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傳統社會的時間觀念
各個民族及地區對時間有不同的概念與計算方式,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各地對於時間的觀念仍有相當的差異。詩經裏有一首〈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我們也經常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意思是說一天不見面,就好像隔了三年一樣,用來比喻思念殷切的意思。從這裡可以發現「時間」好像不是固定的單位。「時間」不全然是鐘錶科技決定論所建構出來的「時間」,也可以是文化與人類自行衍生的「心理時間」或是「文化時間」。所以「時間」的概念是多元的,而不是固定的。勒范恩(Robert Levine)在《時間地圖》一書中指出因為文化的差異,衍生出不同民族、文化對於「時間」的不同詮釋,因而產生對時間概念差異的現象;並強調時間的節奏速度在不同社會中有不同的意義與解讀方式,影響所及從個人身體健康與日常作息規律到整體國家競爭力,所以並不是所有社會文化都認為「時間就是金錢」。漢人來台之前,原住民以日月運行的規律和動物的生理時鐘來判斷時間。例如布農族以雞鳴為生活作息準則,泰雅族在氣候良好時以日月星辰為作息依據,陰天時則聽鳥啼來判斷時間。漢人來台後,民眾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官方則是使用日晷與燭刻,某些特殊行業例如航海因為要精準掌握潮汐漲落時刻以便於船隻航海及停泊,所以會以焚香或沙漏等較精確的計時工具。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487
下載數:8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308.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