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教育
DOC在地課程-傷鏢縮圖
DOC在地課程-傷鏢
東東澎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資訊服務暨應用協會
透過蒐集奇聞軼事與民俗文化,建構出過去的漁港風貌,發現需要一個個故事把居民串連起來,才能重新產生情感與意義,而這就是鄉野雜談所擅長的,同樣是講述這個地方幾百年來發生過哪些事情。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臺中火車站三代同堂縮圖
文化保存-文化城中城歷史現場 - 臺中火車站三代同堂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臺中因鐵路而興,是臺灣中部發展的核心動力。1905年第一代木造臺中車站啟用,名為台中停車場,1908年興建機關庫用於維修火車。同年隨縱貫鐵道全通,臺中成為西部鐵道樞紐。1917年紅磚洋式的第二代站體,名為台中驛,是當時社會運動的聚集地之一。台中火車站於1995年被列為國定古蹟。2016年啟用的第三代高架車站臺中翼則開啟鐵道新時代。2017年機關庫遺構原地保留,讓臺中車站成為臺灣唯一三代同堂的車站,不僅是台中的交通樞紐,同時也保存了臺中的歷史記憶,見證地方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演進。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金門迎城隍縮圖
文化保存-金門迎城隍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清朝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曾設鎮總兵署於明朝建立的金門千戶所城,後又將總兵署移至後浦,並於農曆四月十二日將城隍爺分火到後浦奉祀,由此並衍生出目前年年熱鬧舉行的四月十二迎城隍。根據〈古地城隍重建落成志〉及地方耆老的說法,由於金門鎮總兵署移駐後浦,城隍爺和城隍廟也就遷治到後浦,這就是浯島城隍廟以四月十二日為廟慶的背景。浯島城隍廟肇建於清康熙年間;清嘉慶十六年,因廟貌久圮,金門鎮的左營遊擊文應舉曾倡議重建。迎城隍活動過去是每年一次「小迎」,神輦遶於城區四境,還有每三至五年一次「大迎」,遶行於今金城鎮大部分及金寧鄉少部分村里。民國四十年代之後,則只有小迎而未曾舉行過大迎了,後演變為全島性的宗教活動。浯島城隍爺的爵號為「顯佑伯」,封號淵源於明初;「四月十二日」相傳是清朝年間,城隍爺由「舊金城」分爐到「金城」(後浦)的「遷治」紀念日。浯島城隍廟內祀浯島城隍,從屬神有解冤公、文武判官、財帛、福德、採訪、衡文、功德、速報等司及范謝二將軍,馬軍爺神像。
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地理-一年一會,燒滾滾漁港文化慶縮圖
地理-一年一會,燒滾滾漁港文化慶
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農業部台灣農業故事館
近年來,結合產業與文化的漁業休閒活動廣受遊客喜愛,春天的東海岸賞鯨豚、夏天南臺灣的黑鮪魚文化觀光季,以及秋季的南方澳鯖魚節,都是年年吸引大量人潮的盛事。宜蘭、花蓮、台東等地的賞鯨行程,讓遊客有機會與鯨豚、飛魚共舞,體驗自然生態的驚喜。南臺灣屏東的黑鮪魚文化季,不僅可品嘗新鮮美味的海產,更能體驗小琉球、大鵬灣等多元文化活動。到了秋天,南方澳的鯖魚節及鯖魚祭,則展現漁村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在地漁業發展。這些慶典結合產業與地方文化,讓遊客深入認識台灣沿海的獨特魅力,無論是海上賞鯨或漁港美食,都能收穫滿滿。
國小3-4年級
歷史-人車分道進化史 從亭仔腳到人行道縮圖
歷史-人車分道進化史 從亭仔腳到人行道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內政部國土管理署
臺灣早期街道空間中,「亭仔腳」原是為了遮風避雨而建的騎樓,卻意外地成為人車分道的雛型。隨著時代演進,交通工具從牛車、人力車轉變為汽機車,街道越發擁擠,行人安全也愈加重要。城市規劃因而逐步導入紅磚步道、人行道與斑馬線等設計,明確區分人行與車行空間。「亭仔腳」作為過渡空間的歷史意義,不僅見證了城市交通模式的改變,也反映出城市發展對行人友善與生活品質的追求。透過街道設計的演變歷程,我們得以重新思考城市空間的規劃理念,並設想未來如何打造更宜人、安全且以人為本的城市環境。
國小3-4年級
再造歷史現場-文資修復微電影—第三部 RE 街區串門縮圖
