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公民-天才視障鋼琴家─許哲誠縮圖
公民-天才視障鋼琴家─許哲誠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家教育研究院
許哲誠自出生便是全盲視障者,然而他從未讓黑暗阻礙夢想的腳步。憑著對音樂的熱愛與非凡的毅力,他一步步踏上鋼琴之路,不僅在多項鋼琴比賽中獲得佳績,更曾登上國家音樂廳與國際舞台,贏得眾人喝采。他的音樂才華令人驚艷,但更令人動容的,是他在困境中不斷努力、堅持不懈的精神。許哲誠面對無數挑戰與不理解,卻始終堅守信念,用音符開拓屬於自己的世界。他的故事不只是關於成功,更是對「勇敢活出自己」的最佳詮釋。他提醒我們:每個人在人生路上都可能遇到阻礙,但只要懷抱希望、努力不懈,就能在黑暗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光。他是一位堅毅的音樂家,也是一盞照亮他人心靈的明燈。
國小5-6年級
地理-金彩漁鄉 風華再現縮圖
地理-金彩漁鄉 風華再現
農業部漁業署/農業部漁業署
金門位於中國大陸福建廈門灣口外海,由金門本島與烈嶼、大膽、二膽等共十五個島嶼組成,距離台灣本島約270公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亞重要的海上門戶,也孕育出兼具戰地歷史與人文風情的文化景觀。當地保留大量傳統聚落、古厝建築與文化信仰,讓人彷彿穿越時空,沉浸於古樸、靜謐的漁村風貌中。不僅如此,金門也面臨嚴峻的海洋環境挑戰,居民與自然海域共生的智慧成為重要的生活資產。走進這片島嶼,既能欣賞壯麗的自然景觀,也能體驗厚重的歷史脈絡與海洋文化,展現出金門豐富多元的地方特色與永續精神。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縮圖
文化保存-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遶境)起因於清領末期的瘟疫,為消弭傳染病而有王醮之啟動,藉由迎送代天巡狩以祈求香境平安;其後,結合廟宇重修建而而舉行「慶成祈安王醮」,皆以五朝為期,形成南關線「慶成式五朝王醮」之醮型特色。三大廟舉行王醮期程,時間皆間隔12年(或以上),其中關廟山西宮最為穩定,戰後固定12年於「戌」年舉行;有稽可查者,詳為:歸仁仁壽宮—1909、1961、1977、1995、2015,保西代天府—1925、1969、1981、1999、2017,關廟山西宮—1913、1958、1970、1982、1994、2006、2018。2015年至2018年的4年間,三大廟接續辦理「慶成五朝王醮」,密集的連動舉行,備受關注,區域型的信仰文化多方顯現,而有了較佳的能見度。
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公民-45度角的天空─余秀芷縮圖
公民-45度角的天空─余秀芷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家教育研究院
余秀芷在24歲時因不明疾病導致下半身癱瘓,從此開始以輪椅代步的生活。雖然身體受限,她卻沒有被命運擊倒,反而以更堅定的姿態站出來發聲。透過出版著作、舉辦演講、主持廣播等方式,她積極分享身心障礙者的處境與心聲,讓更多人理解障礙背後的現實與力量。她不僅為自身發聲,也成為身障族群的代言人,持續推動無障礙環境的改善,期盼打造對所有人都更友善與包容的社會空間。余秀芷以行動證明,身體的限制無法侷限一個人的思想與價值。她的生命故事深深啟發人心,讓我們重新思考「障礙」是什麼,以及「生活」可以有哪些可能。她讓社會看見:真正的障礙,往往來自環境與觀念,而不是個人的身體條件。
國小5-6年級
地理-聽專家說氣象【梅雨】之一_什麼是梅雨縮圖
地理-聽專家說氣象【梅雨】之一_什麼是梅雨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
每年到了5、6月,臺灣經常出現綿延不斷的陰雨天氣,這段時期就是我們熟知的「梅雨季」。梅雨是東亞地區特有的氣候現象,由冷暖氣團在臺灣上空交會形成鋒面,導致連續性降雨。雖然這種雨常讓衣服難以曬乾、出門不便,但它對農業灌溉與水庫補水有重要意義。不過,你是否好奇「梅雨」這個名稱從何而來?其實是因為這段時間剛好是梅子成熟的時節,因此得名「梅雨」。專家也提醒,梅雨雖能帶來水源補充,卻也可能引發土石流、積水等災害,特別是在地形起伏大的區域更需注意。因此,面對梅雨季,我們除了感受濕氣重重的生活,也應學會觀察天氣變化、瞭解風險與防災準備。認識自然規律,是邁向與環境和平共處的第一步。
國小5-6年級
