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伍連德
伍連德(1879-1960),字星聯,中國著名的醫學家、檢疫與防疫事業的先驅。他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20世紀初為中國的現代醫學建設與醫學教育、公共衛生和傳染病學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1899年,他從檳榔嶼赴英國學醫,專業研究傳染病和細菌學,1903年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回馬來西亞開診所。1907年,當時外交大臣施肇基鼎立舉薦,伍連德應清政府特別聘請,出任天津北洋醫學堂協辦。1910年,奉命到哈爾濱對抗鼠疫,在三個月內就控制住了病情,這已是其個人事業中的第一個頂峰。1912年,受中華民國聘請為大總統侍從醫官,1913年和1919年他又兩次在東北抵抗鼠疫和霍亂的爆發。先後獲得上海聖約翰大學、香港大學和日本東京醫科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自清末以來,西醫的發展就一直為外國勢力所操縱,甚少屬於中國本土的西醫團體。例如1886年,上海100多外國醫師組織「中國博醫會」,卻只讓外籍醫師參加。1910年,伍連德就在上海報刊徵求同人,倡議發起成立中國醫師自己的學會,直至1914年,他聯絡顏福慶博士及俞鳳賓等十餘人在上海集會,商議發起組織醫學會;隔年,伍連德、顏福慶、俞鳳賓、刁信德等21位醫師在上海宣告中華醫學會成立,並選舉顏福慶為首屆會長,伍連德為書記。伍連德還主導負責創刊《中華醫學雜誌》,並任總編輯。1916年2月,中華醫學會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大會,討論通過了「中國醫學會章程」,規定以後會議一律使用國語,並成立了編輯部、醫學名詞部、公眾衛生部等。此次大會伍連德被選為會長,並連任了兩屆。1937年,中華醫學會公共衛生學會成立,伍連德任首屆會長,該會是中華醫學會最早成立的12個分科學會之一。1933年,他還與顏福慶等發起建立了中國防癆協會,伍連德任常務理事,他還參與發起創建了中華麻風救濟會、中國微生物學會、中國醫史學會、中國科學社等等科學團體,為中國西醫的本土化做出傑出貢獻。在創建醫療體系的功業上,1916年,伍連德被委任為北洋政府黎元洪總統的特醫及京漢、京張、京奉、津浦四條鐵路總醫官,他認為北京較完善的醫院皆為外國人所設,伍連德倡議自行建設中央醫院,獲得政府同意,除財政部撥款外,大部經費由募集得來。院址選在阜成市場(位於白塔寺東側)於1916年奠基,1918年1月27日北京中央醫院開院,伍連德為第一任院長,任職四年。他先後主持興辦檢疫所、醫院、研究所共20處,共計床位2387張,除北京中央醫院外還有1912年在東北各地建立的防疫醫院;1922年受奉天督軍張作霖委託建立的東北陸軍醫院;1930年以後在中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下設的各口岸建立的檢疫醫院等等。伍連德接受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醫官林家瑞的建議遂利用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所屬濱江醫院的臨床設備和技術力量,邀聘哈爾濱的名醫,在東三省特別區長官公署及哈爾濱海關等的資助下,於1926年9月8日創建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今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伍連德為第一任校長,另外,他還積極參與了協和醫學院的創建工作。1930年被任命為中國海港檢疫總管理處處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他辭職赴北京任中國海港檢疫總監。1937年日本攻佔上海後再赴香港,1946年回到馬來西亞,在那裏創辦了吉隆玻醫學研究中心。很難用一個頭銜,給予這樣一位優秀的西醫專家歷史定位,作為一位流行病學家、微生物學家、病理學家和公共衛生學家、醫學教育家、醫生等之外,伍連德也是作家,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鼠疫鬥士——個現代華人醫生的自傳》、《中國醫學史》(世界上第一次用英文撰寫的中國醫學史專著)、《論肺型鼠疫》、《鼠疫概論》等。專著《鼠疫概論》和《霍亂概論》,成為被世界同行廣泛引用的經典。他一生訪問過歐美和亞洲近20個國家,先後獲得上海聖約翰大學榮譽科學博士、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榮譽醫學博士和蘇聯科學院榮譽院士等十幾個榮譽稱號,都只是錦上添花之事,尚不及他一生的功業來得更耀眼。1983年由著名的流行病學家J.M.拉斯特(Last)主編的《流行病學詞典》中,伍連德是惟一被列入的中國醫學學家。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著名學者梁啟超就曾讚譽他:「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 這位偉大的醫學家於1960年1月21日逝世於馬來西亞。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385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701.zip (3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