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文化保存-南管戲曲(林吳素霞)縮圖
文化保存-南管戲曲(林吳素霞)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南管戲源於11 世紀的南戲,為古老的劇種。以演員的組成言之,因曾由未成年的小孩演出,故閩南地區也稱「囝仔班」或「囝仔戲」,由於該劇種腳色, 保存宋代南戲「生、旦、淨、末、丑、外、貼」的傳統,也稱「七腳戲」。而職業團體之間則因該劇種的源流,也自稱為「梨園戲」,以突顯其古老的歷史與格調。南管戲的表演包括演唱與身段,演唱部分唱腔的幽雅與古樸,成為其中有聲必歌的重要組成;身段動作套式多種,舉手投足皆細膩,部分且有如同傀儡戲以懸絲操弄的古劇。唱腔與科介身段的獨特性,形塑南管戲曲的典雅能媲美於崑曲,而其質樸的特徵,則甚且古老於崑劇。相較於歌子戲或布袋戲,南管戲為相對隱性的傳統戲曲,表演人才較稀少,更難有學習的機會。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排灣族歌謠縮圖
文化保存-排灣族歌謠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排灣族的歌謠文化深深植根於其傳統生活與社會結構之中,是族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歌謠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從兒歌、情歌、結婚歌到祭儀之歌與勇士之歌,每首歌都承載著特定的社會意涵與文化價值。排灣族的歌唱形式以單音領唱與腔式唱法為主,並輔以具有民族特色的持續低音複音唱法(drone bass)。在結婚歌與勇士之歌中,反映出排灣族階級制度的影響,展現貴族與平民在歌詞內容與唱法上的差異。歌謠具備溝通情感、傳遞訊息、穩定社會秩序與凝聚部落人心的功能,是族人傳統知識與文化傳承的載體之一。歌詞中常見以虛詞與副歌強化節奏與情感,如ulikaisi、veljatjan等母語詞彙成為歌唱文化中獨特的語言特徵。聲音上的裝飾如penireq(聲波動)與sulapiq(抖音)展現歌者細膩的音色技巧。歌謠可依肢體動作區分為靜態演唱的siqilaqiladj與舞蹈伴隨的siziyaziyan。
國小3-4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沙灣世紀風華】—「沙灣地區影像拍攝暨出版計畫」預告縮圖
基隆與山、海關係密切,城市記憶皆環繞在此,城市發展更是由基隆為港而起。和平島因其地理位置自大航海時代便作為臺灣與世界連結的門戶,擁有豐富文化與地景資源。沙灣地區亦因海權列強的到來漸趨昌盛,成為基隆軍事與城市休閒要地。但19世紀末的築港工程,造成海岸人工化,戰後的港區管制進一步斷裂城市與海的關聯,也讓山與海的密切關係越來越遠。為了再次重現基隆山海地景,將城市生活帶回港邊,發展出「找到山、海、記憶」的願景,並採用以下策略:(1)保全考古遺構、自然海岸、關鍵視域(廊)。(2)以歷史資源為據點,整合可及街區與公有地為「策略發展地區」。(3)以港公司、中油公司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營造基隆山海城市的魅力。(4)建置山海聯通歷史散步路徑與智慧導覽系統。(5)結合考古發掘基地,籌建展現基隆大航海標記的博物館,建構與世界的對話基地。(6)以大沙灣為選址核心,籌建展現城市現代化博物館,打造城市歷史新亮點。 相關子計畫包括: 1、沙灣地區暨太平輪紀念碑歷史調查研究及敘事空間整合計畫—蒐集沙灣地區歷史發展的史料,進一步將歷史敘事轉化為故事文本,讓更多人了解沙灣地區的歷史。 2、沙灣地區影像拍攝暨出版計畫—40分鐘正片加50分鐘衍生閱讀,分別爬梳大基隆及沙灣歷史,及深入地方挖掘關於沙灣地區常民的生活現場。 3、基隆沙灣地區歷史場景再現共識凝聚策展計畫—希望在市民之間創造可發酵為凝聚力的話題,形成沙灣新願景的共識。因此規劃一系列活動,包括港市生活採集—邀請職人分享其角度所看見的基隆樣貌,為基隆未來的生活滾動出更多的想像、尋找快樂園—重現沙灣地區不同時代,人與空間、環境互動方式的不同樣貌,如設置浴池、海港辦桌、咖啡與酒吧市集、音樂舞蹈表演、互動式劇場、山海巴士—以公車為交通工具,穿梭串連各歷史場景。 4、沙灣地區數位攝影測量計畫—針對沙灣地區空拍攝影測量與重點古蹟、歷史建築物3D雷射數位掃瞄,以作為文化價值推廣合及虛擬實境多媒體資料建置的重要基礎。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生活達人通】 鋁罐燈籠風車製作縮圖
