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5,822
包浩斯-資源代表圖
web 包浩斯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廿世紀初,有幾位關係新風格的發展的著名建築師。1919年,葛羅培斯(Gropius)將兩所原本分立的藝術學校和美術工藝學校結合而為包浩斯(Bauhaus)。包浩斯最主要的影響,是率先推動了整合現代設計原則與量產工業的觀念。這是將理性、技術和一次大戰後流行的烏托邦精神相互結合的卓越計畫。1922年以後包浩斯變得越來越具有目的性,追求立方體的儉樸和功能主義。包浩斯於1925年搬到德索(Dessau),葛羅培斯為它設計的新建築,徹底體現學校各種功能的結合。此一建築為工廠、畫室、教室、展示場、圖書館、辦公室和宿舍的複合體,建築設計以乾淨、精確、無裝飾但引人的方式,將直邊方塊做非對稱的安排。
點閱數246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07-12-04
祿東贊使唐-資源代表圖
web 祿東贊使唐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祿東贊是吐蕃贊普宗弄瓚之大相﹙又稱大論﹚,統理國事,極受信任。唐貞觀十四年(西元六四O年)受命為贊普入唐請婚,太宗本不允,西藏民間傳說故事中說唐太宗以五難題考驗使者,祿東贊以機智通過測試。太宗曾封祿東贊為右衛大將軍銜,想以琅琊公主外孫妻之,祿東贊以贊普未娶公主,自己不敢先娶拒絕。西元六四一年祿東贊護送文成公主由長安入西藏。西元六四九年棄宗弄瓚去世,祿東贊繼續輔佐其孫為相,其五子欽陵、贊婆等均曾掌握國政。新唐書言其「東贊不知書而性明毅,用兵有節制,吐蕃倚之,遂為強國。」,可見祿東贊應是一位沉勇有為,擅長機智且頗有能力的人才。
點閱數20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語言同化政策-資源代表圖
web 語言同化政策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領臺初期,有鑑於日臺人之間語言隔閡,言語不通,不利貫徹殖民地政令,為因應現實需求,遂著手催生語文教育機構。總督府在全臺各要地設立國語傳習所,專門教授臺人學習日語;藉由推動日語,達成同化臺人的第一步。1895年,日人在臺北創設芝山巖學堂,推行日語教育。日人領臺初期,各地民眾群起抗日,臺民以屠殺日人,作為報復手段。1896年元旦,芝山巖事件的爆發,起因於抗日未平、治安未靖,六位日籍教師遭到臺人殺害,國語傳習一度受挫。國語師資的培育,成為總督府推動國語教育,首先需面對的課題。除了硬體設備不足之外,師資的招聘更是當務之急。除大量由日本國內聘請教師來臺任教之外,進而在臺灣本島設立師資培育養成機關。臺灣總督府開辦國語學校後,師範部成為公學校師資聘用的重要來源。總督府制訂獎勵辦法和發佈禁令,積極推動國語常動運動。民間也有附和者,組成同風會及國語同化會等團體。反之,部分臺人教師、學生、官吏及職員,私下仍使用臺語交談,抵制日語推行。甚至連國語家庭亦未必全然使用日語,在家仍使用臺語。要之,臺灣總督府強制普及日語的結果,頂多使臺灣成為『雙語並用』的社會,臺人始終欠缺自發性學習意識。
點閱數32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07-12-04
大化革新 - 律令制度的採用-資源代表圖
web 大化革新 - 律令制度的採用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西元六九七年文武天皇在位時,制定太寶律令,係酌取唐朝之永徽律令、永徽律疏及武后垂拱格與唐禮修正過去舊令,元正天皇時再據此修訂出養老律令。根據學者研究,養老令中有關神祇令、儀制令、喪葬令等,多依唐禮,可見唐文化之影響。
點閱數26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農業重建時期(1945-1953)-資源代表圖
web 農業重建時期(1945-1953)
