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5,970
Scorpaenodes parvipinnis (短翅小鮋)-資源代表圖
web Scorpaenodes parvipinnis (短翅小鮋)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Scorpaenodes parvipinnis(短翅小鮋)俗名:短翅小鮋、石狗公、石頭魚棲息深度:1 - 46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側扁。頭中大,棘稜具明顯的鋸齒狀。眼大,上側位;眼球高達頭背緣;口大,端位,斜裂,下上頜等長,下頷骨後端圓寬,延伸至瞳孔後緣下緣。上下頜及鋤骨具細齒,腭骨無齒。鼻棘1個,尖銳。淚骨下緣各葉圓鈍,外側具1棘。第一眶下骨具1棘,第二眶下骨具2縱列棘。淚骨中部具5輻射狀感覺孔管。前鰓蓋骨3-4棘;鰓蓋骨具2棘。下鰓蓋骨及間鰓蓋骨無棘。顱骨棘發達,尖端向後上方。眼前棘1個。眶上稜高凸,具眼上棘與眼後棘各1個。鼓棘1棘。額稜1對,具額棘,後方有時具後額棘。頂骨具頂棘及頸棘各1個。眼後至側線前端具蝶耳棘、翼耳棘、後顳顬棘及肩胛棘;胸鰭基部上方具1脈棘。眼間隔凹入,後方無頂枕窩。前鼻孔具1皮瓣,頭部各棘及體側具有細小皮鬚。鱗中大,強櫛鱗。側線上側位,斜直,末端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起始於鰓蓋骨上棘前上方,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第三至第八硬棘最長,第一硬棘最短,具硬棘 XIII,軟條 8-9;臀鰭起始於倒數第二硬棘下方,鰭長度較背鰭軟條短,鰭條延伸稍超過尾鰭基部,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圓寬且大,無鰭條分離,未延長至肛門,軟條17-19,具2不分枝,5分枝,10不分枝鰭條;腹鰭胸位,具硬棘 I,軟條5;尾鰭圓形。體色褐色或褐紅色,有時體側前半部會呈白色及尾柄具粉紅色橫紋,吻部及鰓蓋部分具輻射狀條紋;背鰭軟條部、胸鰭、臀鰭及尾鰭淡色,鰭條散布紅色條紋。(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淺海珊瑚、碎石或岩石底質的礁石平臺,水深1-46m;也被發現於岸邊到外礁區中有掩蔽的潟湖與洞穴區等。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南非及馬達加斯加,東至夏威夷、社會群島及馬貴斯群島(Marquesas Is.),北至臺灣,南至澳洲、新克里多尼亞島、羅德豪島(Lord Howe Is.)及東加群島。臺灣分布於西南部、南部、東北部、澎湖、綠島及蘭嶼。漁業利用: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3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Rhynchorhamphus georgii (喬氏吻鱵)-資源代表圖
web Rhynchorhamphus georgii (喬氏吻鱵)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Rhynchorhamphus georgii(喬氏吻鱵)俗名:喬氏吻鱵、補網師、水針棲息深度:0 - 2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略呈扁柱形,標準體長為頭長之4.0-4.5倍,為體高之10.7-12.8倍。鼻乳突呈絲狀。下頜遠較上頜突出,成扁平長喙,喙長約為頭長之1.8倍;上頜短小,呈三角形,三角形之長大於寬,中央隆起而呈弧狀,被鱗;兩頜具單尖頭齒。第一鰓弓上鰓耙47-67。體被圓鱗;側線下位,近腹緣,於胸鰭基底之下方有 2條向上延伸之分支;背前鱗36-45。背鰭與臀鰭對在,後位,臀鰭起點在背鰭第4-5軟條之下方,背鰭具13-16軟條,臀鰭具13-16軟條;胸鰭小於頭長,標準體長為胸鰭長之7.3-8.7倍;腹鰭白色,後位,胸鰭基底至腹鰭基底之間距為腹鰭基底至尾鰭下葉起點之1.25-1.50倍;尾鰭深開叉,下葉長於上葉。體背呈淺灰藍,腹部白色。棲所生態:大洋洄游性魚種,但常出現於沿岸或島嶼四周的表層水域,或開放的港灣。一般皆成群洄游,容易受驚嚇,逃避敵害時,有時會有躍出水面的動作,甚至滑翔飛行。喜歡在較乾淨的水域活動,以水層中的浮游生物為食。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東至新幾內亞,北至臺灣,南至澳洲北部等水域。臺灣分布於東部。漁業利用:偶由流刺網、圍網、定置網等漁法捕獲,數量較少,較不具經濟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派大星-資源代表圖
web 派大星
伍懿芳/久美國小國小2年級
派大星
點閱數825
下載數94
修改日期:2011-11-15
Cirrimaxilla formosa (臺灣鬍鯙)-資源代表圖
