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台灣外交政策的轉變
台灣關係法是台灣和美國兩政府間因應時局之需的產物,其後成為其他國家欲與台灣加強關係的良好範例。那些未和中共斷交而想與台灣進一步發展關係的國家發現,台灣關係法已建立十分受用的非官方性質的政府間關係。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面臨日本、美國等重要邦交國陸續與我斷交,政府調整總體外交之作法:1.加強與我國有邦交國家之友誼和關係,若兩國關係有所改變,我國絕不輕言斷絕外交關係,但也決不為了維持邦交而放棄我國的基本國策;2.致力於發展與無邦交國家的經貿、文化、各種交流活動等實質關係;3.盡力維持我國在國際組織之會籍和權利;4.積極參加或舉辦各種國際會議,藉以增進各國對我國的瞭解,建立國際友誼,促進國際合作,並鼓勵各種民間國際交流。1988年李登輝繼任總統後,進入務實外交的階段。台灣政治民主化、自由化的結果,使外交政策轉趨務實,不再拘泥於意識型態之爭。主要理念是不再堅持中華民國是代表唯一中國的合法政府,中國係處於分裂分治的對等政治實體,不進行「零和」競爭,堅持中華民國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以經貿實力和功能主義打破中國的外交封鎖,確保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務實外交有若一些成果,但仍有其侷限與困難。例如:1.中共的封殺、阻撓、打壓是極大的阻力;2.邦交國大多是中南美洲小國,國際地位不重要,對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的助力不大;3.台灣藉著經濟援助與這些小國建交,然而,經援外交基於現實利益而非長期利害關係,較不穩固。2001年美國紐約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後,美國為推展國際反恐運動,必須爭取中共的支持,兼以各國受中國改革開發後廣大市場的吸引,紛紛前往投資,並加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台灣再度面臨國際新局勢的挑戰。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864
下載數:8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2103.zip (34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