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文化保存-臺南新化老街縮圖
文化保存-臺南新化老街
公共電視/公共電視
近年老屋保存逐漸受到重視,也有不少老街被劃為歷史街區,但要如何在保留原有歷史的同時為老屋創造新的價值,如果沒有故事、沒有靈魂的話,我們會覺得去整建老師不會有什麼意義,有什麼方法可以同時留下老師的軀殼與靈魂。台南市的新化老街,曾經是當地最繁華的商業街,隨著時代變遷,還在持續營業的老店,已經屈指可數。這間1872年開業的米店是其中之一,這是晉發米殼商店的碾米機。在台灣這樣的商店街區,尤其是老街還能繼續運作的大概只剩這一台,這台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了。我們這世代保存老屋的速度遠遜於老一輩能夠訴說老屋消失的速度,換句話說,故事消失的速度會比老屋整建的速度還要快很多。問題不在於哪些行業,才適合老屋,而是老屋本身的價值需要被看見,既然是我們歷史街區,文資的保存對我們來說一定是這條街區永續發展的基礎,所以若沒有將這些早期物品保存好,它就沒有機會被轉化再跟商業結合,產生變現、經濟效益,一旦它有機會產生經濟效益,就會有更多人願意來保存它。
國小3-6年級
文化保存-客家八音(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縮圖
文化保存-客家八音(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客家八音」是最具客家色彩的純音樂藝術,其音樂風格、演出形式、音樂內容與樂器使用,隨著族群遷徙而融合各地傳統民間音樂,逐漸演變成一特殊的器樂曲種。「客家八音」是以鼓吹樂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樂器合奏,即以鑼鼓樂為基礎加嗩吶類樂器為主。演奏內容分為「吹場樂」和「絃索樂」。「吹場樂」即鼓吹樂,主要用於廟會典禮和婚喪喜慶等禮俗等演出;「絃索樂」多用於北管戲以及純器樂演奏。 臺灣客家八音最常用於婚喪喜慶等場合,但台灣南部和北部在使用樂器和編制上有所不同。客家八音演奏的場合與民間的活動息息相關,舉凡廟會、宗教活動或生命禮俗皆需要它;另外它也與臺灣傳統北管戲密不可分。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客家八音(美濃客家八音團)縮圖
文化保存-客家八音(美濃客家八音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客家八音」是最具客家色彩的純音樂藝術,其音樂風格、演出形式、音樂內容與樂器使用,隨著族群遷徙而融合各地傳統民間音樂,逐漸演變成一特殊的器樂曲種。「客家八音」是以鼓吹樂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樂器合奏,即以鑼鼓樂為基礎加嗩吶類樂器為主。演奏內容分為「吹場樂」和「絃索樂」。「吹場樂」即鼓吹樂,主要用於廟會典禮和婚喪喜慶等禮俗等演出;「絃索樂」多用於北管戲以及純器樂演奏。 臺灣客家八音最常用於婚喪喜慶等場合,但台灣南部和北部在使用樂器和編制上有所不同。客家八音演奏的場合與民間的活動息息相關,舉凡廟會、宗教活動或生命禮俗皆需要它;另外它也與臺灣傳統北管戲密不可分。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大大溪計畫概念展—生活未來式》縮圖
