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咖啡投機事業
由於美國對咖啡的需求量高達全球咖啡產量的二分之一,使得美國的咖啡市場成為大財閥炒作的目標,當時有「三巨頭」之稱的三大咖啡進口商壟斷美國的生豆市場,然而為時不久,在生豆源源不絕的供應之下,財閥炒作的空間也越顯壓縮,1880年,三巨頭之一被發現暴斃在家中,也宣告三巨頭時代的終結,其他兩大進口商開始出現嚴重的財務缺口,更引發連鎖反應,是年美國咖啡進口商總共累積700萬美元的債務,促成新的交易制度誕生。新的交易制度在於買方與賣方簽訂契約,購買未來某一時期一定數量的咖啡豆。這種期貨式交易制度?咖啡進口商提供價格波動的避險工具。雖然如此,咖啡事業的炒作,仍是當時全球最熱門的生意之一,拜當時電報電話科技的幫助,全球資訊可以迅速傳送,歐洲主要港口成交的咖啡生意可以立即回報紐約,商業間諜透過海底纜線,回報寶貴的交易訊息,許多如生產過剩、產量銳減、病蟲害、戰爭爆發或人為炒作,都是當時咖啡市場反覆上演的戲碼,如1899年巴西咖啡樹發生嚴重病蟲害,必須要經過檢疫才可過關,這也讓投機客趁此大撈一筆,稱此為「病蟲害行情」,直到二十世紀初,流通在美國的咖啡豆數量龐大,使得投機客炒作不易,但咖啡豆的行情似乎也越來越不利於農民。1902年,中南美產豆國?因應咖啡豆疲軟的行情,乃派代表前往紐約咖啡交易所召開第一屆國際咖啡消費暨生產研究會議,然而由於與會者各懷鬼胎,既得利益者不願蒙受損失,產豆國則要求消費國負起責任,因此會議最後一事無成,產豆國決定自力救濟,透過買進過剩咖啡豆封存的方式,以穩定咖啡價格,然而在財源不足的情況下,穩價計畫似乎無力繼續,此時德國商人席肯(Sielcken)適時挺身而出,協調德國、英國銀行團與咖啡交易商,組成咖啡價格的機制,將價格穩定在每磅7美分,終於給予農民一定的保障,但實際上獲利最多的還是席肯,他不但掌控了絕大多數的咖啡生豆,更以低價取得,並高價出售。巴西咖啡豆在穩價計畫與降低產能的雙重策略下,價格開始逐步上揚,但這卻對美國的消費者造成另一股壓力,並從美國國會到社會各界開始撻伐穩價計畫,甚至決定起訴席肯,認為他支持的穩價計畫與咖啡托辣斯是美國社會蒙受損失的元兇,然而最終在巴西釋出八十萬袋的生豆下,宣佈結案。即便如此,席肯在咖啡交易中仍賺進大筆鈔票,由此可知,咖啡投機事業的熱門情景。
關鍵字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63
下載數:0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642.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