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紀末,伴隨著近代機制棉紡織工業而來到中國的,是先進國家的生產技術、機器設備與管理模式。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廠,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湖北織布官局與華盛紡織總廠等,均是自英國引進世界最先進的棉紡織機器。然而新興的中國棉紡織工業,卻面臨了多項無法解決的問題:首先是資金不足、政府與人民認識不夠、運輸不便、原料與機器無法配合以及修配制度落後,這使各廠、布製品品質不一,出廠數量不穩定。其次,在能源使用上,多以蒸汽為主要動力,煤的使用量因而大增。然而,中國早期棉紡織工廠多為磚砌木造的二或三層樓房,廠內空間狹小,不適宜作為近代機械化產品的生產環境。因此,建廠初期祝融之禍相當頻繁。第三,在機具操作上,機器自國外引進。民族棉紡織工廠沒有能力培訓自己的技術人員,非但無法熟練地操作機具,對於原料選擇與配置、廠房建築結構、生產部門調度等環節均一無所悉,只能聘請外國技師的支援。過度依賴外國技術及人才的影響下,一旦外國技師去職,便可能發生如1893年上海機器織布局廠房付之一炬的憾事,嚴重影響民族棉紡織工業的發展。而跟隨外國技師學習的工人也未經過完整的技術傳授與實習,多是邊看邊做邊學,爾後再以類似手工業作坊授藝予學徒的方式,將技術傳授下去,在操作上經常無法精準化與標準化。第四,在管理制度上,主事者多為官場出身,在近代紡織工業上實屬外行,不僅缺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更不具企業家精神。「重商輕工」的觀念下,使得投資者經常為了牟取較低的成本而使用便宜物料,降低了產品的質量並破壞信用。而官督商辦或官辦的衙門管理方式,將官場腐敗作風與習氣亦帶入企業經營中,導致工廠組織分工不明,部門疊床架屋,冗員浮濫卻無助於生產效率的提升,使得創立以來便一路跛行的近代中國棉紡織工業處境更加艱困。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