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靖年間,明朝書院的發展達到另一個高峰。同一時期,明朝書院也先後面臨了政府的四次禁毀行動。前面兩次的禁毀書院行動,發生在明世宗在位期間(年號為嘉靖)。第一次禁毀書院的時間為嘉靖十六年(1537年),當年二月,御史游居敬上疏給皇帝,內容談到南京吏部尚書湛若水私創書院,廣收無賴之徒,目的是提倡個人的邪說。為了端正人心,所以朝廷下令罷廢各地私創書院。第二次是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月,吏部尚書許讚向皇帝上奏,提及各地官員廣建書院,會造成混亂,應立即拆毀書院。面對政府兩次的禁毀行動,書院發展會因此而衰落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如同明人沈德符於《萬曆野獲編》一書裡所說的那樣,「雖世宗力禁,而終不能止。」第三次禁毀書院的時間是在萬曆七年(1579年),由明代著名的改革家張居正所發起。張居正為何要禁毀書院?這和他對心學教育的不滿有關。他認為心學在書院的講學,乃是別立門戶,「空談廢業」,影響視聽,必會開啟士人之間請託的風氣。於是他著手進行禁毀書院的行動,令各省書院改為政府公廨。和嘉靖時期相比,這次的禁毀行動規模較大,措施較嚴,所以不少書院的確遭到毀廢。例如紹興的五雲書院、貴溪的玉溪書院、成都府大益書院、太原河汾書院、宣化縣敷文書院等均遭毀壞。話雖如此,仍有不少書院可以避開此次浩劫。某些書院在地方官員的努力下,或得以保存,或部分損壞;某些書院則用改變名稱的方式,避開此禍,例如貴溪縣象山書院便改名為象山祠、安福縣復古書院則改名為三賢祠;某些書院因為地處偏僻,所以未遭逢大難,如饒陽縣近聖書院。根據《明通鑑》一書的記載,張居正這次禁毀書院的行動中,總共有六十四處的書院遭到毀壞。這次的禁毀行動,直到張居正去世後,書院才陸續恢復。第四次發生在天啟五年(1625年)。這次禁毀行動,和東林書院有關,也就是明代著名的東林黨爭。這是以顧憲成、高攀龍為首的東林黨,以及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兩派黨人之間在明朝政治上的政治紛爭。這一部分,將在「書院與明末黨爭」此一單元進行詳細說明。這次禁毀書院行動,是由魏忠賢所下的命令,直到崇禎皇帝即位後,罷除魏忠賢,恢復全國書院。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