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5,279
九一一事件-資源代表圖
web 九一一事件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遇恐怖攻擊。從美國波士頓、華盛頓及紐澤西州三地起飛的四架飛機被劫持,其中兩架由波士頓起飛的客機分別在不同時間,以自殺式攻擊撞向世貿中心北座大樓與南座大樓。世貿中心穿了個大洞,爆炸聲連連。紐約市長朱利安尼下令疏散世貿中心附近地區的紐約市民,一小時之後兩座大樓相繼倒塌。 世貿中心遭客機攻擊時,從華盛頓起飛遇劫的客機突然也撞向華盛頓國防部的總部(五角大廈),造成部分樓面倒塌。而另一架由紐澤西州起飛的客機被挾持後,則墬毀於匹茲堡附近。美國總統布希隨即發表宣言,指出此次的恐怖襲擊乃是美國的『國殤』,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機場全面關閉,來往美加的所有航線一律取消,加強首都華盛頓安全,並疑兇宣戰。911事件是繼珍珠港事變後,美國本土首度遭受襲擊,事件發生之初估計罹難者可能高達數萬人,最後經證實,有2823人罹難,1102人失蹤,罹難者當中僅1092人可辨識出身分,造成美國及全球經濟的損失則是難以估計。此次恐怖襲擊的幕後主使者是蓋達組織首腦奧薩瑪˙賓˙拉登所做,據聞賓˙拉登藏匿於阿富汗境內,但阿富汗官方否認此次恐怖襲擊是賓˙拉登所策畫。故美國於10月7日向阿富汗宣戰,塔利班(神學士)政權遭推翻,然而賓˙拉登仍下落不明。美國目前仍未緝獲賓˙拉登,賓˙拉登仍不時以影片或錄音等形式,號召信仰者反抗美國霸權,而美國推估賓˙拉登仍躲匿於阿富汗山區。
點閱數55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茶飲的普及-資源代表圖
web 茶飲的普及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後期,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於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展。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
點閱數15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解放金蓮-天足解放運動-資源代表圖
web 解放金蓮-天足解放運動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在纏足風氣盛行的年代,有許多男性對「蓮足」的喜愛,達到痴狂的程度,甚至有些文人手中若不握一隻弓蓮或小腳,則無法讀書寫作。但實際上,並非所有人皆對纏足表示贊同,宋人車若水是最早對此提出質疑的人。他在著作《腳氣集》中表明,將四、五歲無辜小女孩的腳纏得那麼小,是件很殘忍的事,不明白纏足與限制婦女活動有什麼好處?另外,宋代理學家程頤也對纏足不表贊同,因此力行不准族中女子纏足。但對大多數人而言,纏足不僅認為是種美的代表,甚至成為女子是否能嫁到好婆家的重要憑藉,故纏足成為主流風尚。日後,對纏足提出更強烈質疑、反對的意見者,則一直要到了清朝。纏足在清時可謂到了極盛時期,雖然在滿清入關時,禁止女子纏足,但主要的對象是針對滿族婦女(滿人並無纏足習慣)。至於漢人婦人,當時一方面在服飾上有「男從女不從」的規定;另一方面,因漢人纏足對滿人的統治無不太大危害,故纏足並沒有受到清官方太大的反對和禁止。至於在民間,則有人對於纏足提出強烈的反對呼聲。例如李汝珍(約1763~1830)在其名著《鏡花緣》中,以林之洋在女兒國被選為妃,而被強迫纏足的情形,反映女子承受的痛苦,從中也表達他反纏足的觀感與強烈的抨擊。除了李汝珍外,尚有袁枚(1716~1798)、俞正燮(1775~1840)等人,他們可謂是清末天足運動的先驅。清末天足運動的發起,主要是受到當時西方勢力的強大影響所致。簡言之,當中國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後,顯露出清廷的實力已遠遠落後經過工業革命洗禮的西方諸國,而西方各國也逐漸摸清楚中國的實力,從此中國開始陷入悲慘的境地,民族自信心隨之一落千丈,原本自恃的一切,成為落後、野蠻、殘忍的象徵,而「小腳」也由原本美的象徵,而被視為是殘忍的代表。但對三寸金蓮負面的看法,並不是突然出現並立刻成為普遍共識,而是經過一段長時期的推動與發展,且過程是曲折不斷。近代反對纏足的呼聲高漲,與來華的洋人有很大的關係。傳教士為早期主要推動者,雖然早期他們對於是否要革除為中國陋習之一的纏足,看法有所分歧。後來認為必須透過有組織、系統的推行,成效才易彰顯,因此成立戒纏足會,推行教會學校禁止纏足女性入學等。也有些西方婦女參與其中,著名者有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和立德夫人(Mrs. Little)。