「大大溪計畫」由大溪出發,但超越大溪的生活場景,將大溪打造成生活、生產與生態三合一的新經濟活動場域,從在地歷史文化出發,加上藝術、生態、休閒農業,到健康促進、銀髮樂居,在民眾豐富多元的日常行動中,共同書寫大溪生活未來式。本計畫串連大溪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各項子計畫,民國108年(2019)12月13日至民國109年(2020)1月5日於木博館武德殿、建城商行、大嵙崁故事館、創生基地預定地和普濟路沿線展出。 主展場主題分為生活—住大溪、傳承—源大溪、永續—養大溪、社會參與—串大溪、再生—興大溪、創新—鮮大溪六個子題。「住大溪」述說大溪的市場文化與地方記憶,展現大溪人的生活百態。「源大溪」介紹地方家族的故事,包含「李騰芳古宅」及「全昌堂」中藥房;此外,傳統工藝的傳承將由新世代延續大溪文化DNA。「養大溪」呈現大漢溪流域生活公園的願景,讓大溪的水再度進入生活、融入文化。「串大溪」以不老職人系列活動展開交流,讓身懷不同經驗、知識及技藝的長輩們,展開快樂的分享行動。「興大溪」將大溪擁有的豐富歷史文化資產,導入藝術設計或轉為知識經濟等方式轉化再生。「鮮大溪」凝聚大溪創生的力量,將以巧思、創意、設計帶來的新活水滋潤大溪這塊土地。 配合六大子題另外又規劃五項街區活動:「時空穿越,旅人帶路」、「享旅行,享合匯」、「暖心花瓶DIY」、「蘭室百年物語穿越1920」、「迷走神農庄」,帶領民眾以導覽、手作、音樂會、腳踏車輕旅行等方式探索大溪的美好。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布農文化】 石板屋說故事|喚起失落的記憶(我們的島第1028集 2019—11—04)縮圖
卓溪鄉高山協作辦理培訓工作,內容包括拉庫拉庫溪歷史文化資源解說及登山嚮導技能等,透過實際走訪八通關越道路全段,邀請在地耆老現場解說,讓族人協作認識祖居地的歷史,涵養解說族群歷史的能力,並獲得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節目製作專題報導「從背工到說故事的人」,敘述族人冀望發展登山產業的期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武轎縮圖
傳統技藝-武轎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武轎為不具轎頂之輦轎,是較為輕便簡單的神轎,本作品一反常態,不論是神椅、神桌或者是轎底,每個部位都雕刻了細密繁複的鏤空裝飾,尤其是以龍為題材者為多,神桌與神椅更是努力還原了實體的樣貌,而不是一般輦轎的簡單形式。所謂輦轎是由椅子兩側綑綁轎貫發展而成,是神轎中相對簡單的類型之一。本作創作人為陳面謨,係彰化鹿港鴻揚神轎社之負責人。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花檯縮圖
傳統技藝-花檯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藏品為梢楠木花檯組其中一只,花檯又稱花几,主要是古代廳堂中的裝飾家具,主要用來置放花盆或花瓶,以增添空間的美感。梢楠木,又稱臺灣翠柏,是臺灣重要的針葉樹之一,木料紋理通直,材質細密,是建築與工藝的上等材料。本件作品造型簡單,主要的裝飾設計在正面檯腳的內側,以鏤空簡化夔龍紋為主體,形成ㄇ字形的雕刻,在上方兩個轉角處則有雲狀紋,中間則雕有靈芝草。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西拉雅聖地─頭社公廨(太上龍頭忠義廟)縮圖
DOC在地課程-西拉雅聖地─頭社公廨(太上龍頭忠義廟)
大內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立大內國中
重建於1983年的「頭社公廨」,仿自國父紀念館的高台屋造型,為許多公廨重建的典範。每年農曆10月14、15日舉行的「太祖夜祭」,總是吸引許多學者、師生和民眾前來參與,被譽為「西拉雅聖地」。從14日下午3點的「換青」揭開祭典的序幕後,依序有「點豬」、「牽曲」、「敬拜天公」、「敬拜太祖」等儀式,通宵達旦直到清晨6點左右才告一段落。 頭社公廨,現稱太上龍頭忠義廟。位於臺南市大內區頭社里,為臺灣原住民平埔族西拉雅族的公廨,現在廟的主體為1983年時興建。祭神「太上老君」,原名阿立祖,距離頭社聚落北方約二、三百公尺遠,傳說原因是因阿立祖喜清潔,不喜人間煙火及紛鬧,社人乃將公廨建於離部落一段距離路程之所。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縮圖
