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5,822
現代化的主要難題-民主化-資源代表圖
web 現代化的主要難題-民主化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西從摩洛哥起、穿過北非與中東與阿拉伯半島,東到伊朗邊境,大約有二十個國家。這個區域中大多數人民使用同一種語言、信奉同一種宗教,但他們之間幾乎沒有統一性,政治體制也大不相同。但外界看來,阿拉伯世界就宛如一個整體無異,然而在他們之間,行為、組織、價值觀皆有顯著差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阿拉伯人抱怨,表面上雖獲得自由,但他們社會仍受西方帝國主義束縛。部份伊斯蘭統治者仰賴西方支持,自願放棄自然資源或軍事基地的權利,來回報西方,而受西方扶持建立的以色列對阿拉伯人的重創,更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對西方於是產生了矛盾複雜的愛惡情感。西方意識型態的根基,是將世界視為世俗的和民主的,並以資本主義作為運作邏輯。但伊斯蘭意識形態則是以宗教信仰作為核心,穆斯林以伊斯蘭教作為生活總體的表現。當兩股意識型態交會時,有折衝,有妥協,也將有所堅持。「世俗主義」(secularism)與「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化的兩個重要社會基石。西方通常認為伊斯蘭世界接受民主政治與現代化之後,應該就會像政教分離的西方國家一樣,生活中也會呈現宗教和世俗的差異。然而就穆斯林而言,宗教制度與權力體系與現實的政治結構是完全融合在一起,這兩者之間沒有任何可模糊的地帶,如果只是奉行片段的伊斯蘭教義就就已不是穆斯林。就西方來看,一些推動世俗化的中東國家,並未完全開放社會,而對於伊斯蘭基本教義派而言,這些世俗化的半調子國家卻又是伊斯蘭的叛徒,在推動世俗化的過程中,引發不少紛亂。世俗化是推動公民社會的第一步,然而穆斯林認為國家和社會不過是宗教的體現而已,因此有著法人組織的社會,在穆斯林眼中就成為了非宗教社會,非宗教社會的本質對穆斯林來說是無疑就是異端邪說。當一些穆斯林領袖宣稱伊斯蘭領袖不相信西方的民主學說時,嚴然已觸及了西方最珍貴的價值-民主,彷彿對世界傳達一種聲音:伊斯蘭教是只講求獨裁軍事領袖的宗教,徒增對於伊斯蘭負面的宣傳。二十世紀是民主主義擴張的世紀,當全球已經進入所謂的民主第三波時,中東伊斯蘭世界仍停留在傳統獨裁與新式專制兩種政治制度的光譜中徘徊。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雖未臻完美,但此時代似乎沒有比民主更好的政治體制。只是當穆斯林國家在接受民主理念或某種自身能控制的民主時,傳統舊結構卻不斷干涉新體制的形成,使得真正的民主政治無法運作,因次有的地方表面上可能是實行民主政治,但其實只是另一種形式的部落主義或封建主義。就現狀而言,穆斯林仍無法發現轉換到民主體制而不傷害到既有傳統結構的制度,因為太多的民主,似乎意味著直接跌入無政府狀態,所以伊斯蘭國家對於民主政治上的實踐仍是諸多保留的。
點閱數50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梟雄末日-海珊-資源代表圖
web 梟雄末日-海珊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西方媒體將海珊冠以「巴格達屠夫」與「西亞希特勒」等封號,描述海珊冷酷獨裁又無情。美伊戰爭爆發後銷聲匿跡長達八個多月的獨裁者海珊,2003年12月13日,因隨從密報,遭美軍生擒。冷戰時期,海珊和伊朗爭奪中東地區控制權,發生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伊拉克因獲得美國資助,但戰爭卻也使伊拉克國力受損。伊拉克為擺脫經濟困境,解除鉅額外債,滿足佔領科威特油田的野心。在1990年入侵科威特,後遭聯軍擊退,戰敗後伊拉克在國際上遭到全面的孤立與經濟制裁,與美國關係也愈趨無緊張。911事件後,美國鷹派勢力抬頭,攻打阿富汗之後,伊拉克成了美國第二號的打擊目標,故以伊拉克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由,欲一舉推翻海珊政權。
