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5,279
石板屋與豐年祭-資源代表圖
web 石板屋與豐年祭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魯凱族的傳統住屋是相當具有山地文化特色的「石板屋」,所用的石材以當地出產之黑灰板岩和頁岩,經簡易加工後成為規則片狀之石板,堆砌而成具有民族特色之住屋。建築時不用一根鋼鐵,不用任何石灰泥,即可建造出魯凱族人獨特又堅固的房子。一般人居住的石板屋,三星期可以完工,貴族居住的石板屋,比較講究,除了住屋以外,平時聚會的廣場,家中屋頂上的木雕,都是不可缺少的 。每年國曆八月十五日所舉行的豐年祭是魯凱族最重要的農耕禮儀祭典 ,每年農作物收成後,山中各部落的居民會舉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來祈求感謝上天帶來農作物的豐收,並順道祈求上天賜與平安,是屬於一種綜合性的祭典。關於豐年祭的內容,其實並不單是只為小米而舉行,除了祈求小米豐收外,也祈求其他的農作物如芋頭、甘薯等豐收;另外的戰爭、打獵、財富、農耕用具等也都是祭祀內容之一,項目頗為豐富。豐年祭通常於早上八、九點開始,穿著傳統服裝的族人聚集在祭場上,場內搭有數間茅草棚,掛著象徵吉祥的百步蛇和太陽神畫像。祭典開始,主祭者吟誦禱文,謝天並祈求來年豐收與平安後,祭場中央燃起火堆,族中勇士紛紛跳過,象徵驅除邪魔妖靈。開幕式後,接著上場的是山地歌舞表演、鞦韆大賽、拋物比賽、百米賽跑,競爭與聯歡晚會等節目,一直到入夜後才慢慢結束,其中,最受人矚目的便是傳達男女情意的盪鞦韆大賽。『盪鞦韆』是魯凱族人的傳統民俗遊戲,比賽當中,男士一牽一盪將少女盪高,當少女盪到最高點時,狀如空中飛人,看來驚心動魄。當選手在場上競技的時候,其餘的人就在四周圍成一個圓圈,以傳統歌舞替場中人加油 ,當少女盪到愈高處,歌舞便愈高亢,由於此項遊戲須一男一女合作無間 ,所以現已演變為男女互相認識,傳達情意的活動。
點閱數590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07-12-04
粵菜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粵菜的演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而廣州是中國歷代以來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之一,與中國各地和海外的交流頻繁,粵菜久而久之的就逐漸吸收各種烹調方式之長,發展出了粵菜的獨特風貌。廣東的物產種類繁多,再加上不斷的由各地傳入新的食材,讓廣東菜是無所不用,也是粵菜勇於挑戰的原因之一。粵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細分廣州、潮州、東江三種風味,主流則是講求食材多、手法新的廣州菜。由於集各地口味、各菜系所長,粵菜的風味兼具清、鮮、爽、嫩、滑、脆,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調味方式也兼收各省之法,醬爆、辣炒、醋溜、紅燒,樣樣俱全。 近代又吸收了西菜的料理方式,使得粵菜的變化更上一層樓,不斷的創新求變,這可說是粵菜的最大特徵。
點閱數2070
下載數17
修改日期:2007-12-04
廣州通商航線 - 廣州通海夷道-資源代表圖
web 廣州通商航線 - 廣州通海夷道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唐代海外交通以南海航線最重要。這條航線以廣州為起點,途經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長達一萬多公里,是當時世界最長的航線,聯繫亞洲與非洲,稱為「廣州通海夷道」。這條海路自廣州往西南行,經越南沿岸,穿越麻六甲海峽,渡印度洋至斯里蘭卡,再由斯里蘭卡西北沿印度半島西岸,經印度河口西北,沿伊朗南岸,進入波斯灣,溯幼發拉底河抵巴格達。中國海船從廣州遠達波斯灣為止,而中國貨物則透過阿拉伯人轉運至波斯灣以西甚至非洲。
點閱數37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秦代到漢初的半兩錢-資源代表圖
web 秦代到漢初的半兩錢
雷家聖/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8年級
秦始皇併滅六國之後,在錢幣制度上推行「半兩錢」,半兩錢是一種圓形方孔的銅錢,錢面上有「半兩」二字,亦即後來「孔方兄」的最初面貌。當時的重量單位,一兩等於二十四銖,因此半兩就等於十二銖。秦始皇併滅六國十五年後,各地群雄並起,秦朝因此覆亡。最後是由劉邦擊敗了項羽,討平了群雄,建立了漢朝。劉邦即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漢朝初年流通的錢幣,錢面上沿襲秦朝的制度,仍有「半兩」二字,但是重量減輕了很多。呂后(漢高祖的妻子)攝政時期鑄造的半兩錢,重量只有八銖,俗稱為「八銖半兩」。漢文帝時鑄造的半兩錢,重量更減到了四銖,俗稱「四銖半兩」。