透過串連臺中文化城中城區域中各修復建物據點,形成民眾理解臺中市文化資產之路徑,以創新之詮釋觀點及導覽活動策劃,提高參訪大眾對文化資產的認知及觀念,亦同時推廣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再生價值。於民國108年(2019)12月28日至民國109年(2020)3月1日辦理「串遊季」成果展,主要展場為臺灣府儒考棚,串遊展場為西區四維街日式招待所、臺中地方法院舊宿舍群、臺中刑務所官舍群,獲得2020金點設計獎及2020日本百佳獎。並於民國108年(2019)12月產製串遊季reuse修復工具黑繪樣式文創品:板夾、玻璃水杯2式、線圈筆記本3式、鐵捲尺、圖樣膠帶。 計畫同步以歷史空間再造修復過程或相關活動過程之內容拍攝3部微電影,第一部為《REPAIR修復關係─在歷久與彌新之間,願意一起跳一支舞》,以修復(REPAIR)為原點,探究2019年"REUSE串遊季"展覽背後,如何透過文化串遊帶領民眾認識、接觸城區老建築,再從城區文化資產的積累建構屬於臺中的再造歷史現場。第二部為《RECONNECT創作觀點─重新擾動理所當然,開啟街區生活想像》,以創作連結(RECONNECT)為徑,收錄REUSE串遊季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如何看待修復,並透過創作連結、親近修復。第三部為《RE:街區串門─像一段前進的節奏,帶我們往前方探索》,從修復為起點、創作連結為徑,穿梭舊城,串門交流在城中城激盪出REUSE創作觀點的漣漪。
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公民-跨世代唱出母親的歌─阿爆縮圖
公民-跨世代唱出母親的歌─阿爆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家教育研究院
原住民音樂創作者阿爆,透過將排灣族傳統語言與現代音樂風格融合的創作方式,成功喚起族人對母語與文化的認同。她的音樂作品承載著千年文化的深度,同時以流行、電子等元素與年輕世代建立連結,讓族語不再遙遠,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日常語言。阿爆將音樂作為橋樑,跨越世代與文化藩籬,鼓勵原住民青年「學回自己的語言」,重新找回文化自信與身份認同。她不僅是一位歌手,更是文化的推動者,致力於讓原住民族的聲音被聽見,促進族群團結與社會對原民文化的理解與尊重。透過態度鮮明的創作,阿爆實踐「唱自己的歌、說自己的話」的文化理念,讓音樂成為族群自覺與文化行動的重要力量,也展現出台灣多元族群共融的美好價值。
國小5-6年級
歷史-王船是什麼?詳細瞭解燒王船、東港迎王習俗流程與時間縮圖
臺灣三年一次的「東港迎王」是極具代表性的民間信仰活動,其中「燒王船」是最具象徵意涵的儀式。整場祭典結合迎神、祭祀與送神,展現民眾對王爺的敬仰及祈求平安的心願。王船象徵著潔淨與驅邪,在焚燒的儀式中,寓意將災厄與疫病送離人間。從船隻的製作、彩繪到最後火化,每一個環節皆體現臺灣深厚的傳統文化與工藝美學。除了宗教層面,這項活動也促進社區參與與情感凝聚,鞏固地方認同。民眾透過參與這項祭典,不僅延續信仰,也展現了信仰與生活緊密結合的文化力量,使這項儀式成為當代臺灣保存傳統、強化社會連結的重要實踐。
國小3-4年級
歷史-南庄事件史蹟縮圖
歷史-南庄事件史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南庄事件發生於1902年,是賽夏族與泰雅族歷史中的重大事件,亦深刻影響南庄地區的族群發展與社會變遷。事件當日,在日本殖民政府舉行的歸順式上,泰雅族薛大佬遭設計槍殺、賽夏族日阿拐受傷逃逸,造成數十人犧牲。史蹟如南江水岸公園與南庄國小周邊地區,皆為事件現場與紀念空間。該事件留存大量日本文獻,經學者詮釋及地方耆老口述,事件脈絡清晰,具有極高歷史真實性與記憶價值。今日,族人與在地居民於萬善諸君之義塚舉辦慰靈活動,展現族群和解精神,使此地成為和平與反思的重要象徵。事件亦為賽夏族歷史的轉折點,其影響延續至語言、文化與社會制度等層面。
國小3-4年級
傳統技藝-Puljetji佳興部落手紋縮圖
傳統技藝-Puljetji佳興部落手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Puljetji佳興部落位於屏東縣泰武鄉,屬於排灣族,其手紋文化,以傳統領袖家族為核心,展現排灣族社會的階序制度與倫理脈絡。手紋不僅是裝飾,更是社會地位、家族系譜與文化價值的具體呈現,體現了排灣族人對於天命、生命、組織、儀禮與社會秩序的整體觀。雖無明確文獻記載其起源,早期清朝時期即已記錄排灣族根據階級而進行不同紋身圖樣的制度,反映尊卑分明的社會結構。然而日治時期因殖民政府實施文化同化政策,全面禁止原民紋身與相關傳統儀式,使得佳興部落的手紋文化日益凋零。直到近年來,在部落耆老與文化推動者的努力下,手紋作為傳統文化象徵逐漸重獲重視,族人透過身體實踐、紋樣復原與文化教育,積極推動其復振。佳興部落所傳承的手紋圖騰如蛇紋、蜘蛛紋、河川、太陽與人形等,除具有美學意義,更是階級與家族認同的重要符碼。
國小5-6年級
公民-認識身心障礙者的特質與需求縮圖
