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公民-隱性障礙者宣導影片【餐廳篇】縮圖
公民-隱性障礙者宣導影片【餐廳篇】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你知道嗎?有些自閉症者雖然外表看起來與常人無異,但對聲音、光線與溫度特別敏感。像是在餐廳用餐時,若環境突然變得吵雜或跳電,可能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不安感,甚至出現焦躁行為。此時,最好的方式不是責怪或介入,而是先觀察情況,給予空間,讓熟悉的同行者進行安撫。影片中,餐廳服務員以溫柔的語氣說明現況,並協助更換餐具,既照顧了自閉症者的需要,也讓其他顧客感受到尊重與和諧。每個人對感官刺激的反應不同,我們無法從外表判斷一個人是否有障礙,但我們可以選擇以理解取代誤解,用接納取代偏見。在公共場合中,多一點觀察與包容,就能少一分衝突與歧視。讓我們一起努力,打造一個真正友善共融的社會環境,讓每個人都能自在生活。
國小5-6年級
地理-智慧科技為農所用 高效、安心、低風險縮圖
地理-智慧科技為農所用 高效、安心、低風險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
隨著氣候變遷與農業人口老化,臺灣農業積極導入科技來減少人力需求並提升生產效率。從1991年起,政府推動自動化技術,包括溫室環控、採收機械化等,大幅降低農事勞動強度。近年來,農委會啟動智慧農業計畫,透過感測器、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前瞻技術,實現數位化管理並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以毛豆產業為例,導入GPS與影像監測系統的採收機,將採收到加工的時間縮短至四小時內,顯著提升品質與外銷競爭力。然而,面對臺灣耕地狹小、土壤及微氣候多樣等挑戰,智慧化農業仍需在地化調整與多方合作,才能推動臺灣農業永續轉型與發展。
國小3-4年級
傳統技藝-茄苳入石柳方凳1縮圖
傳統技藝-茄苳入石柳方凳1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茄苳入石柳方凳組其中一只,形式上是以深色的茄苳木作為主要材料,其他部位基本上少做裝飾,但在椅面下方則做束腰,束腰下方的的裙板則做出茄苳入石柳的異木鑲嵌裝飾,透過淺色的石柳木片與深色的茄苳底板,不同木材的鑲嵌達成色彩與材質對比的視覺效果。在裝飾主題上,是以梅花與兩隻雀鳥為題材,雀鳥在梅枝上跳躍互動的圖像象徵喜上梅梢的意涵。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手作步道 民眾體驗縮圖
為了維護「礦業歷史散步道」生態棲地的完整與避免不可逆的破壞, 所指散步道修復工程為以手作步道的方式進行既有登山步道的維護及施作,盡量避免使用大型機具及外來、不可逆之材料施作,盡量減低對於出磺坑文化景觀的生態環境造成擾動,相關手作修繕工法亦須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及「出磺坑文化景觀保存及管理原則」之規定辦理、整修的步道舖面材質,希望以「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為最高指導原則。 因此,在步道整修的過程中,為減少運輸成本,並使用符合自然環境的素材設施,利用步道周邊的原始石材做為步道階梯的材料,自民國109年(2020)2月到10月,除了先期的修繕作業,期間也舉辦生態健行導覽活動,並針對出磺坑周邊的公館國中、公館國小、福基國小及開礦國小之教職員舉辦礦業歷史散步道導覽解說活動,將步道解說員培訓課程之教材彙整後提供予學校教師參考,幫助學校進行鄉土教材之編列。 手作步道關切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施作工法理念,更希望透過對生活環境的理解,喚醒對環境倫理的反思,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定位,用雙手重拾與土地的關係。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力口建築 虎尾建國一村防空洞縮圖
新社群培力發展計畫延續青年駐地經營能量,透過空間介入的試營運(含媒合藝術家進駐)、不同議題、活動的開發與探索,持續引入在地、大專生等青力,打造眷村新社群關係,具有共享工作空間性質。並辦理眷村第一階段實驗性的試營運計畫,給予開辦支持、培力輔導等方式,吸引4個店家+3個藝術工作者進駐,並建立虎尾建國眷村免廢市集品牌活動,也成為未來眷村數位營運管理中心的前身基礎。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農家樂-滿足縮圖