點閱數14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公車上書-資源代表圖
web 公車上書
葉信亨/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漢代時期施行察舉與詔舉之制時,士人應詔,特為禮遇,考士均由公家備車赴京,是以日後稱赴京應試之舉人為公車。1895年,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得知了馬關條約的苛刻內容後,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一千三百多名考生,上書光緒皇帝,其主張重點為要求遷都、拒絕議和、實行變法等,這次考生聯合請願運動事件即為「公車上書」。雖然此行動的三大主張沒有實現,但這次聯合請願運動影響頗大,不僅使康梁師徒兩人聲名大噪,逐漸成為維新運動的主要領導人物,它也是清末第一次知識份子的聯合政治請願運動,並有效形成輿論宣傳的發展,成為清末政治請願運動的起點,促成國民問政的風氣,催生了許多議政的學會組織。
點閱數29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唐宋至元明時期的貿易船-資源代表圖
web 唐宋至元明時期的貿易船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唐宋時期: 中國-舟:最大者為獨檣舶,能載一千婆蘭(三十萬斤),次為牛頭舶,載重量約為獨檣舶的三分之一;再次者為木舶,又次者為料河舶,其載重量又各遞減三分之一。大船:蒼舶長二十丈、載六七百人。外國-師子國舶:梯而上下數丈,皆積寶貨。舶發之後,海路必養白鴿為信。元明時期:鄭和下西洋,依靠一支聲勢浩大、組織嚴密的船隊,每次動用的船隻常成百上千。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西元1597年)將下西洋的船隻,按照大小和性能,分成寶船、馬船、糧船、座船和戰船五類。寶船是運輸寶貨的主要貿易船,又稱寶舡、寶舟、寶石船、龍船,建制龐大,設備齊全,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適航性,能經風暴,進行長途航行。馬歡《瀛涯勝覽》(明人說集本,三寶爭彝集)卷首列舉的寶船,「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談遷《國榷》卷十三也說,寶船「其大修四十四丈,搏十八丈,次修三十七丈,博十五丈」。明代的工部尺折合0.311米,寶船的長度達到138.084米,闊56米,船上豎有九桅。最小的戰船,也長十八丈,闊六丈八尺,船上有五桅。船隊以寶船為主,故下西洋的船隊又稱為寶船隊。
點閱數37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英國國教派-資源代表圖
web 英國國教派
黃立儀/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當馬丁路德的思想與著作陸續傳入英國時,吸引了不少支持者,但英國的貴族及教會都反對新教,英國政府因而採取嚴厲的反新教措施,將路德的學說斥為異端,禁止新教言論的散佈,逮捕倡導新教的改革人士,當時的國王亨利八世甚至還親筆寫了一篇「七大聖典衛護論」(Defense of the Seven Sacraments)以反駁馬丁路德,並且為了表示忠於教宗,還特別包裝以金色封面,派遣特使呈獻給教宗李奧十世,李奧十世封贈亨利八世為「信仰衛護者」(Defense of the Faith)。不久之後,亨利八世卻因為婚姻問題而與羅馬教廷決裂。原來亨利八世的哥哥亞瑟(Arthur)娶了西班牙公主凱薩琳(Catherine)為妃,不到半年,亞瑟去世,為了延續與西班牙王室聯姻的機會,便將凱薩琳改配給亨利八世。凱薩琳比亨利八世大六歲,兩人所生的子女多數夭折,只有瑪麗(Mary)一人存活,加上凱薩琳已難再生育,於是亨利八世想起了舊約聖經中所言︰「人若娶兄弟之妻不能生子」,認為自己應是違背天意而遭天譴。此時,亨利八世迷戀上凱薩琳身邊年輕貌美的侍女安妮寶琳(Anne Boleyn),深得亨利八世喜愛。亨利八世於1527年向教宗提出離婚要求,以年幼被迫與寡嫂成婚為由,請求當時的教宗克力門七(Clement Ⅶ)批准其離婚案。