蔡佳妏/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1949-1953年,是戰後台灣經濟發展奠定基礎的時期。台灣農業,因戰時遭到破壞,田園荒廢,台灣原有的化學肥料生產停頓,又因海上交通受阻進口困難,戰後農業生產一落千丈,糧食缺乏,加上當時國民黨政府來台的軍民約200萬人,致使台灣的人口急劇增加,為滿足軍糧民食,必須加速恢復生產,因此,這一時期台灣農業發展即以生產設施的重建及加強增產為其特點。1948年以後,由於來自中國共產黨及內外情勢的壓力,才迫使政府踏出「微溫」的土地改革作為緩和長久以來與農民之間的緊張關係,因此戰後的土地改革基本上是政府、舊地主、農民三者具有利害的關係。1949年1月陳誠出任台灣省主席後,即著手減租政策的準備。同年4月公布「台灣私有耕地租用辦法」,甚至不待「三七五減租條例」的正式立法(1951年始正式立法),從1949年第一期稻作起,就將「三七五減租」政策付諸實施,即將地租的上限規定為收穫物的37.5﹪,以減輕過去佃農沈重的地租負擔,並立法律保護耕作物價格,以謀求佃農之安定。因此,三七五減租實行後,達到的顯著效果是增加農業生產與農民收益、改善佃農生活、耕地地價跌落及佃農購地激增、促進佃農和諧、安定農村社會、奠定實施耕者有其田之基礎。1951年6月,「公有耕地放領政策」與「減租政策」告一段落後,「台灣省放領公有耕地扶植自耕農實施辦法」付諸實施,主要係利用戰後從日本人手中接收的耕地,實施佃農的土地放領轉移土地,佃農承購公地之價格訂為該耕地全年正產物總收穫量的二倍半,分十年期償還。公地放領政策的目的是扶植自耕農、改革土地政策、促進土地利用,使農地平均地權的實施更向前邁進一大步,台灣的農地改革獲得初步的成效。
點閱數244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07-12-04
氣候-資源代表圖
web 氣候
鄒玫/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高雄港的氣候,夏天熱而長,冬天冷而短,屬於典型的季風氣候。一年四季氣候溫和,平均溫度大約在攝氏二十四度到三十二度之間,這是因為海洋調節的緣故。每當東北季風來臨,臺灣各地人們都穿著厚重的大衣時,惟獨這裡的人們,還穿著涼快的衣服,悠哉著曬著太陽。所以怕冷的人,不妨就考慮住在這個地方吧!下雨的日子也不多,高雄港的雨期,自五月開始,九月便結束,常常是萬里無雲的晴朗天氣。這種氣候型態,有助於高雄港的發展,因為港區貨物裝卸時,完全不受風雨的影響。
點閱數256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07-12-04
以電子業的發展看工業轉型 - 電子業一枝獨秀-資源代表圖
web 以電子業的發展看工業轉型 - 電子業一枝獨秀
鄒玫/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電子業在台灣經濟發展和轉型過程一直扮演重要角色,而加工出口區的電子製品業在台灣向來佔有重要地位,幾乎涵蓋各項主要產品。三十幾年來,電子業製品的產值占加工區總產值的比重持續提高(如左圖),電子業目前已是加工出口區的主導產業。
點閱數25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中國的主要輸出品 - 瓷器-資源代表圖
web 中國的主要輸出品 - 瓷器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瓷器從沿海廣、泉、明三大港外銷。唐代以來,特別是宋元時代,陶瓷便由海上的“陶瓷之路”運銷世界各國。宋代華瓷不但以遍佈整個亞洲和非洲東南沿海,甚至進入了地中海和歐洲,宋瓷碎片就曾在義大利出土。埃及阿尤布蘇丹薩拉丁(西元1172-1193年)素以富有青瓷而名噪一時。歐洲人最初便是通過這位和十字軍常打交道,具有傳奇色彩的蘇丹,而開始知道中國瓷器的,所以青瓷在歐洲被叫作薩拉頓Saladon。所以宋元時期是中國外銷瓷最為旺盛的時期。外銷瓷從南宋到明代中葉處於欣欣向榮的階段,從十二至十五世紀,共延續了四個世紀。北宋以來,中國海舶都用瓷器作為理想的壓艙物,“舶船深闊各數十丈,商人分占貯貨,無少隙地”(《萍洲可談》卷二)。阿拉伯和印度商人也多到中國收購瓷器。十三世紀時阿曼商人常到蘇門答臘購買瓷器,轉銷各國;南毗商人時羅巴智力干父子便是居住泉州經商華瓷的印度人。青花瓷是以鈷金屬作呈色劑,燒製的白地藍花瓷器。西元1957年浙江龍泉金沙塔出土幾片青花碗殘片,顯示北宋時青花瓷已經出現。元代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近代在浙江江山發現元、明青花瓷窯,雲南玉溪在西元1960年也發現元代青花瓷窯。青花瓷在元代大多採用進口鈷料呈色,紋飾繁富,形制巨大,多運銷世界各地。到了明代,青花瓷進入全盛時期,替代龍泉青瓷成為外銷瓷中首屈一指的名牌貨。 