傳統技藝-農家樂-滿足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此為臺灣皮雕大師葉發原的作品「農家樂」之滿足,「農家樂」透過高超的皮革立體雕塑技法,將臺灣早期農民樸實和樂的生活,諸如頭戴斗笠、簑衣防雨、挑扁擔及拿鋤頭等等常見情景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葉發原的作品多結合皮雕與皮塑技法,並以自然與生命為題材,透過靜態的牛皮,彰顯出作品渾然有勁的生命力。作品風貌充滿農村閒情、田園之趣以及鄉土眷戀,呈現對臺灣土地的關愛,兼具藝術與人文特質。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庚子年金門縣金湖鎮新頭伍德宮新乩出禁切結(初版)縮圖
DOC在地課程-庚子年金門縣金湖鎮新頭伍德宮新乩出禁切結(初版)
偏鄉數位培力推動計畫/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
伍德宮是金門縣金湖鎮新頭社區民眾主要祭祀的宮廟,臺灣傳統宮廟文化中乩童佔了很大一部分的角色,主要協助傳達宮廟神明的指示跟信眾知曉。 約一甲子年前伍德宮王爺選中的乩童,在經過漫長代表神明傳遞訊息後,於109年時所有選中的乩童皆回到王爺身邊。時代更替,王爺即將挑選新的乩童及書記官。今年選中一位新乩,在歲末年初時進行新乩認證。近一甲子沒有舉辦過的活動,很多學員都沒有經歷過,只能請村莊耆老憑年輕時的印象整合法會內容。 因整場活動範圍廣,DOC學員們分工合作,在法會時以不同角度記錄,有些學員負責拍照,有些學員負責攝影,都想將這也許一輩子一見的場面細細記錄下來。集結學員的作品以後,再統整成一支完整的影片。因金湖DOC為今年新遷點,有很多學員第一次參與課程,即提出想要學習,如何以完整方式記錄耆老腦中寶貴的村莊歷史,未來將設計不同課程,結合學員的需求來完成一件件有意義的成果。 *影片未完待續中,接下來會採訪耆老古老儀式的內容,並於影片開頭說明唷~
國小3-4年級
傳統技藝-烏心石木小鏡臺櫃縮圖
傳統技藝-烏心石木小鏡臺櫃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烏心石木小鏡臺櫃,鏡子兩側為車枳圓柱,前方為桌面,桌面四周裝飾有一周繩索紋。櫃子主體可分為上下兩部,上部又可分為左中右三區,左右區為單拉門櫃,有金屬花籃拉把。中間區上端為二連抽屜,帶橢圓金屬拉把,附有鎖孔,下方則為單拉門櫃,金屬拉把呈現葫蘆形,並附有鎖孔。櫃子主體下方做束腰,束腰為四橫向稜紋裝飾,櫃腳則為車枳圓球。此櫃通體施以棕色漆,造型簡約,裝飾典雅。具有近代洋風繩索紋等裝飾,加以車枳製成的櫃腳,為日治時期之作品。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面向太平洋 — 宜蘭的二戰時代(4K)縮圖
《面向太平洋》是蘭陽平原的地理形勢,亦寓意太平洋戰爭臺灣軍對美國的佈署態勢。紀錄片藉由經歷二戰的耆老口述、保存迄今的軍事遺構及調查研究,引領觀眾見證「戰爭至和平」的歷史變遷,亦是終戰75年後,臺灣、宜蘭正視過往歷史的視野與勇氣。透過二戰歷史與文化資產保存的影像化紀錄,整合歷史圖像、文獻、耆老口述及現地拍攝的多元層次,以此連結土地與人民之記憶,省思戰爭的殘酷與和平之可貴。紀錄片於民國110年(2021)獲得第54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長篇紀錄片金獎。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多田榮吉故居縮圖
文化保存-多田榮吉故居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淡水地區最著名的日式建築多田榮吉故居,生於1864年為長男,原籍日本兵庫縣神戶市,家族世代為地主。是企業家中,少見以服務公共事務為樂者。 多田榮吉故居的特色日式建築有分為和式小屋組、洋式小屋組,多田榮吉的這建築物就屬於和式小屋組。 建材的重點就在於樑、柱、桁。非常特別,以一根橫木為「樑」,「樑」上連接多根束木。 和式小屋組依柱梁搭接的關係而分有「京呂組」與「折置組」,屋架組裝順序由下而上「柱桁樑」者屬「京呂組」,而屋架組裝由下而上為「柱樑桁」者則屬於「折置組」。多田榮吉故居之小屋組主要為京呂組作法,但局部可見折置組作法,即是桁置於柱與樑之間。 屋頂的重量傳到束木上,並作為反作用力支撐屋頂,在屋角稱為「桁」。這就是「樑柱桁」結構。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縮圖
文化保存-排灣族口鼻笛(許坤仲)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排灣族雙管口笛與鼻笛為男子傳達內心情感,或彰顯貴族階級、勇士身分的一種樂器,早期僅頭目或貴族家男子可吹奏並在笛身上雕刻紋飾。排灣族雙管笛形制一管有按孔,可吹奏音階曲調,另一管無按孔,吹奏時以持續低音進行,兩者因而形成複音狀態,也是台灣原住民樂器中唯一可以發出「複音音樂」的樂器。因鼻笛吹奏有如百步蛇發出的長音,另雙管笛有孔一管有如「在說話」,而無孔一管則在旁「配音、陪伴」,此一說法不僅體現排灣族社會階層結構,也與傳統「一人領唱,其他人配唱」複音唱法相互輝映。此外,無論吹奏或傾聽者,皆以「如泣、如訴」、「有抖音」,「引發『哀思』(talimuzau)」的曲調為美,成為特有的聲音模式與文化表現形式。此外,不同地域或部落在不同時間進程,發展出不同吹奏風格與文化傳承,雙管鼻笛以北排灣Vutsul系統平和村會吹奏人數較多,並以圓形吹口、三孔鼻笛為特殊;另雙管口笛於Raval為普遍,常見木塞式斜孔吹口。排灣族所使用的雙管口、鼻笛,不管在樂器發展史上、樂器使用的功能性、獨特性上,都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文化部為保存並傳承這項重要文化資產,於2011年分別將代表Raval系統所屬的許坤仲與Vutsul系統所屬的謝水能,以「排灣族口鼻笛」項目,指定為國家級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雲林台語繪本—報馬仔縮圖