點閱數27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茶農生活 - 以坪林鄉為例-資源代表圖
web 茶農生活 - 以坪林鄉為例
李聰超/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坪林鄉地處山區,長久以來便以農業為經濟結構的主體,先民開闢最早便以栽植茶葉,大菁及樟樹為主。 由於受現代之工業發展影響,後兩項產業已經式微,僅餘茶葉栽植得天獨厚,成為坪林鄉特有之產品。 由於茶葉產製技術不斷改良及進步,銷售管道之打通,市場也漸具規模,近年以來,茶葉之製售,已成為本鄉最重要之經濟財源。每到採茶季節,家家戶戶不分男女老少忙著採茶、炒茶、挑茶枝,晝夜燈火通明,形成本鄉特有之現象。可以說:本鄉鄉民幾乎不論直接或間接皆與茶葉的生產、製造或銷售有關,也是本鄉的特色之一。由於國民生活品質之提昇,國人外出踏青旅遊之人口也與日俱增。本鄉地處山林之中,擁有山明水秀的環境,使得本鄉成為大台北地區民眾野營遊憩的重要據點。大量湧入的遊客,為本鄉造就了不少的商機。忙著採茶的鄉民。製茶過程之一:利用熱風進行日光萎凋作用。忙著撿茶枝的婦女。檢視茶油仔是否已蒸到恰當的火候。不論假日與否,常有許多民眾搭乘各種交通工具到坪林來遊玩。
點閱數357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07-12-04
頤和園-資源代表圖
web 頤和園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中國皇家園林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就是位於北京西北郊的頤和園,頤和園原是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在西元1750年乾隆皇帝改建,當時稱為「清漪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燬後,慈禧太后又在1888年挪用海軍經費三千萬兩白銀重建,作為她的消夏遊樂地,從此取名頤和園。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所組成,佔地約290公頃,水的部份佔了四分之三,林園以萬壽山上高達41公尺的佛香閣為中心,共有殿、亭、閣、廊、樓、榭等精緻建築3000多間,撘配天然的高山和湖泊,可說是中國皇家園林藝術的巔峰之作,因此於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文化遺產)。園內的重要文物有佛香閣、仁壽殿、德和園大戲樓、樂壽堂、長廊、排雲殿、石舫、銅牛、十七孔橋、玉帶橋、蘇州街、諧趣園等一百多處,有”博物館公園”之美譽。佛香閣-在被英法聯軍燒毀後,1891年重建,花了78萬兩白銀,是頤和園裡最大的工程項目。長廊-北靠萬壽山,南臨昆明湖,在長廊上漫步可以欣賞湖山的景色,而且長廊的每根樑枋上都繪有精美的彩畫共8000多幅,是中國建築中最大、最長、最負盛名的長廊。長廊彩畫題材十分豐富,有名勝古蹟、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等,可以邊看景,邊賞畫,一舉兩得。石舫-這是一座由大理石雕成的大船,上面建洋式艙樓,名為清晏舫。造石船是因為乾隆期望大清江山能如石船般永不覆舟,可惜乾隆未能如願。石船精挑細刻,巧奪天工,與真船尺寸一般,所以很多人會誤以為這座石船可以開去遊湖。十七孔橋-橫跨南湖島與東堤之間,是頤和園中最大的一座橋,十七孔橋的正中是一個大孔,自兩邊分別往中間數都是”九”,因而十七寓含”九重天”之意,其造型優美宛如一道水上長虹。
點閱數32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自強運動的內容-資源代表圖