web Cirrimaxilla formosa (臺灣鬍鯙)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irrimaxilla formosa(臺灣鬍鯙)俗名:臺灣頜鬚鱔(鬚裸海鱔)、錢鰻、薯鰻、虎鰻棲息深度:0 - 1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口裂大,下頜突出且稍微向上彎曲,上、下頜較尖;上下頜的周緣具有許多稍微捲曲的鬍鬚狀構造。頭部側線孔小,但可明顯分辨;鰓孔的略前方背側不具鰓位側線孔構造。前鼻管位於吻端的兩側,呈略扁的管狀。後鼻管位於眼睛前緣的上方,具有花瓣狀突起的邊緣。嘴可完全閉合。上下頜的牙齒皆為彎勾狀的尖牙,牙的邊緣不為鋸齒狀。前上頜齒板的中央部位具有排列成3列不太規則的9個牙齒,正中央列的3個牙齒最大;前上頜齒板的周緣列有11個牙齒;鋤骨齒板包含9個小型直排單列的牙齒;上頜齒2列,外側列約有15-16個小型牙齒,內側列有5-7個較長的尖牙;下頜齒2列,外側列較小、緊鄰,每邊約有27-28個,內側列較大,每邊約有9個。保存在酒精中的魚體底色為黃褐色,全身具有許多褐色虎斑狀的條紋,且在體側互相連結,形成粗厚的網狀斑紋。魚體腹側的斑紋較不明顯。上下頜的周緣具有1列褐色深淺交錯的斑塊;嘴角為深褐色;前鼻管基部的前腹側區域為深褐色;眼睛的前方部位及背後區域具有一些周緣飾有細小深褐小點的淺色斑塊。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潮池中。由於皮膚厚且會分泌黏液,再加上肌肉強健,故穿梭在礁石中不致受傷。肉食性,大多較喜夜間活動,聽覺、嗅覺靈敏,受侵擾時具攻擊性,可造成傷害。地理分佈:目前已知僅分布於臺灣的恆春南灣潮池,為臺灣之特有種。漁業利用:無食用價值,數量稀少,不宜採捕利用。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0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Halicmetus niger (黑牙棘茄魚)-資源代表圖
web Halicmetus niger (黑牙棘茄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Halicmetus niger(黑牙棘茄魚)俗名:黑牙棘茄魚棲息深度:280 - 1000公尺形態特徵:背鰭鰭條0;胸鰭鰭條13-14;臀鰭鰭條3-4。頭部與身體前半部形成一扁平體盤;體盤接近半橢圓形;前方略為平直。喙為一小骨板,向前延伸略超過口;吻槽淺且小;餌球單一,上具兩短細絲。口小,開口接近平直。眼睛略大。牙齒絨毛狀,在兩頜形成寬帶狀齒叢,在鋤骨及腭骨則形成方形齒叢。體被覆特化之盾鱗(bucklers),分布相當鬆散,主要位於體側、背部及尾部。盾鱗間具有細小結節(tubercle),多為三叉或二叉。背鰭完全退化,胸鰭略小,臀鰭亦略小。體色灰黑色。為2008年所發表之新種。棲所生態:深海底棲性。不具游泳能力,僅以特化之胸鰭及腹鰭在海底爬行,可能可以藉由鰓孔產生噴射能力前進。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母魚通常產下筏狀卵塊,內具有相當多的卵粒。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區海域,包括臺灣、日本及澳洲東岸等海域。漁業利用:不具經濟價值。偶被研究船捕獲,具有研究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0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Epinephelus maculatus (花點石斑魚)-資源代表圖
web Epinephelus maculatus (花點石斑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Epinephelus maculatus(花點石斑魚)俗名:花點石斑魚、石斑、過魚、花鱠、鱠仔棲息深度:2 - 350公尺形態特徵: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1倍。頭背部弧形;眶間區平坦或略凸。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約2列。鰓耙數8-10+15-17。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9-52;縱列鱗數102-120。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2-14;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幼魚體呈黃褐色,具有許多黑色斑點及斑駁以及白色斑塊及斑點。成魚頭部、體側及各鰭淡褐色,滿佈許多緊密相連之六角形暗褐色斑點;體背側另具2個大型區域的黑色斑塊,此黑色斑塊前方,各具白色區域。背鰭硬棘部尖端黃色。棲所生態:幼魚棲息於淺的珊瑚石礫區水域,成魚則棲息於潟湖區的珊瑚礁頭及深達100公尺以內向海的礁區。