DOC在地課程-【生活達人通】 鋁罐燈籠風車製作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
108年臺南高雄輔導團與麻豆數位機會中心一起探詢地方達人。 在學員中發現了林志鵬在生活手藝的創作上一直都很用心且力求突破。 終於在這個暑假的末班車我們從採訪、錄影到影片生成, 讓大家在環保再製的學習上多了一項-「鋁罐風車」 來增添生活趣味!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北埔新姜天水堂縮圖
文化保存-北埔新姜天水堂
公共電視/公共電視
北埔天水堂充滿著故事與在地發展有緊密的連結,順著石板路往前來到老宅的大門前抬頭看到很有歷史感的牌匾透露主人家的家族在落腳北埔前超過幾百年的遷徙。客家人注重堂號,會將祖先的發源地流傳下來,在建築老宅可見堂號,在這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格局,客家人稱雙堂屋,柱子以石頭為主要材質,柱子底部的南瓜造型也是客家風,南瓜也是金瓜,亦為多金,南瓜也多子多孫多福氣,在新竹一代多見如此的設計,這是傳統客家民居。姜家老宅提出文化資產保存,也被列為暫定古蹟,四合院的雙堂屋全台已經不超過十棟。北埔鄉姜家的老建物,一間間呈現不同時期的建築特色,也訴說姜家與北埔開墾發展的珍貴歷史,成為在地重要的觀光資源。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縮圖
文化保存-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彰化縣芳苑鄉的潮間帶牛車採蚵文化,最早紀錄於日治時期,為當地養蚵產業與自然環境互動下孕育出的獨特生活方式。當時居民飼養牛隻不僅用於農耕與運輸,亦扮演運蚵的重要角色,據傳全盛時期當地曾有300多頭海牛。這種以牛車載運蚵苗與成蚵的方式,體現出人與動物協作、適應潮間帶地理條件的傳統智慧,顯示其蘊含系統性知識與傳承脈絡。2012年BBC報導此文化奇景,2016年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然隨著機械化取代牛車,海牛數量大幅減少,2020年僅剩7頭,是需要政府介入保存的當地文化之一。
國小5-6年級
DOC在地課程-百鬼夜行活動意象影片縮圖
DOC在地課程-百鬼夜行活動意象影片
宜花數位機會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百鬼夜行祭是近年來鳳林地區的年度盛事,在每年七月這個傳說鬼門開放的月份中,不再只有戒慎恐懼的心態,而是在傳承傳統文化中對鬼神的敬仰、對祖先的追思同時,也融入現在社會開放多元的社會新元素,用歡樂活潑的方式,讓傳統客家村因百鬼夜行這項活動而有了新活力。在本次課程中,老師、學員利用之前活動公開徵得的圖作素材,加上文字敘述補足背景,串連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作為百鬼夜行活動意象宣傳影像。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新竹市影像博物館縮圖
文化保存-新竹市影像博物館
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文化局