web 自強運動的內容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並沒有正式的外交機構,朝貢事務是由禮部負責。西北邊疆事務包括俄國事務,是由禮藩部負責。自東南海上來的國家,有關事務是由兩廣總督負責。英法聯軍後,因為外人要求公使駐京,使中國對於國際間外交事務運作有了進一步認識。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成立,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現代形式的官方外交機構,此一機關後來演變成為洋務的總匯,商務與教務也同歸於此機關辦理,並在上海、天津分別設立南北洋通商大臣和海關總務稅司籌辦相關事務。又光緒三年首次設立駐英大使,由郭嵩燾擔任,後又陸續於美日俄德法等國設立。1861年恭親王奕訢派李泰國為總稅務司,此後各口岸掌海關者多為外人,以英人為最多。1863年英國人赫德接任總稅務司,從此任職總稅務司四十餘年,在他掌理下,1875年中國各海關有英國人252名,其他西方國家的人員有156名。中國的近代海關行政在外人的掌理下,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此外,1868年清廷聘請已經退休的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為辦理中外交涉事務大臣,代表中國訪問西方各國。這是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由於人才不足,而向外國借用人才的例子。自強運動最需要的人才為翻譯、機械製造和輪船駕駛。由於中外事務交涉起初都是用教士為翻譯,頗為不便。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後,又分別設立北京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培養外語人才和翻譯西書,藉以加強對西學的認識。同治四年成立的江南製造局,因其附設譯書局大量翻譯西書的結果,清人又有更多的管道認識西方。除了自辦學堂培養人才外,清廷也開始派遣學生前往西方各國留學,學習各種知識技術。自強運動的首要重點為建立國防工業,其中主要可分為兵工廠、造船廠、紡織廠、煉鋼廠四類。在這段時期,分別建立了江南機械製造局、天津機械製造局、漢陽兵工廠、福州造船廠、上海機械織布局、廣東織布局等。為中國近代化的工業奠定初步的基礎。由於清廷體認到海防的重要性,開始建立新式海軍。光緒十一年正式成立海軍衙門,李鴻章負責進行北洋海防的軍務籌辦,先後成立天津武備學堂、威海衛劉公島水師學堂、旅順船塢。並陸續購買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等軍艦,建立北洋艦隊。交通建設為建立國防、發展工商業的基礎。當時所注意的為輪船、鐵路、電線建設。這段時期分別成立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還有部分地區的鐵路建設、電線建設。以及基隆煤礦、漠河金礦、大治鐵礦、唐山煤礦的開採。除了中國人本身的努力外,西方傳教士在中國民間的努力宣傳介紹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最為著名的有英美傳教士傅蘭雅、李提摩太、林樂知等人。尤其是外人林樂知所編輯的「萬國公報」週刊,詳細介紹西方各種知識,對於往後中國改革運動的發展,產生相當的影響力。
點閱數58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7-12-04
唐代長安城格局 - 功能區分篇-資源代表圖
web 唐代長安城格局 - 功能區分篇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在以功能區分的前提下,唐代長安城具有官民分隔、坊市分離的特點。唐代長安城的三重設計,是將皇宮、百官衙署和市民住宅分區設立。宮城位置在全城正中的北部,專供皇族居住以及天子處理政務之用;皇城又稱子城,位置在宮城之南,是政府所在地,也就是文武百官辦公的地方;而外郭城以棋盤式的街道劃分為ㄧ百零八坊,是都城居民居住、活動、交易的場所。另外,人民的住宅區(坊)和商業區(市)也是採分隔設計,稱之為坊市分離制,居民居住在坊內、商店集中在市內。各坊四周都築有夯土牆,開四門,實行宵禁制度,夜晚不准出入;市則位於皇城南,東、西端各一處,其中西市由於多設有胡店,更富有豐富多變的異國情調。
點閱數138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07-12-04
貿易活動與商品 - 糖-資源代表圖
web 貿易活動與商品 - 糖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古代沒有「糖」,只有「飴」,指的是麥芽糖一類的東西。古代四川和江南雖有甘蔗,但沒有用來製糖,南北朝才開始用蔗汁熬糖,唐太宗派人到印度的摩揭陀國學熬糖法。《新唐書.西域列傳》王玄策多次出使,習得印度製蔗糖法,並開通印度經吐蕃到長安的路線。
