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學方面對理性主義的反動,早在十八世紀中葉已經開始出現,當時盧梭的著作《愛彌兒》一書就體現出這種轉折,他主張依自然原則來教育兒童。這種返回自然的傾向成為浪漫主義的推動力,也因此與啟蒙時代思想有了距離,伏爾泰諷刺他:「盧梭一旦作古,無賴就少了一個!」十八世紀末,出現不少「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作家與作品,以德國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為例,書中內容如下:1.表達內心的感情:維特愛上夏綠蒂,甚至她已嫁人仍單戀不已,由青春的喜悅,到失戀的苦悶、 騷亂、自憐、疏離社會,終至自毀。2.浪漫:維特向夏綠蒂夫婦借槍,夏綠蒂疑有蹊蹺,將槍上灰塵拂拭乾淨,維特得知信中寫到:「我吻了手槍千次,因你曾撫摸過。」遺書又要求:把夏綠蒂夫婦送給他的生日禮物蝴蝶結殉葬,因吻過不下千次!3.新奇刺激:歐洲青年男女模仿其戴粉紅蝴蝶結,為愛情自殺者亦不乏人。拿破崙自稱曾將此書讀了七遍,每次皆為主角的自殺而流淚。至於歌德最大的傑作是《浮士德》,從二十多歲寫到八十二歲方完成。這是一部很長的哲學心靈劇。其中,第一集:描寫魔鬼要迷惑浮士德沉迷於淫蕩的生活,陷少女失身,表現貪得無厭的求樂心理。第二集:描寫浮士德想求解脫主張歸返基督教,這種人類善與惡的鬥爭,也是浪漫主義的特色之一。日耳曼之外,當時歐洲各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家蜂湧而起。英國浪漫主義第一批真正的大師被稱為「湖畔派詩人」。其一是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是湖畔派詩人中成就最高者,他與「湖畔派」另一詩人薩繆爾?柯立玆(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共同出版《抒情歌謠集》,成為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詩集中收錄的詩歌大部分為華茲華斯所作,而柯立茲的名詩《古舟子詠》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滿幻覺和奇譎的意象。湖畔派詩人均蟄居於英國西北湖區,緬懷中世紀和宗法式的鄉村生活,是浪漫主義文學中溫婉清麗的代表。喬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兩位詩人將英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推向高峰。他們和湖畔派詩人的不同之處在於其作品更具戰鬥意識和政治傾向。雪萊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通過神話描寫被壓迫的人民的苦難和暴君的必然下場,預言革命一定會到來。他的短詩《西風頌》、《致雲雀》等音韻鏗鏘,更有「冬天如果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等名句傳世。拜倫是19世紀上半期最為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一生游歷各地,其詩作充滿異域情調。代表作《唐璜》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場深入骨髓的檢閱,發人深省。在歐洲,拜倫成為一種文化現象。人們把孤獨、悲壯、崇尚個人式反抗的浪漫主義者形象稱為「拜倫式英雄」。拜倫晚年投身於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並最終因傷寒而死於希臘戰場。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還包括約翰?濟慈(John Keats,1795-1821)。他的創作生涯只有5年,卻寫出了著名的抒情詩《夜鶯頌》和《希臘古瓮頌》,沉醉於古代世界田園牧歌的美景之中。瓦爾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23)以創作小說為主,《艾凡赫》以12世紀的英國為背景,塑造綠林英雄羅賓漢的形象,他是歐洲歷史小說的創始人。法國的浪漫主義文學家則有雨果(Victor Hugo1771-1832)、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Pere1802-1870)、小仲馬(Alexandre DumasFols1824-1895)等。雨果是19世紀前期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的創作期長達60年以上,其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它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巴黎聖母院副主教克羅德道貌岸然、蛇蠍心腸,先愛後恨,迫害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捨身。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並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 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02-1870)是19世紀最受歡迎與最多產的法國作家之一,30歲時便以劇本創作而名聲大噪,開啟了法國浪漫主義戲劇的序幕,與雨果同被譽為戲劇界的雙傑。1844年起陸續發表通俗小說《三劍客》與《基督山恩仇記》等,幾乎已被譯成世界上所有的語言而廣為流傳,備受歡迎。小仲馬的作品則有《茶花女》等。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混合式
2010-05-28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