傳統技藝-六國合縱玻璃彩繪屏風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此為一組八片木製屏風中的一件,主題為「六國合縱」。雖然合縱結果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但畫中六國人物並非敗亡之樣,而是表情和樂穿著喜慶,此幅作品或有團結一心、和平長存之意。整體來看,此組屏風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吉祥圖案,中段以三到五塊彩繪玻璃飾之。這些彩繪玻璃主題配置井然有序,中央六片彩繪將戰國時期楚、趙、魏、韓、燕、齊六國人物分配其中,較小的作品則有八仙人物、花卉、龍鳳等吉祥圖案,下端並繪有山水景色。畫作筆法純熟細膩,賦色鮮豔亮麗,為傳統民間工藝極佳之作。此單件作品除上下兩端為淺浮雕木刻外,中段為三片彩繪玻璃的組合。其中上下兩端面積較小,上端為一頭戴烏紗帽的官人形象者(若依屏風整體的畫作分析,此部位應畫八仙中的張果老,但此人與張果老形象並不符合),下端為山水風景畫。而中間最大面積的玻璃畫應為戰國時期六國合縱中的韓國(此處旗子上的國名已塗黑,但從本作品主題可臆測旗子上應為「韓」字)官將與隨從等。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水金九導覽片|人文篇縮圖
藉由民國109年(2020)的「水金九藝術觀光活絡計畫」拍攝3支導覽影片,讓大家了解水金九地區不同面向、不同內容之旅行路線,其中「水金九x自然」體現水金九磅礡景致,讓民眾能領略水金九地景地貌的變化,「水金九x歷史」呈現地區及歷史文資點從古至今的文化積累為根,進而牽動「水金九x人文」,勾勒出人來人聚的水金九地區,展現多變時期的水金九人文面貌。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燈籠工藝縮圖
傳統技藝-燈籠工藝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燈籠為中國傳統燈具之一,其使用歷史悠久且廣泛,早期多作為實用照明工具,隨佛教東傳而漸受重視,並逐漸演變為富含文化與藝術內涵的裝飾物。南北朝時代已有壁上掛葛燈籠之記載。至明清時期,燈籠種類繁多、應用廣泛,遍布於官方及平民建築中,並與歲時節慶、人生禮俗等傳統文化活動密不可分。在年節、迎神賽會、宗教祭典中,燈籠扮演著溝通神人、表徵祈福的象徵角色。即使歷經日治時期與戰後社會變遷,燈籠的懸掛、遊行活動,以及花燈的製作展覽、競賽等,依然在各地持續舉行,尤其宮廟、宗祠仍常見懸掛各式傳統燈籠。燈籠製作工藝源遠流長,講求技藝傳承與手工精緻。其常見型制可分為桶形、蛋形、柑形、鼓形等類型。製作過程融合竹編、裱褙、書法、彩繪等多種傳統工藝,步驟包括選材、燈架組裝、糊紙或裱布、表面漿化與彩繪裝飾等,每一環節皆需細緻手工與美感判斷。部分地區更發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燈籠樣式,如可開合的傘式燈籠即為福州式流派代表,兼具實用與藝術性。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南管戲曲(林吳素霞)縮圖
文化保存-南管戲曲(林吳素霞)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南管戲源於11 世紀的南戲,為古老的劇種。以演員的組成言之,因曾由未成年的小孩演出,故閩南地區也稱「囝仔班」或「囝仔戲」,由於該劇種腳色, 保存宋代南戲「生、旦、淨、末、丑、外、貼」的傳統,也稱「七腳戲」。而職業團體之間則因該劇種的源流,也自稱為「梨園戲」,以突顯其古老的歷史與格調。南管戲的表演包括演唱與身段,演唱部分唱腔的幽雅與古樸,成為其中有聲必歌的重要組成;身段動作套式多種,舉手投足皆細膩,部分且有如同傀儡戲以懸絲操弄的古劇。唱腔與科介身段的獨特性,形塑南管戲曲的典雅能媲美於崑曲,而其質樸的特徵,則甚且古老於崑劇。相較於歌子戲或布袋戲,南管戲為相對隱性的傳統戲曲,表演人才較稀少,更難有學習的機會。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阿里山森林鐵路縮圖
