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152
新科技大未來-「臺灣清冠一號」研發成果-資源代表圖
web 新科技大未來-「臺灣清冠一號」研發成果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際,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蘇奕彰所長和研究團隊研究開發新中藥複方「臺灣清冠一號」,為疫情嚴峻而焦慮的國人的帶來一劑強心針。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和臨床中醫師共同研發中藥複方「清冠一號」(NRICM 101),配方包含板藍根、魚腥草及黃芩等10種中藥材,去年與各大醫院合作建立「COVID-19患者中西醫共治模式」,經三軍總醫院、長庚紀念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與彰化基督教醫院臨床證實有療效。為了能夠對臺灣社會及國際疫情有所幫助,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已為「臺灣清冠一號」申請相關商標及專利,並採用「非專屬授權」來擴大組成「中醫藥國家隊」,目前已有八家GMP中藥廠取得授權,其中四間藥廠製劑產品已經通過衛生福利部外銷專用藥品許可證審查,並進行量產與出口來協助疫情嚴峻之國家(包括歐、美、亞、非洲及澳洲)。面對變種病毒,會有「清冠二號」嗎?未來可以運用在那些?任何體質都適合服用清冠一號嗎?這麼多的問題都將會在「新科技大未來」節目中特別邀請 蘇奕彰所長,為大家介紹這項令國人驕傲的傑出研發成就,歡迎大家一起收聽!
點閱數15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新科技大未來-AI內輪差自動剎停技術-資源代表圖
web 新科技大未來-AI內輪差自動剎停技術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大型車事故頻傳,據交通部統計資料平均每年大型車車禍達1,500件,其中視野死角與內輪差為事故主因,造成車禍死亡率高。 為減低交通事故發生,解決駕駛盲點增進用路人安全,資策會運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所研發的車聯網、AI感知技術,發展「全球首創智慧巴士AI內輪差自動剎停技術」,利用AI影像辨識技術搭配多元感測裝置,可在0.6秒內主動預警並自動剎車,有效輔助巴士駕駛之「視線死角」和「內輪差」以降低肇事意外事故,提供駕駛即時的危險警示,帶給用路人行的安全。 智慧巴士AI內輪差自動剎停技術,未來更可結合智慧電子車牌進一步提升台灣交通安全環境。目前資策會與桃園市合作發展推動車聯網智慧巴士AI主動安全及智慧電子車牌應用,發展全球首創「側剎停」外,並實證智慧電子車牌特殊車貼心監管應用,減少大型車內輪差傷亡事故,協助市府完善智慧城市治理,有感提升智慧城市治理效益。 「新科技大未來」節目特別邀請資策會智慧系統研究所張均東組長,為大家介紹【AI內輪差自動煞停技術】研發的成就,歡迎大家一起收聽!
點閱數34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7-28
創造科視力-服裝科技I- 紡織的科技-資源代表圖
web 創造科視力-服裝科技I- 紡織的科技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為了追求身心的舒暢與健康,依生活或工作環境不同的需求,不斷開發出各式令人感覺到清潔、健康、舒適與有療效的功能性纖維。大家應該還記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全球大感染初期,口罩成為熱門話題,民眾開始關注口罩的防疫功能,其實不同纖維的口罩,效果是大大不同的。那麼不同的纖維,在製造上有那些需要注意之處?穿戴在身上,又會給人們帶來甚麼不同的感覺?今天節目將談談服裝科技的大進化!本集節目中,也告訴大家如何分辨動物纖維與天然纖維!其中天然纖維又以棉、亞麻、蠶絲及羊毛最廣為運用。您能分辨各個纖維的外觀及樣式,它所具有的特性與優缺點嗎?節目將帶您一探究竟!「科技幕後」單元:我的天哪,我的提袋把手為什麼輕易的被我給撕斷了?難道我是大力士嗎?為什麼放置了一段時間的布料會產生這樣的變化呢?今天從生活中的現象來帶大家了解,生物可分解布料的特性。
點閱數9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新科技大未來-微生物可以吃的塑膠解方-資源代表圖
