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元1305年,原任法國波爾大主教貝爾特蘭當選為教皇,稱為克萊門五世。他除了任命多位法籍教士為樞機主教外,更於西元1309年將教廷由羅馬遷至法國南部的亞威農。自此60餘年間,教皇多由法國籍的樞機主教擔任,教皇行事因此多受法國國王的牽制,形同其附庸。當時歐洲各國群起反對,並譏笑教廷為「巴比倫俘虜」,這是教皇開始失去國際領導地位的開端。「巴比倫俘虜」的最後一位教皇格里高里十一世順應民情,於西元1377年將教廷遷回羅馬。但法國籍的樞機主教們卻另選一位新教皇,重建亞威農的新教廷,並且與當時義大利的羅馬教廷相抗衡,形成教會的大分裂。當時社會一致主張改革,因此有「議會運動」的產生,後來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祺門邀請多名神職要員,舉行康士坦司會議(Council of Constance),重選一新教皇,始將教會統一。經由此一事件,教皇的威望一落千丈,改革呼聲再起。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5-27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

其他人也看了這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