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蔣介石的崛起,激化了國民黨內「黨權」與「軍權」的對立。不過,讓黨機器無法在地方立足的另一關鍵因素,是中央與地方的離合關係。辛亥革命以分省獨立的方式完成,民國肇建以後的各省軍人,實際執掌了各省得兵權、政權與財權。對民初的北京政府來說,在廣州組建革命政權的國民黨人,一樣是地方的割據勢力。即便如此,國民黨政權內部又受南方各軍政派系的牽制與左右。南方的桂軍、滇軍、粵軍、湘軍、川軍等勢力,皆非國民黨中央可任意指揮自如。國民政府進行北伐前,花費不少精力,統一了兩廣各軍系,特別是以李宗仁為首的桂系。其後北伐出師,國民黨再得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綏軍之響應。1928年底,統率東北軍的張學良又宣布歸順南京,中國統一。然而,各支部隊名義上向國民黨效忠,實則系統不一,地方性甚強。當北伐完成,南京中央謀議裁軍,地方實力派與中央的矛盾便油然浮現。同時,汪精衛以改組國民黨為號召,四處發展組織、吸收黨員,並與地方實力軍人聯合,與蔣介石抗衡。1929-1930年間,初有以李宗仁為中心的反抗,繼有李宗仁與馮玉祥的聯合反抗,終則有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汪精衛的反抗。其高潮是1930年反蔣派聯合召開的「中央擴大會議」,斥蔣介石為獨裁,口號為「整個的黨,返之同志;統一之國,返之國民」。反蔣派的大聯合,需要武力作為後盾,主戰場則在河南,史稱「中原大戰」。中原大戰後期,蔣介石的中央軍得張學良支持,轉敗為勝。但是,中央軍的勝利,仍舊無法消弭地方實力派的挑戰。1931年,立法院長胡漢民因與蔣介石發生政見之爭,竟遭幽禁,史稱「湯山事變」。胡氏身為國民黨元老,蔣氏孟浪之舉,遂引發不小的政治風波。一干國民黨元老,在廣東地方軍人的支持下,於廣州宣布另組國民政府,史稱「寧粵分裂」。九一八事變後,廣州國民政府才因團結禦侮的輿論空氣,宣佈結束。但承繼它職權的國民政府「西南政務委員會」、國民黨「西南執行部」,仍處半獨立狀態。而整整30年代,中原大戰中敗陣下來的馮玉祥、李宗仁,亦屢有復起之勢,使南京窮於應付。粵籍的十九路軍,甚至在福州廢棄國民黨黨統,別置「中華共和國」。1936年,駐屯陝西的東北軍與西北軍聯合發動兵變,劫持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迫令停止剿共,共同抗日,史稱「西安事變」。地方勢力裂土為主,使得黨機器難以在地方立足,確屬國民黨的一大困境。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2010-03-09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