阿里山的林業發展早在荷蘭人佔據時期前後及清朝統治時期就已經有開發的痕跡,然而直到日據時期時,才有較具規模的經營。當時,為發展林業目的,而創建阿里山森林鐵路,至今已有100年的歷史。當時投下的人力、物力、財力眾多,加上技術方面之難度,曾被專家視為瘋狂舉動。然而現在的阿里山森林鐵路已是世界上著名的高山鐵路之一,本線全長雖僅71.4公里,卻從平地爬升到海拔2274公尺,分別經歷熱、暖、溫三個林帶,沿途美景美不勝收。 一百年前第一批檜木自二萬平啟程運至平地,向世人宣告阿里山林場時代的開端,阿里山林場是台灣第一個近代化官營林場,三大林場之首,原木透過森林鐵路運至山下的貯木場,制材工廠、員工宿舍、商家廟宇紛紛成立,造就嘉義市的興起,木材之都的誕生。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泥塑(杜牧河)縮圖
文化保存-泥塑(杜牧河)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泥塑乃是以泥土為原料,手工捏製成形的民間工藝。臺灣泥塑深入民俗、宗教,不僅具高度藝術價值,也敏銳反映時代特色及審美觀,極具地方文化特色。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即將消失的木桶酸菜縮圖
DOC在地課程-即將消失的木桶酸菜
將軍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將軍區漚汪國小
酸菜桶由檜木製成,桶高約7尺,平均每一桶約可容納一分地左右的青芥菜,約需灑入數十包粗鹽,每桶產量約可達一萬台斤。林家酸菜館是漚汪地區僅存的一家以古法醃製酸菜的工家。 每到冬至芥菜盛產期,林家就開始忙著醃漬芥菜,正常醃製時間下,一個月後芥菜就可醃製成酸菜,約三~四個月風味最佳, 每年醃製的酸菜可於酸菜桶內存放一年,隔年再製作下一年度的酸菜產量。 製作酸菜的過程看似簡單,卻需依賴熟練的人工作業。一開始先清洗木桶內部,因桶高約達一層樓,每每清洗木桶皆需耗費許多時間,還得以虹吸方式將汙水排除乾淨。新鮮芥菜收回後,以人力方式在木桶內鋪上一層芥菜,在芥菜上灑上粗鹽,再鋪上一層芥菜 重覆這樣的動作,還得配合腳力將每顆芥菜踏實,越疊越高之際,需以竹竿插於桶緣,將芥菜堆疊到超過木桶約三台尺高,配合腳踩再以石頭壓實,這樣的過程約需3~5天,直到芥菜下沉至木桶內緣,之後裹上芥菜葉或覆上塑膠布,再以石頭壓實,蓋上防水蓋。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芥菜就變身為酸菜。 林家主人表示,傳統醃漬芥菜主要選用新鮮芥菜與粗鹽,林家酸菜館捨棄成本較便宜的進口粗鹽,堅持以台灣粗鹽做為醃製原料,就是為了保留持醃製後的獨特酸菜風味 踩踏芥菜的過程也需要老手執行,才能醃漬出風味獨特的古早味酸菜,但是這個純手工的醃製法已經沒有要在做下去了,表示明年之後不會在做了,因為現在都是以機器代替人工為主,所以這傳統項產業也即將要告一個段落了。 「生產技術也應視為文化的一部分。」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禮籃縮圖
傳統技藝-禮籃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竹編禮籃,由為提把底座、上蓋、中盒三的部件組成,上蓋頂部中央編織有連續亞字紋,側面以斜紋編法編成,並有深淺不同顏色的竹片形成裝飾。手把則是此禮籃最為講究之處,側面以三片竹片組成,以淺浮雕刻有花草紋飾,上下兩端以金屬片與釘子接合,下端為三個花瓣狀金屬片,上端則為金色磬形金屬片,中間則鏤空刻有金錢紋。底座作法則與中盒相似,以深淺不同顏色的竹片斜紋編法編成。整體而言造型穩重,裝飾豐富。 禮籃又稱謝籃,是傳統社會重要的承裝容器,多用以容納食物、供品等,並多做有手把方便提取,大型者甚至需裝設扁擔、棍子,方便抬起移動。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