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日本的擴大侵略
民國二十一年(1932),東北問題成為國際關注焦點,日本為轉移國際視線,乃在上海另闢戰場。一月二十八日,日軍以日本僧人被毆、工廠被焚為藉口,派遣陸戰隊進攻上海吳淞,中國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蔡廷鍇起而迎戰,是為「一二八事變」。第十九路軍頑強抵抗,日軍傷亡慘重,經英美等國調解,國民政府與日本於五月五日簽訂「淞滬停戰協定」。日本佔領東北之後,繼續向南擴張。民國二十二年(1933)一月佔領山海關,二月入侵熱河省,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三月,日軍佔領省會承德,熱河淪陷。中國軍隊與日軍在長城沿線喜峰口、古北口、冷口等地持續交戰,日軍並南侵進入河北。蔣中正堅持「先安內,後攘外」政策,認為「共匪」未剿清之前,絕對不能言抗日。於是與日本簽訂「塘沽停戰協定」,中國部隊撤退至北平、天津一帶,熱河、河北北部完全為日人控制。民國二十四年(1935)日本天津駐屯軍司令梅津美治郎要求中國方面自河北撤退軍隊及國民黨部,中國代表何應欽口頭應允。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也同樣要求察哈爾省,察省代理主席秦德純也被迫接受。日本開始推動「華北特殊化」、「華北自治」活動,十一月指使殷汝耕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授權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資源類型
素材
互動形式
混合式
更新時間
2020-07-02
點閱數:143
下載數:1
點讚數:0
分享數:0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his_00001335.zip (33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