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康熙61年(西元1722年)之際,平定朱一貴民變事件後。朝廷慮其餘黨遁跡東部,且懼漢人出沒其地,而與原住民族結合,伺機謀亂,且此時朝廷對於東部地區並無土地的需求。於是採取籠絡原住民族,同時禁止漢人私越後山,因此頒布隔離漢人接觸之「劃界封山」之政策,自此後山被封禁長達百餘年,使得本區難有快速的發展。當時,政府雖然立界禁止漢番交易,但是前後山間的貿易商業活動依舊持續,久而久之,逐有漢人前往開墾。直至嘉慶、道光年間,當時台灣西部平原地區大致完成開發後,少數漢人也開始逐漸轉移目標至後山交通較方便、平原開闢地區拓懇,但大多失敗,隨後棄地而去。當時漢人進入本區拓墾的分佈地區,明顯的呈現點狀分佈現象,主要利用陸路方式,由西部翻越中央山脈東來。或者由南部進入,此皆受限於交通的不便。由於政策的限制,後山被封禁長達百餘年之久,從漢人角度來看,大大延誤了東部的開發,然而若站在原住民族的立場,此項政策也保存東部原始文化的多元,不致太早被同化與消滅。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
其他人也看了這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