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上架資源
過濾條件

八年級美味實驗室縮圖
國中8年級
結合八年級重要活動-隔宿露營,讓學生了解露營菜單設計、烹調方法、刀工,並實際運用於製作隔宿露營菜餚,解決隔宿露營野炊問題,讓每位學生隔宿露營時,可享用美味的野炊菜餚。
點閱數2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10-20
坐竹籃船縮圖
國小1-2年級
課文題目「坐竹籃船」,點出了故事的主題是「竹籃船」,「坐」則說明竹籃船的體驗活動,可引起讀者的好奇心。運用課文文本學習順敘法寫作及「一邊……一邊……」的句型。
點閱數156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10-19
地理-一年一會,燒滾滾漁港文化慶縮圖
國小3-4年級
近年來,結合產業與文化的漁業休閒活動廣受遊客喜愛,春天的東海岸賞鯨豚、夏天南臺灣的黑鮪魚文化觀光季,以及秋季的南方澳鯖魚節,都是年年吸引大量人潮的盛事。宜蘭、花蓮、台東等地的賞鯨行程,讓遊客有機會與鯨豚、飛魚共舞,體驗自然生態的驚喜。南臺灣屏東的黑鮪魚文化季,不僅可品嘗新鮮美味的海產,更能體驗小琉球、大鵬灣等多元文化活動。到了秋天,南方澳的鯖魚節及鯖魚祭,則展現漁村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在地漁業發展。這些慶典結合產業與地方文化,讓遊客深入認識台灣沿海的獨特魅力,無論是海上賞鯨或漁港美食,都能收穫滿滿。
點閱數2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0
地理-外來物種被引入的原因縮圖
國小5-6年級
外來種可分為人為蓄意引入或不慎引入兩類。蓄意引入主要為農業、貿易、觀賞或生物防治等目的,像吳郭魚、福壽螺等因經濟價值被引進;生物防治如引進澳洲瓢蟲以控制吹綿介殼蟲,成功抑制危害。觀賞用外來種如埃及聖䴉,因鳥舍被颱風破壞後逸出,逐步在野外建立族群,數量持續增加,影響生態。除蓄意引入,外來種也可能無意中隨貿易和旅遊活動進入,如昆蟲或爬蟲類隨貨物或交通工具潛入。外來種成為入侵種後,常影響原生物種與生態平衡。應從源頭加強預防,並嚴格評估引入物種的風險,避免外來種釋放至野外,才能保護臺灣的自然生態。
點閱數2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0
地理-臺灣林相縮圖
國小3-4年級
臺灣位於北回歸線附近,因季風與熱帶氣旋帶來豐沛雨量,加上海拔劇烈變化,形成多樣化的森林環境。從高山寒原到熱帶海岸林,各種植物群落錯落分布,孕育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森林不僅由樹木組成,還包含菌類、地被植物及各種動物,枯木與落葉在生態系中也扮演重要角色,維護土壤濕潤並提供棲息環境。臺灣多處森林遊樂區如太平山、阿里山及觀霧等,保存了珍貴的原始林與多樣的植被。屏東的大武山保留區是臺灣最大自然保留區,棲息著瀕危的臺灣雲豹。森林是動物的家,也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環境。都市林業則透過綠化改善城市品質,推動永續經營,保護我們共同的綠色家園。
點閱數3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0
地理-苗木培育縮圖
國小5-6年級
林務局在全台各林區管理處設有採穗園與種子園,並每年編列預算進行採種工作,培育優良苗木。採集的種子和枝芽送往8個林區管理處的苗圃培育,豐年多餘的種子則存放於種子貯藏中心。為因應不同需求,除了固定苗圃外,也會設置臨時苗圃增加苗木數量。苗木培育遵循適地適木原則,依據土壤、氣候、地形及海拔選擇適合樹種,如海邊選擇耐鹽抗風樹種,南部常用經濟價值高的桃花心木和無患子。苗圃須先整地、改良土壤並設排水系統,確保幼苗生長環境良好。苗木培育過程中,需定期灑水、除草、防治病蟲害及施肥,並淘汰劣苗,修剪優良苗木。林務局也致力推動速生育苗技術,提高培育效率並降低成本,確保樹苗健康成長,支持全台造林與生態保育目標。
點閱數2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0