他們也舉辦演講與編刊物來宣傳反纏足言論,並希望此能影響中國上層階級,藉上層力量而影響下層民眾;梁啟超等人即受到影響,而反對纏足。至於在國內,清末由於國家處於風雨飄搖的階段,許多有識之士不斷思考如何救國,而以康有維、梁啟超為主的維新派人士也不例外。他們一方面受到西方思想影響,同時也思索如何革除中國缺點而使國家強大,推行天足運動,成為他們解決中國弊病的方法之一。在推行天足運動中,最重要的途徑,是要求男性不要娶小腳妻子,一旦纏足不再與婦女婚姻有利害關係,是更容易讓他人接受且實際不纏足。在來華西人與梁啟超等人的努力下,使得更多人加入廢除纏足的運動中,甚至慈禧太后也曾下懿旨禁纏足,同時也有地方官員參與。但這些努力主要是點的發展,故成效仍屬有限。到了民國時期,不纏足運動才在政府推行罰錢等政策,有計劃、有組織的推動下,才收到較大的成效,最後使得纏足風氣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全國廢除纏足不是一致性的,而是有區域的差別。基本上,天足運動是沿海地區接受度高於內陸、城市高於鄉村、上層階層高於下層民眾。另外,在推行的過程中,曾出現因太過急躁而造成民眾反彈,也傷害了纏足婦女的尊嚴。例如,當眾強迫脫下小腳婦女的弓鞋;也有官員趁機敲詐。另外,一旦緊纏的小腳,若要放足,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並不能立刻放足,否則疼痛難耐,造成更大傷害。但當時的官員並沒有注意到,而強迫婦女立刻放足,對纏足婦女的生理,又造成另一層傷害。再加上當「以天足為美」成為社會主流時,纏足被視為落伍,又造成纏足婦女的心理壓力。這些無法放纏的婦女,成為時代下的犧牲品。無論如何,放足由原本全然受到排斥、到逐漸接受,甚至成為一股運動,到了民國30年代左右,除了原本早已纏足至無法放足的女性之外,基本上中國已不再有人纏足。到了現今,據說在中國雲南仍可找到年歲已高的纏足婦女,成為中國金蓮風尚的見證。
點閱數1213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07-12-04
外國傳入之藝術 - 壁畫-資源代表圖
web 外國傳入之藝術 - 壁畫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斯坦因在今若羌縣的米蘭佛寺遺址上,發現了一些有翼天使的壁畫。壁畫上的人像特徵,類似地中海東部及愛琴海地區的居民,這些佛教藝術很明顯的受到希臘藝術的影響,其交流的管道就是絲綢之路。這種藝術風格的東傳,應該是中亞地區一些熟悉羅馬藝術風格和犍陀羅藝術風格的人才,借助佛教,走絲路東來而將此藝術風格交流。隨著絲路的繁榮與佛教的東傳,犍陀羅藝術經由西域進入河西走廊,再傳入中國。敦煌石窟、雲岡石窟等都受其風格影響。敦煌的莫高窟彩塑,數量眾多,技藝高超,人物繪得相當生動,風格上繼承了西域佛教雕塑的許多特點,即犍陀羅藝術風格,並在河西、中原一帶的佛像雕塑產生很大影響。隨著時間的發展,藝術風格亦漸漸與中國藝術融合一起,成為更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點閱數248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7-12-04
亨利親王-資源代表圖
web 亨利親王
楊鎧銘/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亨利親王(Henry the Navigator,1394-1460)是葡萄牙國王約翰一世的三兒子。他從小就崇拜法王路易九世率十字軍東征非洲的事蹟,非常希望能完成聖路易未竟之事業,率軍將伊斯蘭勢力趕出非洲。同時亨利親王相信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有一個富庶的國度(就是今天的幾內亞),他希望能跟這個國家聯絡,將基督教傳入非洲,建立起一個地跨歐非兩洲的葡萄牙王國。基於宣揚基督教的使命,以及發展葡萄牙經濟的目的,亨利親王致力發展航海活動,進行他非洲探險的事業。從1419年開始,亨利親王進行三次遠征非洲的活動,發現了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到達今天的西非海岸。亨利親王的努力,使得葡萄牙人的航海活動拓展至西非沿岸,從西非獲得的象牙、黃金與黑奴,增加了葡萄牙的財富,同時也激起了葡萄牙人向外航海貿易的熱潮,為狄亞士、哥倫布、達伽馬與麥哲倫等人的航海成就,奠定良好的基礎。
點閱數112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07-12-04
三國至魏晉南北朝—道教派系分化與神仙 思想的的合流-資源代表圖
web 三國至魏晉南北朝—道教派系分化與神仙 思想的的合流
彭慧雯/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8年級