點閱數10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悠久建築物-資源代表圖
web 悠久建築物
曾煥玲/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創立神學校培育本地信徒擔負起傳播福音的工作。1869年英國長老教會馬雅各醫師與李庥牧師開設的『傳教師養成班』。1876年英國教士會合併台南與旗後之『傳教師養成班』,於台南創設『大學』,第一任校長為巴克禮牧師,學生15人,是台灣神學校教育之濫觴,是培育本土傳教士的搖籃,藉由本地宣教師將福音傳給本地人。1895年乙未戰役期間,日軍侵台,府城(台南)一度危急,本院再度宣佈停辦。日人領台,人心沮喪,使教會思及宣教工作不可停頓,乃毅然復校。數年後學生數驟增,校舍不敷使用,卻苦無資金擴建。適校長巴牧師返回英國報告台灣傳教概況,並期籌募資金。數日後有一信徒私訪巴牧師,問明所需款數,巴牧師答以「約需千磅」。此人立即如數認捐,並以「不可公開姓名」為條件。1901年5月15日台南教士會以700元購買在新樓宣教師館對面的土地做建築神學校新舍之用。至翌年開始興建,1902年10月任命高金聲(高鐵)為新神學校之教師,可以收容40名學生的新校舍,在1903年2月17日舉行落成典禮。一九一三年改校名為台南神學校一九二五年巴博士退休由宣教師滿雄才牧師(Rev. W.E. Montgomery)任校長,一九四八年,更改校名為台南神學院。台南神學院禮拜堂基本上使用了相當多的中世紀仿羅馬建築之語彙,例如教堂西正面部分。鐘塔、環形殿及南北通廊外貌均可見到在室內裝修方面,台南神學院禮拜堂也有其特色之處。分隔空間的托次坎柱式所形成的連續拱圈、拱圈上方水平四葉飾裝飾帶、雙層次的木格天花板以及環形殿上的彩色玻璃均值得一觀。「理學堂大書院」是馬偕博士利用加拿大牛津郡鄉親的捐款所建,因此又稱「牛津學堂」。它於1882年夏天峻工開學,作為其培育傳道、醫療和教育人才的基地。建築採中西合壁,為馬偕博士親自設計,為國家列入二級古蹟。牛津學堂的教學非侷限於神學、教義,也傳授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以擴大青年知識領域和視野。除了設備新穎、教師先進,也採西式學制。比劉銘傳創設的「西學堂」更早,可說是台灣新文化的搖籃地。馬偕在台宣教成功實歸因於他注重本地幹部之培訓,且其教育目標非僅局限於傳道人才所需之神學、教義,亦授天文、地理、醫學、應用科學等課程,以擴大學生知識領域及視野。1884年馬偕繼牛津學堂之後,創辦了這所北台灣女子首座「女學堂」。由於當時民智未開,開學時僅卅餘名噶瑪蘭平埔族女子入學,但已是開時代先河。當時校舍仍為馬偕博士所建(1915年才拆除重建)。 1907年,女學校按日本學制重新開校之後,學生漸多,原女學堂之建築已不敷使用,遂在1915年停課,由吳威廉牧師重建新校舍,翌年五 月完工開學。1916年5月峻工,更名「淡水高等女學校」。1922年又更名為「淡水女學院」,1945年後一度與淡水中學合併,成為淡水中學女子部,後再分離,更名為純德女子中學,1965年與淡江中學合併。1885年,英國基督長老教會選定府城台南,創辦了台灣第一所西式中學-「長老教中學」,即今日「長榮高級中學」的前身。創校初期,校址位於府城二老口街,即今的衛民街口萬鍾社區,1894年2月22日,校舍遷到新樓內的新教室上課。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長榮中學在第一任校長余饒理先生的策劃下,在困境中繼續苦心經營。1901年,費仁純先生被英國教會任命為第二任校長。採用漢文、日文、英文教學,使本校的教育方式更趨向多元化。1914年,萬榮華牧師出任第三任校長,為發展校務,再作遷校計劃,次年,位於東門城郊現今校址上之新校舍開始動工興建,歷經一年多全部完工後,本校遂於1916年正式遷入現址。在萬校長任期內,注重科學、英語、體育,將足球運動引進台灣;同時重視基督教的人格教育。李庥牧師 (Rev. Hugh Ritchie) 與其夫人關心台灣女子的教育,四處奔走籌募經費並親自設計此女學校的校舍。1885年朱約安 (Miss Joan Stuart) 與文安 (Miss Annie e. Butler) 二位女宣教士來台 接續女學校的開辦事宜,她們學習漢文台語,走遍鄉村城市,訪問家庭,招募學生。