報馬仔亦稱探仔馬,簡意就是探路、報信,報馬仔是媽祖的駕前先鋒,於出巡期間沿路敲鑼,以此告知信眾遶境隊伍的到來。除了探路外,遇到沿途有居民觸犯禁忌,得需通知避開,以及告知居民準備香案迎轎。身穿藍衣、頭戴帽子的報馬仔所穿服飾其實深具含意,寓意著媽祖「知足、長善、感恩、惜福」的四大精神,每個物件都有其特殊意義存在。為了讓民眾更了解報馬仔故事而出版本繪本。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歌仔戲(陳鳳桂)縮圖
文化保存-歌仔戲(陳鳳桂)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歌仔戲為台灣民間目前最興盛的傳統戲曲,廖瓊枝女士更有歌仔戲界台灣第一苦旦之美譽,自12歲參加子弟班學戲迄今,廖老師投入歌仔戲藝術已有六十餘載,期間榮獲「民族藝師薪傳獎」、「國家文藝獎」及「行政院文化獎」等獎項肯定,現更全心投入歌仔戲教學推廣。 除了個人的藝術成就,廖老師更在意傳統歌仔戲的觀眾市場沒落與薪傳的斷層,為了貢獻自己的力量,廖老師在1999年成立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藉此平台整合社會各界關注歌仔戲的意見與資源,並著力保存歌仔戲史料文獻及重要劇本,廖老師儼然成為台灣歌仔戲最重要的代言人。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歷史步道的手作修繕縮圖
為了維護「礦業歷史散步道」生態棲地的完整與避免不可逆的破壞, 所指散步道修復工程為以手作步道的方式進行既有登山步道的維護及施作,盡量避免使用大型機具及外來、不可逆之材料施作,盡量減低對於出磺坑文化景觀的生態環境造成擾動,相關手作修繕工法亦須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及「出磺坑文化景觀保存及管理原則」之規定辦理、整修的步道舖面材質,希望以「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為最高指導原則。 因此,在步道整修的過程中,為減少運輸成本,並使用符合自然環境的素材設施,利用步道周邊的原始石材做為步道階梯的材料,自民國109年(2020)2月到10月,除了先期的修繕作業,期間也舉辦生態健行導覽活動,並針對出磺坑周邊的公館國中、公館國小、福基國小及開礦國小之教職員舉辦礦業歷史散步道導覽解說活動,將步道解說員培訓課程之教材彙整後提供予學校教師參考,幫助學校進行鄉土教材之編列。 手作步道關切的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施作工法理念,更希望透過對生活環境的理解,喚醒對環境倫理的反思,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定位,用雙手重拾與土地的關係。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歷史-卑南考古遺址縮圖
歷史-卑南考古遺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卑南遺址位於臺東市郊,是臺灣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史前聚落遺址,距今約2,000至3,000年。遺址於1980年南迴鐵路工程中意外重見天日,引發搶救式考古,出土大量石板棺、玉器與建築遺構,為當時臺灣考古史上最盛大的發掘行動。卑南先民聚落坐落於依山傍水之地,村落規劃完整,住屋多為長方形,地面鋪石,後方設有儲藏糧食的砌石圈,此外當時的居民還建立了半地穴式的空間保存生鮮糧食,墓葬則常設於家屋之下,並且可以根據陪葬品發現當時有明顯的社會分級。發掘出的玉器數量與工藝水準極高,部分已被列為國寶,顯示其高度發展的工藝與社會分層。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金湖料羅媽祖縮圖
DOC在地課程-金湖料羅媽祖
從DOC看臺灣數位應用創作大賽/國立政治大學
料羅順濟宮的影片主要以媽祖繞境,這個料羅最重要的信仰祭典為主。透過順濟宮的主任委員和常務理事叔姪的口述,讓觀者了解順濟宮的歷史,以及料羅媽祖繞境的特色儀式和過程。其中以「乩童」的儀式最具有代表性,也解答了「乩童」在現代村莊的作用。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