地理-智慧家禽業 機器人讓雞運動免巡場縮圖
地理-智慧家禽業 機器人讓雞運動免巡場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
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智慧農業計畫推動下,臺灣家禽產業朝向智慧生產與數位服務邁進。透過企業化契約管理,家禽產業導入感測裝置、智慧化設備與物聯網,達成生產數據化、監控自動化,並因應臺灣環境需求開發在地化系統。智慧孵化設備能一次孵化10萬顆蛋,禽舍感測器可遠端調控氨氣、二氧化碳,並以RFID技術紀錄每隻雞的生長狀況。產品端自動分切、洗選、包裝、運輸,串接至大數據平台以分析市場需求。巡場機器人結合攝錄鏡頭、聲音監測與自動抓取功能,降低人力並提高防疫安全。智慧家禽業的數位服務與創新技術,讓年輕世代投入意願提高,未來發展更具前景。
國小3-4年級
地理-酪農的機器助理 照顧乳牛樣樣精通縮圖
地理-酪農的機器助理 照顧乳牛樣樣精通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
臺灣酪農業長期面臨工作時間長、人力缺乏等挑戰,尤其每日須進行清晨與傍晚擠乳、全天候餵食與仔牛照顧等高強度勞務。隨著智慧農業技術於2015年起推廣,雲端科技、物聯網、智能感測等應用逐步進入乳牛場。畜產試驗所依照工作動線,規劃出五條工業等級動線,並透過自動擠乳、清潔與餵食等機械系統,有效節省酪農的人力負擔。牛隻健康監控、人工授精、產乳數據也能以感測器與雲端即時管理。雖智慧農業解決人力問題,但電力供應仍是發展瓶頸,未來需多方協力,打造更高效且安全的智慧酪農業。
國小5-6年級
公民-了解綠生活縮圖
公民-了解綠生活
環境部/環境部
淨零綠生活是臺灣2050淨零轉型的關鍵戰略之一,從改變全民日常生活行為著手,從食、衣、住、行、育、樂、購推動產業供給端變革,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自109年起,環境部積極推動淨零綠生活運動,透過淨零綠生活資訊平台向全民宣導綠生活的重要性與實踐方式,包含旅遊、消費、飲食、居家、辦公,許多相關產業透過實施該計畫,讓民眾多出一種保護環境的選擇。綠生活不僅是一種友善環境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潮流生活態度,呼籲政府、學校、企業、民間團體、社區及每位民眾共同參與,從日常小改變累積成全民綠生活行動,共創低碳永續未來。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白沙屯媽祖進香縮圖
文化保存-白沙屯媽祖進香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白沙屯媽祖早年並未建有廟宇,而是由輪值爐主奉祀家中。清同治二年(1863)初建土茅屋為廟,經常年風雨加上民國24年中部大地震,廟宇損傷甚大。民國63年,廟方成立管理委員會之後,開始興建直到民國78年竣工,達成現有白沙屯拱天宮之規模。雖然拱天宮落成時間不若其他百年以上之廟宇歷史悠久。但白沙屯媽祖往北港進香的歷史,卻早在建廟之前就已經存在。 白沙屯進香團體行走的距離,從苗栗縣通霄鎮到雲林縣北港鎮,是目前臺灣徒步進香距離最遠的團體,但其由人為事先安排的進香事務並不多。此進香活動具有「一切聽憑神意而決」的獨特性,包括活動舉辦的日期及天數,均以擲筊方式向白沙屯媽祖神像請示決定;進香隊伍行走的路線、媽祖神轎休息過夜的地點,必須在隊伍行進時,才由媽祖神意透過神轎的搖晃方式臨時指示,以上都是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特別之處。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縮圖
文化保存-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彰化縣芳苑鄉的潮間帶牛車採蚵文化,最早紀錄於日治時期,為當地養蚵產業與自然環境互動下孕育出的獨特生活方式。當時居民飼養牛隻不僅用於農耕與運輸,亦扮演運蚵的重要角色,據傳全盛時期當地曾有300多頭海牛。這種以牛車載運蚵苗與成蚵的方式,體現出人與動物協作、適應潮間帶地理條件的傳統智慧,顯示其蘊含系統性知識與傳承脈絡。2012年BBC報導此文化奇景,2016年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然隨著機械化取代牛車,海牛數量大幅減少,2020年僅剩7頭,是需要政府介入保存的當地文化之一。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大樹DOC】在地文化導覽-古銅鳳纖紙創意製作縮圖