葛洪(283-363)《抱朴子內篇》一書,著重個人修練成仙的仙道學說,確立道教基本教義中「不死成仙」的理論,該書集結各種仙道方術,提出學仙修道的具體途徑,是對丹鼎派仙道學說的闡揚。陶弘景(456-536)是南朝道教改革集大成者,他所創立的茅山教團,主要流傳於江南各地,對道教方術以醫學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該教派的形成,標示著自葛洪以來江南士族的道教信以神仙道教改造舊天師道團,創立官方化的正信道教的完成。東晉南北朝許多門閥士族都是信奉五斗米道的世家,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是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道教信仰更影響到文人的日常生活,如:稽康的《養生論》,于個人內在養生部分:強調減少慾望,保健心靈;外在養生則利用服食丹藥,滋補延年。北朝寇謙之(365-448)在《老君音訟誡經》一書中,猛烈抨擊五斗米道的舊道法,著重奉守道戒,齋醮儀拜等宗教活動,並認為服食丹藥只是次要的輔助作用。著有《靈圖真經》一書。書中刻意造作讖語,以迎合北魏統治者拓拔氏入主中原;道教也因寇謙之的積極經營,終於獲得官方的正式承認與支持。《真靈位顯圖》一書,主要依據上清派道書仙傳,將其中出現七百名神靈的名諱稱號,以圖譜的形式一一列出。該圖譜的繪製,奠定道教裡神仙排序的初步規模,在道教史上影響甚大。
點閱數73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中原的定義-資源代表圖
web 中原的定義
鄭字廷/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8年級
古人常將中國、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係指黃河中下游,華夏族集中分佈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華夏文化或周文化的擴展而擴大。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戎狄的周邊地區,隨著成康之世的分封,華夏文化的傳播,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實際上,兩周時期的中原地區除了今河南省外,主要還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東等省的部分地區。考古研究顯示,中國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種植水稻。信史時代的商、周,文獻中都有農耕方式的記載,而古籍中也經常提到周代有井田制度。夏商周王朝的稅收來源是廣大的農民,「士農工商,國之四民」一詞,顯現中國對於農民地位的重視。春秋戰國土地私有制度的形成以及鐵製農具的使用,使得中國的農業更上一層樓。中國農業的進步,促成了糧食與人口的增加。這些都是中國可以形成一個大帝國的條件。漢族始於黃帝時代,歷經夏、商、周三代,春秋戰國,秦漢時期逐漸形成,至今已有約5000年(一說4700年)的文明史。漢族的族源以華夏民族為主,而漢族之名則自漢朝開始。漢族為主體的中國長期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文化價值,另外兼受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響。佛教源起印度,漢代傳入中國,至魏晉南北朝興盛;道教則是本土形成的宗教。此外,也有少數漢族人口信仰伊斯蘭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等宗教。現在的中國民族是經過多次民族融合冶煉而成,大抵分為幾個時期: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宋元、明清。隨著戰亂及外患結束,所謂的外族也漸漸地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份。
點閱數310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前清治理時期-資源代表圖
web 前清治理時期