面對此案,克力門七世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若批准了離婚案,則勢必為教廷埋下後患,因為凱薩琳是西班牙兼神聖羅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姑母,而且查理五世的軍力控制了羅馬等地;若不批准離婚案,則又得罪了亨利八世,克力門七世只得採取拖延戰術,壓下此案不批。亨利八世對教宗的拖延感到不耐煩,在國會的支持下,遂自任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領袖,成功結束他與凱薩琳的婚姻關係。亨利八世雖然脫離了羅馬教會的控制,但英國國教派仍保有舊教的教會組織、教義解釋、禮拜儀式等。直到1547年,亨利八世病逝,年僅九歲的愛德華六世(Edward Ⅵ,1537-1553)即位。因為輔政大臣傾向新教,坎特伯里大主教克蘭姆(Thomas Crammer)在1548年寫成「公共祈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一書,並經國會通過,下令全國的教堂一體遵行。政府積極的清查教堂的財產,同時焚毀與天主教相關的著作或是祭品,甚至禁止望彌撒,使得舊教在英國反而成為異端。西元1553年,愛德華六世病逝,其姊瑪麗繼承王位。瑪麗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在新教信仰者當政的時期,她的信仰讓她飽受苦難。1554年,她下令全國恢復天主教信仰,規定新教及其他教派均屬非法,不得活動與散發出版品。但英國國內的新教勢力並未因此衰微,瑪麗王后甚至聽聞新教徒正策劃叛變,為了貫徹天主教信仰,大開殺戒,前述的大主教克蘭姆也是殉道者之一,受迫害的新教徒因此稱她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這段迫害時期並不長,她在1558年病逝,由亨利八世與安妮寶琳的女兒伊莉莎白一世即位。 羅馬教廷因為伊莉莎白一世的身世而拒絕承認她合法的英王地位,伊莉莎白一世決定恢復新教,使得英國教會再次脫離羅馬教宗而獨立,確立英王是英國國教派的領袖,並且修訂「公共祈禱書」,通令全國各教會採行。西元1563年,制定「三十九信條」(Thirty nine Articles),作為全英國國教派遵守的教規,奠定了英國國教派的教禮、教義之基礎。伊莉莎白一世不僅打壓了天主教徒,也不能容忍新教的極端派—清教徒(Puritans)的批評,這些清教徒後來便遠走北美洲,開闢新天地。
點閱數71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鄭氏反清事業的延續-資源代表圖
web 鄭氏反清事業的延續
張昀浚/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為鄭芝龍之子。當清軍入關、明朝瀕臨滅亡之時,鄭芝龍等人擁立唐王,於福州建立政權。唐王相當賞識鄭成功,賜姓朱,改名成功,因此大家都稱呼鄭成功為「國姓」或「國姓爺」。 滿清軍隊在渡過長江以後,作戰並不順利,因此,便以高官厚祿來引誘手中掌有兵權的鄭芝龍投降,這一招果然讓鄭芝龍動心,鄭芝龍便投降清朝。鄭成功在其父尚未投降清朝時,便力阻其父投降,然而,其父還是不聽其勸告而投降清朝,但是鄭成功繼續堅持抵抗清朝。鄭成功自永曆元年(西元1647年)正式進行反清復明的活動以來,在中國東南沿海與清軍對抗了十餘年,永曆13年鄭成功自金陵敗退,10月又退守廈門,此時的鄭成功知道,如果要與清軍作長期的對抗,訓練兵士和籌備糧食都需要再做長期的打算,再加上廈門和金門容易被清軍再度進攻,因此,鄭成功不得不開闢另一個反清復明的新基地,以便能長期抗清。台灣漢人在荷蘭人的統治下,生產出豐富的稻米,不但可以自給自足還可以外銷,提供軍糧絕沒有問題,此外,台灣自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以來,已成為東亞貿易據點,有可觀的貿易利益,而其地理位置距離中國又適中,進可攻退可守,在這些原因下,鄭成功決定攻取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新基地。 另外又由於在台灣的漢人何斌來歸,詳細告訴鄭成功台灣荷蘭人的相關情報,其後鄭成功又與部將討論進攻台灣的事項,鄭成功決定在永曆15年(西元1661年)正月東征台灣。
點閱數46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哥倫布的志向-資源代表圖
web 哥倫布的志向
楊鎧銘/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9年級