地理-水噹噹的臺灣水縮圖
國小3-4年級
台灣擁有1945條灌溉水圳,總長超過4萬7千公里,遠超過萬里長城的長度,甚至可繞地球一周。水圳是台灣農業文明的重要基礎。雖然台灣有118條河川,但多數河流短且流速快,無法有效蓄水,因此早期先民必須依靠水圳引水灌溉農田,促進聚落形成與文明發展。水圳被譽為開臺四寶之一,反映其在農墾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荷蘭統治時期水利建設有限,真正的水圳建設起於明清,如1735年的八堡圳與1749年的瑠公圳等。日本時代引進鋼筋混凝土技術,建立多條大型水圳。中華民國時期政府持續修復與開發水利設施,並轉型注重水庫及生態維護。現今水圳功能不僅限於灌溉,更涵養地下水、調節氣候,成為全民休憩和生態保護的重要資源。
點閱數2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0
地理-農業物聯網 連結產地到銷售縮圖
國小5-6年級
智慧農業正協助臺灣小農突破銷售困境,透過物聯網與雲端技術,像水稻栽培就能以感測器即時掌握水位與土壤濕度。管理單位如產銷班、合作社投資相關設備,讓農民得以分享資料,並有效控管生產成本與產品品質。這些數據同時上傳雲端,消費者掃描QR-CODE便能追溯產品來源與安全性,強化信任。合作聯盟提供農民穩定訂單與資源,提升生產效能與經濟規模。此外,智慧農業節水、防治病蟲害,兼顧環保與永續發展。雖投入仍以年輕農民為主,但結合科技產業的改良與耐用設備,智慧農業將有助農業轉型,並推動臺灣科技產業升級,創造更多新機遇。
點閱數2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0
地理-酪農的機器助理 照顧乳牛樣樣精通縮圖
國小5-6年級
臺灣酪農業長期面臨工作時間長、人力缺乏等挑戰,尤其每日須進行清晨與傍晚擠乳、全天候餵食與仔牛照顧等高強度勞務。隨著智慧農業技術於2015年起推廣,雲端科技、物聯網、智能感測等應用逐步進入乳牛場。畜產試驗所依照工作動線,規劃出五條工業等級動線,並透過自動擠乳、清潔與餵食等機械系統,有效節省酪農的人力負擔。牛隻健康監控、人工授精、產乳數據也能以感測器與雲端即時管理。雖智慧農業解決人力問題,但電力供應仍是發展瓶頸,未來需多方協力,打造更高效且安全的智慧酪農業。
點閱數1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0
地理-智慧家禽業 機器人讓雞運動免巡場縮圖
國小3-4年級
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智慧農業計畫推動下,臺灣家禽產業朝向智慧生產與數位服務邁進。透過企業化契約管理,家禽產業導入感測裝置、智慧化設備與物聯網,達成生產數據化、監控自動化,並因應臺灣環境需求開發在地化系統。智慧孵化設備能一次孵化10萬顆蛋,禽舍感測器可遠端調控氨氣、二氧化碳,並以RFID技術紀錄每隻雞的生長狀況。產品端自動分切、洗選、包裝、運輸,串接至大數據平台以分析市場需求。巡場機器人結合攝錄鏡頭、聲音監測與自動抓取功能,降低人力並提高防疫安全。智慧家禽業的數位服務與創新技術,讓年輕世代投入意願提高,未來發展更具前景。
點閱數2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0
地理-智慧漁業 精準掌握餵食、投藥量 漁獲更安心縮圖
國小5-6年級
在氣候變遷與海洋資源枯竭的挑戰下,智慧漁業崛起成為糧食安全的關鍵。水產養殖擁有較高的飼料轉換率,聯合國糧農組織也認為養殖漁業能以較少資源換得高效產出。傳統養殖面臨水質監控與餵食管理的挑戰,智慧化科技應運而生。運用影像辨識、感測器與AI分析,漁民能即時掌握魚群體態與水質環境,做到精準投餵與自動監測,減少勞動與風險。政府也積極補助智慧養殖設施,推動室內化與物聯網應用。這些技術不僅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用藥風險,也吸引年輕世代投入,為臺灣養殖業打造永續的未來。
點閱數1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0
地理-智能機具 推動智慧農業的好幫手縮圖
國小3-4年級