李聰超/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清朝統治台灣初期,台灣的茶主要來自大陸。漢人在台灣的茶葉種植情形,根據連橫的台灣通史的記載,最早具有成效的是嘉慶年間(西元1796-1820),柯朝從福建省引進茶苗,種茶在今天的瑞芳一帶。道光年間,已經有少部分的茶葉運送到中國大陸的福州(可能是供作藥用),經過政府抽稅之後就可以上市販賣。咸豐、同治年間(西元1850-1874),台灣開放港口與世界各國通商,根據淡水海關的紀錄,同治四年(西元1865)第一次有茶葉出口的正式紀錄(820022公斤)。台灣地區烏龍茶第一次出口,是在清同治四年(西元1865)。當時英國商人杜德,來到台灣從事茶葉的考察,認為台灣的環境適合茶樹的生長。第二年(西元1866),杜德大量進口大陸福建省安溪縣的茶苗,提供茶農栽植,同時貸款給茶農幫助生產,促成茶的產量大增。整個台北附近幾乎都有茶樹的種植。到了同治六年(西元1867),杜德運台茶試銷澳門(葡萄牙人佔領區),成效不錯。他決定在台北艋舺設立精緻茶廠,提昇茶的品質。同治八年(西元1869),杜德將台灣烏龍茶兩千一百多擔,以台灣茶(Formosa Tea)的名義,出口到美國紐約,大受歡迎,打開了台灣茶葉的出口市場。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烏龍茶滯銷,茶商於是將剩餘的烏龍茶運往大陸製成包種茶出售。直到光緒七年(西元1881)福建同安縣吳福元老先生,來到台灣設包種茶廠(大稻程)接著,安溪縣商人王安定、張占魁先生來台灣合辦「建成號」,從事包種茶葉經營,使包種茶漸漸與烏龍茶齊名。光緒七年(西元1881),包種茶首次出口到南洋。清朝時期,政府積極獎勵茶葉種植,並協助茶葉組織成立、運作。使台灣的茶葉成為出口貿易最重要的商品,變成世界重要的茶產地。根據出口的數量,台灣出產的烏龍茶受到了美國市場的喜愛(幾乎佔全台灣出口的九成以上),包種茶受成為東南亞人的最愛。 以下是台灣茶葉出口的主要地區。(一)中國大陸:上海、天津、漳州、泉州、廣東等地。(二)美國、英國。(三)南洋。 從出口數量來看,主要以烏龍茶為大宗,在光緒十九年時最多,達到了兩億三千多磅。其次是包種茶,以光緒二十年為最大量,達到二百三十萬磅。茶葉輸出的主角是茶商組織。茶商組織叫「茶郊」,根據一八七六年『淡水海關報告』記載:「華人茶行年中召開一次會議,若某茶行被發現摻假,將罰四百元,假貨且與沒收。」在劉銘傳治理台灣時期,為了改進茶葉的產銷,還輔導設立「永和興茶郊」。清朝統治時期的台灣茶有以下特色:(一)茶葉貿易的稅收增加,促使台灣北部區域急速發展,超越中南部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心。(二)為台灣開拓貿易的市場,成為世界重要的茶產地,奠下全球化經濟的規模。(三)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扶養眾多的移民人口,提昇生活水準。(四)開發山坡地種植茶樹,造成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衝突擴大。
點閱數66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台灣銀行發行的「新台幣」-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銀行發行的「新台幣」
陳炯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除了民國三十八年的首批新台幣外,在民國四十三、四十四年還有另一批直版的新台幣。到了民國五十年,已復業的中央銀行原擬收回紙幣發行權,但是受主客觀環境的影響,仍委託台灣銀行代理發行紙幣。五月一日開始發行新版紙幣,由原來的直式改為橫式。主要圖案則改為「西螺大橋」、「蘇花公路─清水斷崖」、「鵝鸞鼻燈塔」、「孫中山先生肖像」、「蔣中正先生肖像」及「中華民國總統府」等,有落實本土及強調國幣等意涵。而民國五十五年陽明山中山樓落成之後,配合孫中山遺像,亦在伍拾圓紙幣背面繪上「中山樓圖案」,彰顯紀念意義。至於在行政區劃上不隸於台澎地區,如福建省的馬祖、金門地區,則採用在紙鈔上加註地區註記的方式,以示區別。
點閱數27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第四台」是哪一台?-資源代表圖
web 「第四台」是哪一台?
劉佩詩/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9年級
台灣無線電視的「老三台」官方色彩濃厚,節目未必能符合一般民眾的需求。在1993年有線電視服務合法化之前,早在1970年代中期,基隆?石牌一帶的商人就開始播放一些錄影帶節目,並非法地向民眾售賣一些電子盒子,作為解碼器的用途,使用一個解碼器便可以收看到多達十數個其他電視台的節目,台灣居民稱這種盒子解碼器提供原來三家電視台以外的電視台為「第四台」。初期的「第四台」主要播放台灣鄰近國家和日本NHK電視台的節目,還有播放一些電影院播放的電影,甚至是色情電影。「第四台」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這些節目比原來三家電視台的精采,有些還提供一些更全面的直播性質節目,如體育節目和財經行情。在1990年代中期,台灣「第四台」訂戶估計超過200萬,滲透率達70%以上。
點閱數114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