素霞)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南管戲源於11 世紀的南戲,為古老的劇種。以演員的組成言之,因曾由未成年的小孩演出,故閩南地區也稱「囝仔班」或「囝仔戲」,由於該劇種腳色, 保存宋代南戲「生、旦、淨、末、丑、外、貼」的傳統,也稱「七腳戲」。而職業團體之間則因該劇種的源流,也自稱為「梨園戲」,以突顯其古老的歷史與格調。南管戲的表演包括演唱與身段,演唱部分唱腔的幽雅與古樸,成為其中有聲必歌的重要組成;身段動作套式多種,舉手投足皆細膩,部分且有如同傀儡戲以懸絲操弄的古劇。唱腔與科介身段的獨特性,形塑南管戲曲的典雅能媲美於崑曲,而其質樸的特徵,則甚且古老於崑劇。相較於歌子戲或布袋戲,南管戲為相對隱性的傳統戲曲,表演人才較稀少,更難有學習的機會。
點閱數25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