當代農業不再只是傳統彎腰耕作的印象。臺灣智慧農業結合感測器、AI、大數據與機械化,解決農村勞力老化問題並提升效率。從無人機施藥、智慧溫室環控,到可穿戴輔具與自動化澆水機、採收機,無論是菇類、蘭花或毛豆生產,都讓農民更省力、省時。智慧農業目標在於減輕農事負擔、優化管理模式及滿足市場需求。農民透過雲端系統掌握即時資訊與決策,智慧農業也能降低病蟲害及資源浪費。結合農業科技與既有的農業研發基礎,臺灣正朝向更有效率的農業未來邁進。
點閱數2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0
地理-智慧科技為農所用 高效、安心、低風險縮圖
國小3-4年級
隨著氣候變遷與農業人口老化,臺灣農業積極導入科技來減少人力需求並提升生產效率。從1991年起,政府推動自動化技術,包括溫室環控、採收機械化等,大幅降低農事勞動強度。近年來,農委會啟動智慧農業計畫,透過感測器、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前瞻技術,實現數位化管理並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以毛豆產業為例,導入GPS與影像監測系統的採收機,將採收到加工的時間縮短至四小時內,顯著提升品質與外銷競爭力。然而,面對臺灣耕地狹小、土壤及微氣候多樣等挑戰,智慧化農業仍需在地化調整與多方合作,才能推動臺灣農業永續轉型與發展。
點閱數2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0
公民-農村再生作夥來縮圖
國小5-6年級
在都市化影響下,台灣農村面臨人口外流,村內缺少青壯年人口、社區建設不完善及生活環境惡化等問題,形成與城市日益擴大的差距。為翻轉農村困境,政府推動農村再生條例,投入資金與資源,從硬體到軟體全面改革。本篇專題報導深入探討農村面臨的現實挑戰,以及在南埔、東榮、後壁和馬太鞍等地,居民如何以實際行動改善環境、活化社區。無論是修復水圳、再利用廢棄空間,還是發展生態旅遊與農業休閒,這些努力展現農村重生的潛力。專家觀點與社區實務並進,為農村帶來新的希望與未來。
點閱數1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0
公民-食物不浪費 給最需要的人縮圖
國小5-6年級
台灣每年食物浪費高達368萬噸,且不包含產地直接丟棄的蔬果。食物浪費不僅發生在餐桌,更遍及供應鏈各環節。全民食物銀行協會透過募捐即期品與農產NG蔬果,結合全台150多個社福團體,將剩餘食物妥善分類分配給有需要的人,減少浪費並幫助弱勢家庭。協會堅持不自行購買食物,並注重申請團體的保存能力,避免二度浪費。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則推動涵蓋產地至餐廳的全鏈食物回收,建立完善的生鮮捐贈標準作業程序,並利用APP協調全國食物資源分配。透過跨區聯繫與快速媒合,過剩食物得以迅速送達弱勢族群。隨著都市化發展,地區型食物銀行成為有效模式,不僅減少食物浪費,也實現資源不浪費、台灣無飢餓的願景。
點閱數2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0
公民-臺灣降低糧損的因應對策縮圖
國小5-6年級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91億,糧食需求大幅增加,穀物與肉類產量須分別提升約70%與135%。人口增長與都市化加劇對耕地和水資源的壓力,提升糧食供應效率與降低糧食損失成為關鍵。全球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糧食在收成後至消費過程中浪費,APEC訂定2020年減少10%糧損目標,我國積極推動相關計畫,建立專家網絡、共通評估方法與工具,並推動公私部門合作以降低供應鏈糧損。此外,政府與民間企業合作,從農業生產、儲運加工到餐飲服務,多方採取措施減少浪費。透過科技輔導與政策支持,我國在APEC糧食安全議題上扮演領導角色,未來將持續建構糧損資料庫與通報系統,推動區域合作,確保亞太地區糧食安全與永續發展。
點閱數2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