當時唯一的入學條件是不纏小腳,至1887年好不容易才招到19位學生,當年二月十四日正式開學。女學校開創之初,校內大小事務均由文安與朱約安二姑娘主持,教師有四位,除了文姑娘與朱姑娘外,還有一位女老師與許秀才;翌年萬真珠宣教師抵台參加女學校的教育工作,直到1903年均由這三位女宣教師輪流主持校務,一人管理校務,另二人則巡迴鄉村協助教會或去探訪新樓醫院。 1903年英國女宣道會派盧仁愛教士(Miss JeanieA.Lioyd)到本校負責教務,翌年主持校政,為第一任校長。盧校長對發展女學校不遺餘力,到1918年學生人數增加,原有校舍已無法容納,盧校長極力奔走募款購得三甲地,目前校址所在地。盧校長並興建長榮大樓與一棟木造二樓建築供餐廳用,此建築稱為赤嵌樓。1923年11月28日舉行落成典禮。
點閱數35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網路停看聽-網路沉癮症-資源代表圖
web 網路停看聽-網路沉癮症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9年級
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最早於1995年由紐約精神科醫師Ivan Goldbeg提出。該症狀是形容因過度使用網路而幸福感上有所欠缺,也就是說因過度使用網路而造成學業、工作、社會、家庭與身心功能的減弱。1996年匹茲堡大學心理學教授KimberlyYoung,提出以下8點作為判斷網路成癮的徵兆:1.我會全神貫注於網路或線上服務活動,並在下線後仍繼續想著上網時的情形。2.我需要花更多時間在線上才能得到滿足。3.我曾努力過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網路,但並沒有成功。4.當我企圖減少或是停止使用網路,我會覺得沮喪、心情低落或脾氣暴躁。5.我花費在網路上的時間比原先意圖的還要長。6.我會為了上網而甘願冒重要的人際關係、工作、教育或工作機會損失的危險。7.我曾向家人、朋友或其他人說謊以隱瞞我涉入網路的程度。8. 我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是釋放一些感覺,諸如無助、罪惡感、焦慮或沮喪。如果以上8項問題有5項回答為是,就可能是網路成癮,若每週上網超過40小時則更加符合診斷確定性。網路世界雖多彩多姿,但也不要因為過度沉迷於網路之中,而忽略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的互動喔!
點閱數594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07-12-04
美伊戰爭-資源代表圖
web 美伊戰爭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波灣戰爭結束十二年之後,美伊又重啟戰端。此次開戰原因,乃是美國指控伊拉克海珊政權,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危害美國以及世界安全。美國總統布希表示:「像伊拉克這些國家與恐怖份子為伍組成的『邪惡軸心』,危害世界和平,發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這些政權造成越來越大的危險……」 美國此次開戰的動機,並未通過聯合國安理會允許,美英逕自決定出兵攻打伊拉克。3月17日布希對伊拉克總統海珊下達最後通牒,限他四十八小時之內離開伊拉克,3月18日伊拉克高層表示拒絕接受布希的最後通牒,故美國於3月20日發動攻擊。戰爭維持至4月15日,美國宣佈他們業已獲得勝利,美軍傷亡人數約120人,美國在伊拉克並未搜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令人深深質疑美國揮軍伊拉克的合理性。十二年前的波灣戰爭,國際幾乎呈現一面倒地與美軍合作進攻伊拉克,然而反觀此次美伊戰爭,國際上卻呈現不同意見,法國率先表示反戰,土耳其則否決了美國借用軍事基地ㄧ案,至於阿拉伯聯盟、一些非洲國家及中國也都表態反戰。美國雖得到英國、西班牙及波蘭等東歐國家的支持,但美國卻要獨力負擔大部分昂貴的軍費。
點閱數67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