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接受西學
士大夫主張接納西學者以明末的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為代表。他們崇信西學,並信奉天主教,認為天主教可以「補益王化」。例如徐光啟認為西方數學知識十分高明,中國傳統數學可廢棄不用。他們對於傳入的科學知識有較透徹的了解,在介紹與翻譯西學方面有貢獻。徐光啟(1562-1633年)—— 徐光啟看到利瑪竇所繪《山海輿地圖》後,專程拜訪並虛心向他學習西方天文曆算等知識。他認為數學理論是數學應用的基礎,因此他與利瑪竇翻譯歐幾里得數學名著《幾何原本》。明沿用元代郭守敬《授時曆》的《大統曆》,已不符實際需要,徐光啟上書要求修改曆法。崇禎二年(1629年),他引進西方的天文曆法知識,修正傳統曆法。他去世前已接近完稿,崇禎八年(1635年)全稿完成,稱為《崇幀曆書》。書成後不久明朝覆亡,未及使用,到清初才正式公佈,沿用至今。徐光啟由耶穌會教土湯若望施洗入教,徐光啟及其家族成為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支持者。李之藻(1565-1630年)——李之藻曾染重病,經利瑪竇治療而獲痊癒,於是受洗。他認為天主教義:「質之堯舜、周孔之訓則略同」,並強調西方的理(宗教)器(科技)可以補充儒學的內容。他翻譯《明理探》一書,是有關西洋哲學的譯本並與利瑪竇合譯《同文算指》。他也曾協助徐光啟編撰《崇禎曆書》。楊廷筠(1557-1627年)——楊廷筠原本信佛教,與利瑪竇結識後,言談契合,後來經李之藻的勸說受洗入教。他捐地建教堂、立公墓、刊印《聖經》,熱心傳教,對天主教在浙、閩的傳播非常有貢獻。他信教信心堅定,熱心宣教,傳教士將他與徐光啟、李之藻並稱早期中國天主教三大柱石。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253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3058.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