以魚類、甲殼類及軟體動物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可可斯-基林群島至印尼,南中國海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群島。臺灣南部、西部、東北部及澎湖海域有產。漁業利用:具經濟性之食用魚,或用於水族館展示。一般漁法以延繩網及一支釣捕獲。清蒸食用佳。因食物鰱之故,可能含有熱帶海魚毒。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0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photostory-2012善化一日遊-資源代表圖
web photostory-2012善化一日遊
陳詠綺/海東國小國小1-6年級
2012善化一日遊
點閱數29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2-12-07
Repomucenus virgis (處女斜棘䲗)-資源代表圖
web Repomucenus virgis (處女斜棘䲗)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Repomucenus virgis(處女斜棘䲗)俗名:絲鰭斜棘䲗、老鼠、狗圻棲息深度:40 - 10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縱扁。眼大。枕骨區具二個低的骨質突起。鰓孔小,背位。前鰓蓋骨強棘為頭長之0.28-0.39倍,強棘末端向上彎曲,腹緣平滑而直,基部具一強倒棘,背緣具二至三棘。側線從眼延伸至尾鰭第3或第4分支鰭條的末端,具一眼下分支及一前鰓蓋骨分支,枕骨區及尾柄背部各具一條橫向側線連接體側二側線。雄魚第一背鰭極高,各棘全延長成絲狀,等長;雌魚第一背鰭較第二背鰭低,延長或不延長成絲狀,第I棘最長;雌雄魚第二背鰭鰭緣平直,最未之鰭條最長;背鰭與臀鰭除最後一鰭條外,其餘鰭條均不分叉;胸鰭延伸至臀鰭第3鰭條基部;尾鰭為體長之0.25-0.32倍。保存標本體通常為黃色,頭色較淡,頭背及體背具許多黑點及白斑;雄魚第一背鰭色淡,基部1/4處及鰭緣黑色,鰭具少許垂直白線及白斑;雌魚第一背鰭色淡;雌魚第二背鰭透明,雄魚第二背鰭各鰭條色深,各鰭膜基部具一深斑;雄魚臀鰭色淡,具一些不規則的黑斜線,雌魚臀鰭透明;尾鰭中央具三列由小黑點構成之垂列,尾鰭下緣黑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以底棲生物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臺灣東北部、日本及東中國海。漁業利用: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Nemipterus aurora (赤黃金線魚)-資源代表圖
web Nemipterus aurora (赤黃金線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Nemipterus aurora(赤黃金線魚)俗名:赤黃金線魚、金線鰱棲息深度:56 - 90公尺形態特徵:體呈長紡錘形,側扁;頭端略尖,頭背呈弧形,兩眼間隔區不隆突。吻中大。眼大;眶下骨的後上角具無銳棘,下緣平滑,上緣不具前向棘。口中大,端位;上頜具3對犬齒,不呈水平突出;鋤骨、腭骨及舌面均不具齒。前鰓蓋後緣平滑,頰鱗 3列。第一鰓弓鰓耙數11-12。體被大櫛鱗。背鰭連續而無深刻,具硬棘 X,軟條9;臀鰭硬棘III,軟條 7;胸鰭中長,末端達肛門;腹鰭長,達臀鰭硬棘部;尾鰭上下葉先端呈圓形,均不呈絲狀延長。體色為桃紅色,愈近腹部體色愈淡,體側側線下方有5條向上彎曲之銀白色縱帶。背鰭為淡黃色,鰭膜末緣有一較深黃邊,基部有一條橘紅色縱帶;臀鰭淡色,有一條較深黃縱帶;尾鰭黃粉紅色,上葉末緣玫瑰紅色;餘鰭淡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近海砂泥質的海域。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或是其它種類的小魚。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琉球群島,南至印尼東部。臺灣分布於南部海域。漁業利用: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延繩釣、底拖網、定置網等漁法捕獲,肉質細嫩,適宜油煎、清蒸或煮薑絲湯,味道均美味可口。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6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奈米科技-資源代表圖
web 奈米科技
陳錦文/市立光復國中國中7-9年級
奈米科技
點閱數487
下載數64
修改日期:201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