web 新科技大未來-微生物可以吃的塑膠解方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還記得嗎?那部令人怵目驚心的影片,海洋生物學家從海龜鼻子緩慢夾出一根長達15公分的吸管,海龜顫顫巍巍、張嘴哀號模樣… 海洋垃圾問題因2015年流傳的這部影片再度受到全球討論,當海龜因吸管的苦楚悲鳴時,美國咖啡連鎖龍頭星巴克跨海找上了銘安科技,要求代為生產會分解的吸管。在台灣,許多人並不熟悉銘安科技,但銘安在海外聲譽早已響叮噹,不僅星巴克,連遠在美國白宮的環保紙杯、蘋果公司員工餐廳環保餐具,甚至是澳洲專用的狗便塑膠袋,都是銘安科技產品。 化工博士出身,銘安科技董事長黃建銘找出讓微生物可以吃的塑膠解方。他以生物可分解材料製造技術,透過製程,添加可分解材料、提高結晶度,就能製作出各式產品,不論是飲料杯、餐具、微波盒、吸管、麵包袋,甚至太陽眼鏡、BB彈,銘安都可以製作出可完全分解的材質。希望有一天「用我們的杯子、用我們的吸管,海龜也能喝珍珠奶茶!」 「新科技大未來」節目今天特別邀請中華民國生物可分解材料協會創會理事長,也是銘安科技董事長黃建銘博士為大家介紹【可以吃的塑膠解方/可分解吸管】歡迎大家一起來聽聽,化工博士如何拿下蘋果星巴克訂單的魅力故事!
點閱數13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新科技大未來-牛番茄智能管理技術-資源代表圖
web 新科技大未來-牛番茄智能管理技術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科技部為加速推動臺灣農業轉型,近年來不斷強化農業學研創新能量,在「2019未來科技展」中,首度推出「智慧農業生技」應用特色專區,展示12項前瞻技術,希望藉由各項跨域整合之技術,打開智慧農業全新價值與新商機的一片天。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盛中德教授研究團隊提出的「牛番茄高溫環境生產管理及病蟲害預警與防治」技術,開發抗熱逆境品種,提供精準的智能管理,並對抗熱逆境,降低作物熱緊迫的危害。這項「智慧型整合生產系統」技術結合多個研究重點,包括:篩選耐高溫品種、開發冰水循環根溫控制系統,以及利用IOT建立作物生育相關大數據等等,針對國內牛番茄利用設施生產建立智能技術服務平台,農企業可由平台智能分析研判牛番茄生理缺乏,分析可能的病蟲為害,建立預警系統,必要時建議安全推薦用藥。邀請盛中德教授、戴振洋博士分享這項智能技術服務平台的研發故事,歡迎聽眾朋友收聽!
點閱數21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創造科視力-智慧建築I—建築設計與永續居住環境營造-資源代表圖
web 創造科視力-智慧建築I—建築設計與永續居住環境營造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科技快速進步的時代,什麼東西前面都會加「智慧」兩個字,例如大家常聽見的智慧型手機、智慧手錶,還有智慧農業、智慧工廠…連我們所住的房子都有智慧了呢!本集節目介紹「智慧建築」,什麼是智慧建築呢?是房子變得聰明嗎?還是讓我們住得安全、舒適、便利?還是讓建築更節能?環境可以永續呢?科技的應用都是新點子嗎?老祖宗們的智慧也是很有用的喔!本集節目特別邀請了兩位專家為聽眾朋友們開講,談一談什麼是智慧建築、風土建築及生態建築。隨著科技的進步,空調越來越普遍,一般人透過打開窗戶調節空氣的機會越來越少,然而因為室內空氣品質不佳而產生的不適也越來越多,導致民眾更多的使用空氣清淨機,本集「科技幕後」單元,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的葛子祥博士,要聊聊智慧居家生活該如何在科技與自然間保持平衡。
點閱數34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7-28
新科技大未來-AI智慧化養殖管理系統-資源代表圖
web 新科技大未來-AI智慧化養殖管理系統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台灣曾經是世界草蝦王國,隨著時代變遷,海洋資源逐年耗竭,養殖漁業提供給人類食用的數量已經超越捕撈漁業,且仍不斷持續成長,現在台灣的養殖漁業也遇到同樣的困境,面臨環境汙染、魚病感染及氣候變遷等挑戰。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系張忠誠教授召集AI人工智慧、水產養殖及物聯網自動化三大領域專家組成AI養殖研究團隊,一同建置智慧化箱網養殖管理系統。AI智慧化養殖可以說是台灣農漁業的新里程碑,研究團隊整合各式感應器、攝影機、智慧化投餌系統、智慧化水下載具、自動化箱網沉降系統、雲端系統及水下技術等,應用在陸上魚塭及海洋箱網養殖,將所收集的數據影像,進行分析及AI學習,藉由人工智慧學習能力,找出最適合魚隻生長的環境條件,可藉此針對各式場域隨時做調整,提高管理系統效果。除此之外,漁夫還能由手機、平板、電腦即時掌握遠端場域的資訊,並可隨時監控處理,不必耗費人力整天在現場,大幅降低人力成本。運用AI創新技術,發展智慧化箱網養殖管理系統,協助台灣具世界競爭力,提供漁民服務,讓養殖更便利,促進產業技術升級,臺灣漁業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新科技大未來」節目邀請張忠誠教授介紹「AI智慧化養殖管理系統」在相關產業上的應用,歡迎大家一起收聽!