哥倫布(Christoper Colombus,1446-1506)為義大利北部熱那亞的望族子弟,從小就對地理學有深厚的興趣,累積了豐富的航海知識,十五歲時開始他的航海生涯。在多次的航海過程中,哥倫布獲得寶貴的航海經驗,磨練出堅忍不拔的冒險精神,成為一位出色的航海家。三十二歲時定居葡萄牙,歸化為葡萄牙人,並娶妻生子。當時的葡萄牙正大力發展海上探險,尋找前往東方的航路,哥倫布與地理天文學家托斯卡內利(Toscanelli)通信,堅信地球是圓的,向西方航行,必然會到達亞洲大陸的東端,這也成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基本信念。哥倫布堅信地圓說,認為亞洲大陸就在歐洲的西方,向西航行便能到達。1487年,哥倫布覲見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提出西航中國、印度的計畫,但是卻未得到約翰二世相信與支持,無法進行西航計畫。哥倫布又先後到熱那亞、威尼斯與英國尋求支持,都無結果。最後轉往西班牙,受到西班牙伊薩貝拉(Isabella)女王,以及培雷茲主教(Juan Perez)的支持,哥倫布的西航計畫得以實行,此時的哥倫布已是四十六歲的中年男子了。西元1492年八月三日,哥倫布率領三艘船艦:聖瑪利亞號(Santa Maria)、平塔號(Pinta)、尼那號(Nina),從西班牙巴羅斯港(Palos)出發,正式踏上西航的冒險航海旅程。船隊經過加那利群島(Canary),持續向西航行,經過兩個多月的航行,發生多次船員暴動的危機,哥倫布順利帶領船隊到達美洲新大陸,他們所踏上的第一座島嶼,被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島」(San Salvador),就是今天巴哈馬群島(Bahama)的瓦特林島(Watling)。哥倫布確信他所登上的陸地,是亞洲大陸印度的西部,巴哈馬群島被稱為「西印度群島」,直到哥倫布死前,他仍然相信他所發現的土地是亞洲大陸。雖然哥倫布的地理知識並不正確,終身也沒有達成他到達東方中國印度的夢想。然而,他所發現的美洲新大陸,卻成為歐洲人的新天地,擴展了歐洲人的生活空間,也刺激了歐洲人向海外發展的興趣與熱潮,大大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點閱數613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07-12-04
「台灣省幣制改革方案」要點-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省幣制改革方案」要點
陳炯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中央政府對民國三十八年的幣制改革予以強力支持。為確保改革之成功,採取了下面四點重要措施:(1)台灣以前屬於中央政府的公營企業,皆移轉給台灣省政府;(2)中央政府以黃金及實物償還臺灣銀行之墊款;(3)指撥800000盎斯黃金充貨幣改革基金;(4)省政府借款10000000美元作為對外貿易基金。民三十八年六月十五日,台灣省政府公佈有關改革幣制之法規,其要點分述如下:1、新貨幣稱為新台幣,由台灣銀行發行。以黃金、白銀、外匯及可換取外匯之物資為十足準備。並設新台幣發行監理委員會,定期檢查發行準備。’2、新台幣對美金之匯率定為新台幣1元兌美金2角。3、新台幣最高發行總額以200000000元為限,相當於美金40000000元。那時估計戰前正常年份台灣銀行券發行總值,約相等於民國三十八年等值表示之美金50000000元,而三十八年台灣產量水準約達到戰前水準60%,故對貨幣的需要約為值30000000美元的現金,假定以值10000000美元的現金供經濟發展進一步的需要,則台灣需要的貨幣發行額估計值40000000美元,或新台幣200 000000元。4、舊台幣對新台幣之兌換率,定為舊台幣40 000元折合新台幣1元。規定民國三十八年年底以前持有舊台幣者,得無限制兌換新台幣。在兌換期間內,舊台幣暫按此一兌換率流通。5、設立黃金及外匯穩定基金,以拋售黃金及外匯之方式支持新台幣價值。另訂黃金儲蓄存款辦法,規定存款人在台灣銀行之短期存款得在到期日按公告黃金價格,兌換黃金。6、無嚴格外匯管制規定。出口商所得外匯除20%必須在台灣銀行結匯新台幣外,80%付以結匯證。持有結匯證者可自由在市場出售或用以進口商品。凡屬准許進口所需外匯,由台灣銀行按官定匯率充分供應,不加數量限制。雖然台灣的金融體系,並沒有因為幣制改革方案的實施立即恢復正常,但是重要的是,人民對幣值的信心恢復了。由現金餘額對國民所得比率來看,民國四十一年起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表示人民願意持有及儲藏貨幣,足以反映人民對幣值信心的恢復。戰後混亂的金融體系,隨著這一次幣制改革的逐漸有效,也因之趨於穩定。這對於之後台灣的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定,是十分重要的基礎。
點閱數1751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0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