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早期對中國貿易,是透過英國的間接貿易。1786年蕭善明(Major Samuel Shaw)按美國政府的命令到廣州任領事,其後與Thomas Randall成立Shaw&Randall Co.,開啟了美國在中國設洋行直接投資;1803年波士頓柏金斯(Thomas Rerkins)也在廣州設立其昌洋行(Rerkins&Co.),這兩家洋行主要提供美國商人資訊,並為其解決問題。直到1818年旗昌洋行(Russel and Co.)的設立,開始真正美商在中國的貿易。鴉片戰爭前,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主要從中國輸出茶葉、絲綢土布,輸入人蔘皮貨,其後鴉片更成為主要的輸入品。鴉片戰爭後,美國對中國之貿易額則僅次於英國,且在1842年至1845年有大額成長,但與英國相同19世紀後期開始衰退,特別是進口至中國的商品貿易並無長進,中國的輸出品卻開始成長。中美望廈條約成為美國商人的護身符,美國商人幾乎都到上海設立洋行,其中以旗昌洋行、瓊記洋行(Augustine Heard&Co.)、同孚洋行( Olyphant and Co.)最為著名。旗昌洋行的創始人為羅賽爾(Samuel Russell),其主要業務有經營鴉片貿易、代理美國與歐洲商品、代辦生絲與茶葉的出口。1846年擴展至船運事業,成立旗昌輪船公司,這是旗昌洋行最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國際線,也經營內河航運,獲利不少,但在1877年把其航運事業賣給清政府的招商局。其後雖然發展輕工業,如繅絲廠、機器培茶廠,但在1891年賣給法商,結束所有在中國的事業。次於旗昌洋行規模的是1842年成立的瓊記洋行,其創辦人為何德(Augustine Heard Sr. ),一樣主要的業務為代辦進出口貨物,主要有販運鴉片與中國內河鹽運,此外也有銀行相關的金融業,收益頗高,但在中國金融成熟後,失去功能,於1874年歇業。同孚洋行與旗昌洋行、瓊記洋行一樣是全能型的美商洋行,但其參與買賣中國苦力,被批評為是不法勾當。19世紀到20世紀美國在中國的貿易,只佔美國總出口量的1~2,但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縮短航程;1871年上海與倫敦的電訊交通建立,連帶也串聯了上海與美國的電訊,使得新的跨國企業進入中國。這些第二代的洋行取代老牌洋行,主要輸入美國的工業製品,著名的有英美煙公司(British American Tobacco Co.)、紐約美孚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of N.Y.)、茂生洋行(American Trading Co.),它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進入中國,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是真正的發展。其影響中國部分的消費習慣,並將美國文明藉由商業宣傳帶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