新竹市影像博物館前身為1933年開幕的有樂館,為全臺首座設有冷卻設備的歐化劇場,融合古羅馬與阿拉伯建築風格,展現日本國力之公有建築。戰後改名為國民大戲院,不僅放映電影,更成為舉辦音樂會與徵兵活動的重要場所,見證新竹市民的集體生活記憶。1990年代因營運虧損停業,後經文建會補助與地方民眾支持,展開改建工程,保留建築外觀並賦予新生命。改建後的影像博物館分為表演劇場與靜態展示空間,設有可變動座椅、電影放映室與影像資料查詢區,並典藏包括梁山伯與祝英台、竹劍少年等579部珍貴影片。
國小5-6年級
文化保存-恆春民謠(陳英)縮圖
文化保存-恆春民謠(陳英)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恆春半島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三面環海,一面靠山的地形,再加上其狹長型的半島邊陲地帶,使它與外界的往來不易,地域性民歌的性格易形強烈,因此一提起臺灣福佬民歌,恆春民謠可說是最具獨特性,「恆春民謠」幾乎成了臺灣福佬民歌的代名詞。惟此恆春半島特有的說唱藝術,其即興表演的風格不易傳承,且受環境社會變遷影響,傳唱的人日益稀少,有瀕臨失傳的危機。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中興造紙百年風華》(中文版)縮圖
透過「中興紙廠.宜蘭自造─紀錄片拍攝委託案」,以地方調查、口述歷史採訪方式,探查紙廠員工、鄰近居民及產業發展個事件相關人物所得的相關資料,進行紀實紀錄片拍攝,將宜蘭中興紙廠的紙廠歷史、造紙產業、人物口述內容等一一記錄,並以影像方式呈現予大眾,提供大眾了解中興文化創意園區的風華過往。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亂彈戲(王慶芳)縮圖
文化保存-亂彈戲(王慶芳)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亂彈戲自清代中葉隨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流傳至今約有二百多年歷史。在臺灣常民生活裡的各種廟會、慶典場合中,曾不分族群廣受歡迎,風靡一時,甚至有「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俗諺流傳。 「北管戲」是與「南管戲」的相對稱呼,為臺灣民間社團重要的戲曲音樂活動,又稱「子弟戲」,該項戲曲若由專業演員演出,則稱為「亂彈戲」,主要可分為福路和西路兩個系統。「福路」又稱為「舊路」,屬於「梆子腔」;「西路」又稱為「新路」,屬於「皮黃腔」。二者是獨立的體系,各有一套戲碼,大部份的戲齣並未重疊。此外,伴奏的樂器不盡相同,福路以提弦(殼仔弦)領奏,西路以吊規仔(京胡)領奏,唱腔旋律風格亦迥異。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戰爭與和平之島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縮圖
再造歷史現場-戰爭與和平之島 再現聖薩爾瓦多城
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基隆市文化觀光局
「和平島」這名稱是國民政府來臺後所命名,雖然名為「和平」,但其歷史背景反映出基隆在航海貿易及國際戰略中的重要地位。自1626年西班牙宣示主權以來,基隆成為國際爭奪的焦點,並見證了荷蘭與西班牙之間的衝突。儘管西班牙曾多次遠征,卻未能成功擊敗荷蘭,這顯示出即便面對逆境,基隆依然堅守其戰略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平島不僅見證了早期的國際戰爭,也象徵著不同勢力間的博弈與合作,突顯了基隆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性。這些歷史事件提醒我們,無論面對何種挑戰,只要堅守信念、勇於面對,就能在國際間找到自己的位置,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國小5-6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大溪遊戲小學堂 6 屋頂玩藝術 真的不『剪』單縮圖