公民-認識身心障礙者的特質與需求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為促進社會大眾與政府部門對身心障礙者有更深入與正確的認識,衛生福利部製作了專門教材,介紹各類障礙類別(如智能障礙、自閉症、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言溝通障礙、肢體障礙、腦性麻痺等)的特質與需求。此教材旨在幫助民眾理解這些障礙者在生活中的挑戰,並進一步破除對他們的偏見與刻板印象,減少歧視與不友善的對待。透過廣泛的推廣與教育,期盼能建立一個更友善、包容與共融的社會環境,使每一位身心障礙者都能自在生活並參與社會。無論在學校、工作場所或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應學會理解與尊重不同身心特質者的需求與權利,共同打造真正平等的生活環境。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士林官邸正館縮圖
文化保存-士林官邸正館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士林官邸為蔣中正總統與夫人宋美齡的官邸,見證了中華民國關鍵年代的歷史與家庭生活。官邸於民國39年啟用,蔣先生在此居住長達26年,直至民國64年辭世。正館原為臺灣省政府興建的外賓招待所,後經修建,結構融合木造與鋼筋混凝土,外觀漆以墨綠色,融入周圍林木之中,兼具隱蔽與防護功能。民國85年起,官邸園區對外開放。正館內保留蔣氏夫婦生活空間,包括起居室、畫室與書房,反映其簡樸而有文化氣息的生活。園區設有慈雲亭、凱歌堂等古蹟建物及豐富生態景觀,結合自然與人文,成為歷史教育的好去處。
國小3-6年級
文化保存-濁水水利發電所縮圖
文化保存-濁水水利發電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濁水水利發電所興建於日治時期,為支援嘉南大圳烏山頭水庫工程提供電力,於大正10年(1921年)動工,大正12年(1923年)完工發電。原為臨時設施,卻因運作穩定而持續運轉。昭和4年由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接手,戰後再由台灣電力公司接收經營,由於台灣電力需求至今仍在運轉。發電所取水自濁水溪及清水溪,用水權屬雲林農田水利會。民國88年(1999年)改隸為明潭發電廠濁水機組。民國93年(2004年)被指定為雲林縣定古蹟,是臺灣現存少數仍在運轉的日治時期水力發電設施,見證臺灣早期水資源與電力開發的重要歷史。
國小3-4年級
公民-光影間的勇氣縮圖
公民-光影間的勇氣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大人安排好所有事情,從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餐點,到去哪裡玩,都鮮少被詢問意見。其實,根據《兒童權利公約》第12條,兒童有權表達自己的意見,並且在與他們相關的事情中,應被認真聆聽與尊重。在本篇「兒權童話-表達意見篇」中,透過小美與媽媽的對話,讓我們重新思考:孩子是否也能參與決定自己的生活?影片傳達出重要訊息──兒童不是只能接受安排的小大人,他們的感受與想法同樣值得被理解與重視。讓孩子有機會說出自己的選擇,不只是賦予權利,更是一種尊重與信任的表現。從家庭到學校,創造一個能安心表達意見的環境,不僅培養孩子的自信與溝通力,也奠定他們日後參與公共事務的基礎。
國小3-4年級
地理-城市淨脈 Veins of a City縮圖
地理-城市淨脈 Veins of a City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內政部國土管理署
隨著都市快速發展與人口不斷增加,臺灣的環境衛生與水資源管理也持續進化。「污水下水道系統」雖然深藏於地底,卻是支撐現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基礎建設。從早期人們傍水而居、依賴自然排水的生活方式,到今日導入分流設計與污水處理設施,展現了城市治理與科技進步的成果。這些不易察覺的設施默默地守護著城市的健康,減少污染與疾病發生,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並推動城市邁向永續發展。儘管多數人未曾親眼見過它們的樣貌,但這些基礎工程已深刻改變了人與水的關係,也反映出台灣社會對環境保護與公共衛生的重視。未來面對氣候變遷與都市擴張,這些系統將發揮更關鍵的角色。
國小3-4年級
文化保存-復 修復的是建築也是歷史縮圖
文化保存-復 修復的是建築也是歷史
基隆市文化局/基隆市文化局
建築是一種空間,空間永遠是人、故事的一個舞台。對臺灣在地的文化以及如何建立社區居民的自主意識,城鄉所在各地方在一二十年前就與社區互動。都市不一定是人多的大,重點是如何營造城市氛圍,基隆的定位是如何呢? 基隆地區不是單一存在民族的環境,是結合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四百多年來在臺灣所有重大事件中,可以說是都沒有缺席過,甚至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經歷過歷史的城鎮,讓我們去認識理解這地方以前發生過什麼,這就是建築。古蹟修復的是建築也是歷史,從不同角度,開始去認識與理解。
國小5-6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