DOC在地課程-【大樹DOC】在地文化導覽-古銅鳳纖紙創意製作
大樹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大樹區九曲國小
在高雄市大樹區,最聞名的農作物就是鳳梨了,但大部分只是食用果肉而已,其他廢棄的鳳梨葉、鳳梨果皮卻是直接丟棄,十分可惜。 一群熱愛大樹文化的大樹人,組成大樹在地文創團隊「樹荔鳳潮」,將鳳梨從頭到尾都利用到了,將鳳梨纖維抽出後,結合紙漿,再進行加工後,做成了獨一無二的鳳纖手抄紙。這不單只是一般的手抄紙,而是含有大樹在地濃厚感情的鳳纖紙。 要開始製作鳳纖紙時,首先將鳳梨果肉刮除,再利用果汁機將纖維及果肉再次分離,裝進麻布袋之後用清水完全洗淨,將纖維加入紙漿,再利用模具製成手抄紙,成形後利用三和瓦窯的生肖瓦片模具慢慢的將拓印出來,就可以風乾了。風乾後刷上黑色及銅色顏料,就完成囉~ 在製作過程中,學員也不忘拿起手機紀錄製作過程,也在老師的教導之下,將這些紀錄製作成影片,希望藉由這些體驗記錄,能讓更多人瞭解大樹在地文化,體驗在地獨特的風俗民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樂者-椰胡縮圖
傳統技藝-樂者-椰胡
國立傳藝中心/國立傳藝中心
本件為臺灣皮雕藝術家段安國的作品「樂者」中之椰胡。作品利用皮革上的毛細孔及拉扯產生的紋理皺褶,呈現出樂手拉椰胡的生動表情及立體姿態。不同於科班出身的同行,段安國沒有美術科班背景,只是一位曾在市場工作的肉販。正因沒受過美術教育,其作品更顯得質樸非凡。他認為在焦躁浮動的社會中,需以慢活的態度調適身心,因此常以市井小民作為題材,多以懷舊調性傳達對生活的思考。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蟾蜍山煥民新村(2)縮圖
文化保存-蟾蜍山煥民新村(2)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蟾蜍山聚落位於新店溪畔,鄰近臺大公館商圈,是軍眷、農試所眷戶與城鄉移民共同築居的山城。區內保存清代水利設施、日治農業研究佈局、中美協防軍事地景及完整的空軍眷村煥民新村,是目前全台唯一的完整保留的空軍眷村,展示了該地區在不同時期中發展的軌跡。基於其豐富的自然環境以及歷史脈絡,於2016年登錄為臺北市文化景觀。聚落內仍有140戶居民及8棟歷史建築,展現活的文化資產價值。經社區與公部門協力推動,完成保存計畫、口述歷史與修復工程,並於2020年成立蟾蜍山大客廳,推廣生態學習、都市農藝及眷村文化,活化蟾蜍山的多元生命力。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中興紙廠百年風華》放映預告片縮圖
透過「中興紙廠.宜蘭自造─紀錄片拍攝委託案」,以地方調查、口述歷史採訪方式,探查紙廠員工、鄰近居民及產業發展個事件相關人物所得的相關資料,進行紀實紀錄片拍攝,將宜蘭中興紙廠的紙廠歷史、造紙產業、人物口述內容等一一記錄,並以影像方式呈現予大眾,提供大眾了解中興文化創意園區的風華過往。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中興造紙百年風華》(中文版)縮圖
透過「中興紙廠.宜蘭自造─紀錄片拍攝委託案」,以地方調查、口述歷史採訪方式,探查紙廠員工、鄰近居民及產業發展個事件相關人物所得的相關資料,進行紀實紀錄片拍攝,將宜蘭中興紙廠的紙廠歷史、造紙產業、人物口述內容等一一記錄,並以影像方式呈現予大眾,提供大眾了解中興文化創意園區的風華過往。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歷史-綠島一號(Lyudao No.1)縮圖
歷史-綠島一號(Lyudao No.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綠島地處黑潮流經要道,昔日為重要海上通道,亦常成船難漂流登陸之處。根據恆春縣志與日治時期調查記錄,19世紀前後綠島曾有多起外籍船艦因風浪擱淺或避難。民國102年,水下考古團隊於綠島南寮坡仔頭海域發現綠島一號遺址,範圍達1,600平方公尺。經調查,出水遺物包含乾隆、道光通寶、玻璃瓶、西洋陶瓷、金屬器與銅皮木船遺構,推定為19世紀中期往返東北亞之西式木帆貿易船。此為台灣海域保存狀況完整的西方古船實例,對研究亞洲貿易路線、造船工藝與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高度的價值。
國小3-6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