以「傳世」為理念,透過「李騰芳古宅」與「大溪風土故事」兩大主題,於古蹟內設計各種生動有趣的遊戲與五感體驗,讓親子共遊共學,鼓勵孩童親近文化資產與大溪鄉土,透過玩樂,激發對古宅之興趣與知識學習,傳承人文價值。 本案規劃古宅生活趣、起厝養成班兩種主題學習方案,並以兩種主題季節設計與辧理活動,合計執行10場次,包含結合中興國小1—4年級、自學班校外教學的「小學生趣大溪」,和結合月眉休閒農業園區規劃月眉一日小旅行的「兒童節一起來大溪玩」。目前仍持續辦理本活動,於每月第四個週六舉辦,帶領大小朋友一同到李騰芳古宅學習體驗學習,認識古宅的建築與生活。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客家藍染「鍾林工作室」縮圖
DOC在地課程-客家藍染「鍾林工作室」
萬巒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萬巒鄉公所
藍染、臺灣花布都是人們對於客家的印象,客家藍衫,則是客家人就地取材周邊的植物染料來染成藍衫,不同的植物即有不同的顏色,採植物的根、莖、花、葉、果實、果皮、幹材等做為染材,取其汁液利用不同的水溫製作成染液,將布染成各式圖樣及花色,藍染工藝過程工序繁瑣,成品令人驚艷。 在屏東萬巒鄉的鍾林工作室,便是以藍染、植物染、纖維編織、服飾製作為主,負責人林木影女士則為客家媳婦,在每一件作品當中,都會融入客家元素。對於植物染的熱愛,她多次研習藍靛染藝及植物染藝,也將所擁有的技能傾囊相授,將生活工藝化;工藝生活化,使藍染成為時尚優雅的象徵。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林易超縮圖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林易超
教育雲_教育媒體影音/教育部
台灣超人,是超越自我的人。 真心付出、用心關懷、熱愛生命,有勇敢、堅持、樂觀的精神,不畏艱難、傳承文化、服務利他、回饋社會體現共好的價值,跨越身心障礙,精采動人的生命故事,用感動喚醒靈魂,用生命影響更多生命。 台灣超人,讓我們看見滿滿的感動與正能量。 林易超醫師 ──他是小兒麻痺患者,是東台灣首位(也是目前唯一)到宅醫療的牙醫師 從爬行到使用手拐「四隻腳」助行 因為關懷而走出去,分享愛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DOC在地課程-《 又見土礱》林裕祥師傅/三灣DOC/DOC小百工縮圖
林裕祥,三灣鄉土礱達人,是台灣極少數擁有製作土礱技藝的長者。古時候,農家以「礱」來碾磨稻穀,讓稻穀分離。土礱以竹、土、木為材料,台語稱為「土礱」。五十年代,偏鄉電力供應不普及,碾米依賴土礱將稻穀碾成糙米。林裕祥從15歲就跟著父親學做土礱,19歲出師。他集木工、竹工及土工於一身,在製作完成一千多個土礱時,台灣全面供電,也因此被迫離開土礱製作的傳統行業。 86歲的林裕祥,在中斷土礱製作40幾年以後,因緣際會下重做土礱,帶領DOC學員認識即將失傳的百工技藝。《又見土礱》描述他依古法製作土礱,繼承先人智慧,含採竹、挖土、礱手礱腳製作、編礱身、排礱齒、夯土及編礱衣等繁瑣工序。家人對年邁老師傅仍做粗重土礱,流露出的不捨之情,最是珍貴。 《又見土礱》紀錄早期稻穀去殼的傳統土礱技藝,獲得教育部「數位應用創作大賽」金獎。導演李長青,從DOC學員一路成長為DOC的在地講師,帶領學員記錄家鄉故事,成為DOC終身學習的典範。 明基友達基金會教育部竹苗數位機會中心 (竹苗 DOC) 輔導團隊,利用課程帶領 DOC 學員學習數位記錄社區產業文化故事。這部完全由三灣數位機會中心學員製作的《又見土礱》影片,短短的五分鐘內容,呈現社區土礱師傅製作土礱的過程與生活故事,展現學員們在DOC 從基礎電腦到影片剪輯一路走來的數位成長與學習成果,也讓三灣 DOC 在資訊教育外,成為未來社區數位文化、產業特色中心。
國小3-6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