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Diplophos orientalis(東方雙光魚)俗名:東方雙光魚、光魚棲息深度:150 - 500公尺形態特徵:體細長而側扁。口裂大,上下頜齒細小,腭骨具1列小齒,鋤骨及舌骨無齒。眼大,眼徑長於兩眼間隔長。具鱗,但易脫落。背鰭短,具11-13根軟條;臀鰭延長,起點在背鰭基後緣,或稍後方,具57-63根軟條(通常為60-61);無脂鰭。脊椎骨數為83-86(通常為84)。發光器:下頜逢合處發光器(SO) 2個;鰓被架發光器(BR) 11-13(12)個;喉峽部最前端到胸鰭基底的腹面側發光器(IP) 15-18(16-17)個;胸鰭起點到腹鰭起點的腹側發光器(PV) 23-25(24)個;腹鰭起點到臀鰭起點的腹側發光器(VAV) 13-15(14)個;臀鰭起點到尾柄的腹側發光器(AC) 37-42+2=39-44(41-43)個;喉峽部最前端到尾柄的腹側發光器(IC) 92-99(95-97)個;側列發光器(OA) 78-86(80-81)個;側線發光器(LLP) 79-88(82-84)個。體一致為銀黑色。棲所生態:大洋性中層魚類,棲息深度約在150-500公尺間,偶出現於近海及沿岸,生態習性不甚清楚。覓食對象多樣,諸如小魚、甲殼類及頭足類等。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海域,包括日本及臺灣。臺灣發現於西南部及南部海域。漁業利用: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修改日期:202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