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名:Macropodus opercularis(蓋斑鬥魚) 俗名:叉尾鬥魚、臺灣鬥魚、三斑菩薩魚、三斑鬥魚、彩兔 棲息深度:0 - 2公尺 形態特徵:體略呈長卵形而側扁。頭部中大,吻短。口小,開於吻端上位;口斜裂;下頜突出;上下頜均有細小之頜齒。前鰓蓋骨下緣及下鰓蓋骨緣均具細小鋸齒。體被有中大型的櫛鱗;側線退化而不明顯。背鰭單一,具硬棘XII-XV,軟條6-8;臀鰭與背鰭同型,具硬棘XII-XX,軟條12-15;腹鰭胸位,第1鰭條延長為絲狀;尾鰭內凹,上下葉亦延長如絲,尤以雄魚為甚,上下葉可以交叉成剪刀狀,雌魚則否。體呈灰黃褐色,體側有10條藍綠色橫帶,橫帶之間為淺紅色;頭部自吻端經眼睛至鰓蓋,有一條藍黑色紋;鰓蓋後上方有一暗綠色圓斑,周圍為黃色或紅色邊。各鰭為黃交易色;腹鰭之絲狀軟條和尾鰭略帶紅色。雄魚體色較雌魚鮮艷。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低海拔的平原緩流區或湖沼、池塘及稻田等之靜水域中,能耐低溶氧環境。雜食性,以浮游動物、水生昆蟲幼蟲或藻類等為食物,例如孓孓,所以有防止蚊蠅孳生的功能。繁殖期雄魚有築泡巢及照顧子代的行為。具有迷器來幫助呼吸,可以直接和空氣中的氧氣進行氣體交換。 地理分佈:原分布於越南北部、中國、臺灣、沖繩等地,現因引進觀賞養殖之故,已廣布於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區域。原本在臺灣各淡水流域可見到牠的蹤跡,現今因河川污染已十分罕見。 漁業利用:小型觀賞魚類,唯因棲地被破壞,野生種的族群已日漸稀少,1990年行政院農委會將台灣蓋斑鬥魚列入「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Rare valuable species)予以保護。2009年農委會在經多次專家會議檢討下,基於臺灣鬥魚在許多靜水域裡,經由許多地方政府、學校及業餘愛好者,投入大量努力保護環境或人工飼育族群之下,已有許多的繁衍族群,而且本種並非臺灣特有魚種,應無立即瀕危之虞,由保育類名錄中移出。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素材
主動式
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海洋教育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2018-12-13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a800-08.jpg (65.12KB)
Xray_ASIZP0065755.jpg (159.98KB)
Jheng2376.jpg (168.70KB)
NMMBOL003620.jpg (140.1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