明初永樂、宣德所造青花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紋飾精細,以纏枝花卉、瓜果為最多,雲龍、飛禽為次。由於使用進口的鈷料蘇麻離青,發色明艷,料色透入釉骨,永不脫落,釉面多有棕眼,一如桔皮。鄭和下西洋,歷次採購物資中,瓷器是不可或缺的出口貨,其中尤以青花為重。景泰藍是明朝景泰年間聞名於世的一種北京特產「掐絲琺琅器」,這種琺琅器具有“景泰年製”、“大明景奉年製”的款式,清初文獻稱為“景泰御前作坊之琺琅”。“景泰藍”一名見於光緒時的檔案和著述,起初從北京、廣州等地傳開,大約是一個在民間久已沿襲的名稱,景泰指的是景泰年間所製,“藍”即“琅”,是琺琅的連讀。主要成份是石英、瓷土、長石、硼砂、鉛、硝石等,屬硅酸鹽類。鑄器時以細銅絲按照墨樣花紋掐成圖案,粘焊在銅胎上,然後填滿琺琅,經烘燒、磨光、鍍金、所成器物絲細,但有接頭。另一種鏨胎琺琅則在畫樣後,將銅胎花紋外的空白處減鑿,填以琺琅,再烘燒磨鍍,線條粗獷但無接頭。
點閱數27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7-12-04
社會階層與生活-資源代表圖
web 社會階層與生活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三國統一後,新羅模倣唐的均田制,依官職的高低授給官僚田,而後進一步實施祿俸制,由國家向人民抽稅,再依官職高低支給租穀,但貴族官僚的反彈,導致王權的衰弱,地方豪族勢力抬頭。政府雖對二十至六十歲的丁男配給一定面積土地(丁田制),但因苛稅而無法擺脫窮困。至於被征服民及叛逆罪犯則被集中到鄉、所、部曲等區域,從事農耕、畜牧、手工業等勞役。
點閱數9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元之大都-資源代表圖
web 元之大都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1206年鐵木真被推為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1215年蒙古軍攻佔中都後,廢除中都之名,恢復燕京舊稱,1264年,忽必烈下詔將燕京改稱中都,府名仍為大興,”燕京”之名從此廢用,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國號”大元”,次年2月改中都為大都,並定國都於此,1279年元滅南宋,統一中國,大都遂成為統一的中國之首都。金中都城是在唐幽州城、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而元大都城則完全拋棄了舊的城基,在一片新拓的土地上建造起一座宏偉的城市。原因之ㄧ是因為中都城經過金末戰亂,宮殿城防遭到嚴重的破壞,1217年又發生大火災,加上中都蓮花河水系水量不足,不能滿足都城日常用水的需要,另選新址是為了找尋新的水源。最後選中了中都的東北郊作為新址,原因有三:1.此區是金朝宮苑太寧宮的舊址,環境優美;2.太寧宮內的瓊華島是中都一帶的”制高點”,在此處建城有”鎮壓”住前朝的用意;3.新城址可用西北山區的水源,與高梁河接通,引水入城,不僅可以滿足宮廷和居民用水,還解決了大都的漕運問題。主持大都設計規劃與施工的是劉秉忠。劉秉忠(1216-1274)在忽必烈取得汗位之前曾向他陳述”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的道理,對忽必烈產生極大的影響。元朝建立後,劉秉忠身居太保,對定國號、立朝儀官制、營建大都城池與宮殿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大都城於1267年正式興建,主要工程分為宮殿、城池、河道三項,初期主要進行宮殿建築,1274年大部分完工,然後修築城垣,1283年基本建成大城。現在,北京還保存幾段大都土城遺蹟,從馬甸到皇亭子一段殘垣是北城牆遺蹟,2003年在此建成”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北京歷史的發展,即使是歷經遼之陪都或是金的首都,其影響都未能涉及長江以南的地區,一直到蒙古人建立的元王朝在此定都,北京才真正成為整個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這種地位從元代開始一直延續到明清,並愈加鞏固。
點閱數27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