點閱數30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7-28
新科技大未來-獨步全球揪出蝦白尾症病毒-資源代表圖
web 新科技大未來-獨步全球揪出蝦白尾症病毒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蝦類深受消費市場歡迎,國際貿易值在水產品中排名第二,僅次於鮭、鱒魚類,具有非常重要的經濟價值。然而我國多年來蝦類養殖業持續飽受各類病害的威脅,經常在短時間爆發大規模死亡疫情,使得業者血本無歸,其中「白尾症」會導致蝦子尾部肌肉白化,在蝦苗與幼蝦階段的致死率接近100%。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的陳俊榮副主任團隊,利用「同步輻射高強度X光蛋白質結晶學技術」與新穎的「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歷時近五年,成功解開「蝦白尾症病毒」的精細三維結構與病毒形成過程,成為全球第一個解開此結構的研究團隊。研究發現病毒表面密佈180個蛋白質「突觸」,而每個突觸就像一把鑰匙,可以和蝦類細胞膜上的接收器結合,以開啟入侵蝦類細胞的大門。瞭解「鑰匙」的細微結構後,就能設計專一性的抗體疫苗,讓疫苗先與鑰匙結合,即可有效防疫。如今,台灣學者領先國際,成功解出蝦白尾症病毒的結構,掌握了病毒的生命密碼,成功揭開蝦白尾症病毒的神秘面紗,未來可望發展專一性標靶疫苗,掀起養殖業的巨大革命。「新科技大未來」節目邀請陳俊榮副主任介紹「獨步全球揪出蝦白尾症病毒」技術在相關產業上的應用,歡迎大家一起關注這項研究對國內外整體環境產生的影響。
點閱數9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創造科視力-生活中的度量衡單位-資源代表圖
web 創造科視力-生活中的度量衡單位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度量衡」與我們的食、衣、住、行密不可分。從一早確認一天天氣,到市場買菜測量重量,到計程車的里程計費,都需要用到度量衡。這些都是怎麼算出來的呢?如何製訂標準呢?節目中,邀請了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第四組夏純德副組長、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蒐藏研究組研究員黃俊夫博士及陳淑菁小姐,帶大家了解生活中的度量衡單位。在「打開科技之門」單元,介紹了國際單位制(SI,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讓大家了解我國的度量衡單位,再談到生活中常見的度量衡器具,最後分享幾則誤用度量衡單位的案例。而「科技幕後」單元中,介紹的與是與「時間」相關有趣的故事。
點閱數23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新科技大未來-機率式地震危害度分析-資源代表圖
web 新科技大未來-機率式地震危害度分析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
臺灣位處地殼變動激烈、斷層活動度高,且地震頻繁的板塊交接處,不論是核電廠、高鐵、廠房、住宅…等工程結構物,都需要慎重考慮耐震因素,將地震科學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工程實務的耐震評估中,如此一來,工程師將更能掌握相關參數的設定,甚至發展出新模式,使地震評估過程中相關參數的不確定性大為降低。由國立中央大學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詹忠翰博士研究發展的「機率式地震危害度分析」(PSHA),利用天氣預報陳述降雨機率的概念,估算孕震源在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的機率,並總和所有孕震源可能造成的危害。節目邀請詹忠翰博士分享機率式地震危害度分析」(PSHA) 在科學上的突破與未來可能的運用,歡迎聽眾朋友一起收聽!
點閱數21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