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7,053
桃園市大園區潮音國民小學113學年度第一學期三年級彈性學習課程-科技高手 課程計畫-資源代表圖
本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資訊科技素養與問題解決能力。學生將學習電腦基本操作、檔案管理及繪圖軟體應用,並透過實作活動熟悉各種軟硬體設備的使用規範。課程強調動手操作,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體驗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與樂趣
點閱數16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4-11-22
Enneapterygius nanus (矮雙線鳚)-資源代表圖
web Enneapterygius nanus (矮雙線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Enneapterygius nanus(矮雙線鳚)俗名:矮雙線鳚、狗鰷、三鰭鳚棲息深度:1 - 30公尺形態特徵:體形小,圓柱狀。吻極尖,上頜向後延伸至眼前緣下方;上下頜齒小,外列齒較大;鋤骨齒排列呈倒 V形;腭骨無齒;眼眶上緣皮膜與鼻瓣膜均細長,無鋸齒緣。頤部感覺孔 2+1+2。頭、頸、腹部及胸鰭基無鱗,其餘被櫛鱗;第一與第二背鰭基無鱗;腹部後緣具少許圓鱗;側線不連續,分為前後二段,前段側線為孔鱗,孔鱗側線不陡降,末端位於第二背鰭第八至第九棘下方;後段側線為缺刻鱗,缺刻側線鱗從孔鱗側線末端起延伸至尾柄;最後孔鱗與缺刻側線鱗列之間具一鱗列;側線上鱗列 3。D. III+XI-XII+8-9;A. I+15-16; P. ii-iii+4-5+vi-vii; L.l. 12+19;背鰭分成三枚;胸鰭末端達最後一側線孔鱗後方 2-3鱗片處,即在第二背鰭的最後一棘下方,或稍後。體半透明,體側具不顯著之淡色及暗色斜帶。雄魚於頭部下方具濃密的色素斑。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淺水域到外礁的礁頂至礁坡約30公尺深處,也被發現於高度隔離的潮池和潟湖礁區的浪拂區,偶出現於潮間帶之池沼。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臺灣到澳洲西北部、拉帕及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分布於南部海域。漁業利用: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2413-延伸活動(三)正方形排一排-小一數學(康軒)-資源代表圖
配合康軒版數學課本國小一年級下學期延伸活動(三)正方形排一排配合康軒版數學課本國小一年級下學期延伸活動(三)正方形排一排
觀看次數269
修改日期:2022-06-01
水火箭-火箭歷史-資源代表圖
web 水火箭-火箭歷史
游光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本學習物件主要為水火箭的製作與教學活動,內容包含了MST(數學、科學、科技)三種不同的知識,可以讓使用者同時運用三種知識來製作出飛行最遠、最準的水火箭。
點閱數413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3-09-27
4-2-2-1物品顆粒的大小-資源代表圖
video 4-2-2-1物品顆粒的大小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國小3-4年級
引導實驗操作,了解物品的顆粒大小會影響溶解的速度。
觀看次數328
修改日期:2019-12-06
時間的魔術師-水鐘的原理-資源代表圖
web 時間的魔術師-水鐘的原理
林弘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小4年級~國中7年級
本教學單元運用情境故事引發學生對於時間這個主題的興趣。單元中透過古今中外各種計時器的介紹,使學生由早期的線香、日晷、水鐘、沙漏等計時器、近代的機械時鐘,至現代各式計時器的原理與應用,了解時鐘的概念與構造。在科學原理的探究與動手做方面,本單元藉由探究實驗、虛擬實驗與多元評量等活動,讓學生學習流體力學的概念,並能瞭解水鐘的原理與製作的技巧。透過本單元各模組的教學內容,學生除了對時鐘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外,也有機會從中瞭解科技的演進過程以及科技與當代的科學發展、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
點閱數706
下載數15
修改日期:2013-09-27
Inella mistura (九曲格粒螺)-資源代表圖
web Inella mistura (九曲格粒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Inella mistura(九曲格粒螺)棲所生態:水深30-40公尺海域世界地理分佈:分布於澳洲北部和台灣綠島台灣地理分佈:綠島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26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緒論3.藍瓶實驗-資源代表圖
video 緒論3.藍瓶實驗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台達文教基金會高中10-12年級
一、觀察藍瓶變色的現象二、推測藍色與無色之間振盪的原因三、認識搖晃與氧氣之間的關係
觀看次數337
修改日期:2020-07-30
Moolgarda seheli (薛氏莫鯔)-資源代表圖
web Moolgarda seheli (薛氏莫鯔)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Moolgarda seheli(薛氏莫鯔)俗名:圓吻莫鯔、豆仔魚、烏仔、烏仔魚、烏魚、薛氏凡鯔、豆仔(澎湖)、誌仔(澎湖)、黃耳烏(澎湖)、青尾烏(澎湖)棲息深度:0 - 4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呈紡綞形,前部圓形而後部側扁,背無隆脊。頭短,圓筒形。吻短;唇薄,下唇有一高聳的小丘且具有長長的、纖毛的、有間隔的唇齒,上唇則有短且分散的唇齒。眼圓,前側位;脂眼瞼不發達,僅及眼眶緣;前眼眶骨寬廣,佔滿唇和眼之間的空間,前緣有缺刻但隨著成長而變為平直。口小,前位;上頜骨末端遠於口角後緣,尖刀狀,不特別寬大,末端微彎曲向下;舌骨、鋤骨和翼骨上長牙齒,骨則無。鼻孔每側各一對。在稚魚期為圓鱗,隨著成長而變為膜性櫛鱗;頭部及體側的側線發達;側線數目12-14條;縱列鱗數36-42(通常為38-40);胸鰭末端前之側線鱗10-14;第二背鰭起點垂直線前之側線鱗23-26(通常為24-25);環繞尾柄上之側線鱗19-20(少數為18)。鰓耙繁密細長,第一鰓弓下枝鰓耙39-73(通常超過50)。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硬棘IV,第二背鰭鰭條I,8;胸鰭上側位,具16-18鰭條,基部上端具黑點,腋鱗發達;腹鰭腹位,具鰭條I,5,腋鱗發達;臀鰭具鰭條III,9;尾鰭分叉;幽門垂數6-7條;具沙囊胃。新鮮標本的體背綠褐色,體側銀白色,腹部漸次轉為白色。背鰭暗色;臀鰭淡色而具暗緣;胸鰭黃色,胸鰭基部無色,但在基部的上端有一黑藍色的斑點;尾鰭淡藍黑色。以前所記載之臺灣凡鯔(Valamugil formosae)及薛氏凡鯔(Valamugil seheli )為本種之同種異名(Nakabo, 2002)。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而河口區或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亦常見其蹤跡,亦常侵入河川下游。以底泥中有機碎屑或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群棲性,常成群洄游,幼魚在受到驚嚇時,會有躍離水面的動作。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水域,由紅海、東非洲至馬貴斯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及夏威夷,南至澳洲及新加勒多尼亞等。臺灣四周海域除東部外均有。漁業利用:經濟性魚種,主要為沿岸流刺網或待袋網等法捕獲,但產量不多,且因本種魚體型較小,又沒有烏魚有飽滿的卵,故經濟價值不像烏魚來的高,魚肉適合煮湯或紅燒皆不錯。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9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光正國中教學與學習應用「資訊科技」教案-資源代表圖
web 光正國中教學與學習應用「資訊科技」教案
鄭俊銘/市立光正國中國中8年級
教學與學習應用「資訊科技」教案
點閱數422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9-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