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5,988
Pseudotriakis microdon (小齒擬皺唇鯊)-資源代表圖
web Pseudotriakis microdon (小齒擬皺唇鯊)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seudotriakis microdon(小齒擬皺唇鯊)俗名:小齒擬皺唇鯊、黑沙、啞巴鮫、擬貓鮫棲息深度:200 - 150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頭寬而平扁。眼間隔隆起。吻短,前端圓。眼前後延長如裂鬚狀,瞬膜發育不完全,僅具瞬褶。具大型噴水孔。前鼻瓣呈寬三角形,不似觸鬚。唇溝非常短。口大,深弧形;齒小,呈窄尖狀且具小齒尖,上頜齒202-294,下頜齒258-335。鱗小,每鱗具細長柄和一棘突。第一背鰭長而低平,起點位於胸鰭後角上方,後緣與腹起點相對;第二背鰭較高,起點位於腹鰭後端上方;腹鰭及胸鰭皆小型;尾鰭亦短小,尾椎軸略上揚,尾鰭下葉前部圓形突出,中部較低,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體色除各鰭較深色外,一致為暗褐色。棲所生態: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棚斜坡的底棲性魚類。性懶散,故行動緩慢。可能以硬骨魚類、其它板鰓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卵胎生,一胎可產下2-4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可達70-85公分。地理分佈:分布於世界三大洋,包括大西洋西北海域由美國至古巴;大西洋東北海域冰島至維德角;印度洋海域由阿塔布拉群島至澳洲西部;太平洋區包括日本、臺灣、紐西蘭及菲律賓。臺灣東北海域曾捕獲,極為罕見。漁業利用:主要以底拖網捕獲,極為罕見,不為人類所利用。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2004-04-30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生物∕生殖∕大肚魚-資源代表圖
web 生物∕生殖∕大肚魚
廖心瑋/臺灣大學醫學院國中7年級
本學習單元適合教師進行生殖教學之數位媒體使用並可提供國中一年級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及教師教學媒體之使用。
點閱數10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3-09-27
Alticus saliens (高冠鳚)-資源代表圖
web Alticus saliens (高冠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Alticus saliens(高冠鳚)俗名:跳彈鳚、狗鰷棲息深度:0 - 2公尺形態特徵:體長橢圓形,稍側扁;頭鈍短。上下唇具鋸齒緣,下唇後方無杯狀的肉質盤;上頜齒可自由活動,成魚之上頜齒數通常超過120。雄魚頭具冠膜,雌魚無冠膜,但很大個體之雌魚會有一小三角形冠膜;具鼻鬚及眶上鬚,無頸鬚;側線孔無微小而交疊之鱗片狀皮瓣覆蓋。D. XIII-XIV, 22-23; A. II, 26;P. 15; V. I, 4。背鰭具淺缺刻,雄魚背鰭較雌魚高,雌魚臀鰭第一棘藏於生殖瓣膜內;背鰭與尾柄以鰭膜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尾鰭軟條不分支。體灰白,頭部黃褐色,眼後下方具一暗邊白紋;體側具多條黃褐色蠕紋;背鰭後端具窄黑緣;臀鰭具寬黑緣且延伸至尾鰭後緣。保存標本體色呈暗褐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潮間帶浪拂區,常在洞穴或縫隙間穿唆,受驚嚇時可見其用一前一後的方式跳躍於潮池與空氣間。可直接在空氣中呼吸。以藻類為食。卵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至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至澳洲。臺灣分布於南部及蘭嶼等海域。漁業利用: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生物∕校園生物大觀園∕林奈的故事-資源代表圖
web 生物∕校園生物大觀園∕林奈的故事
楊景盛/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中7年級
本教學模組可提供國中一年級至三年級之學生進行自我學習,亦可提供國中教師進行校園動植物教學時,所需之教學媒體。
點閱數93
下載數6
修改日期:2013-09-27
Scarus ghobban (藍點鸚哥魚)-資源代表圖
web Scarus ghobban (藍點鸚哥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Scarus ghobban(藍點鸚哥魚)俗名:青點鸚嘴魚、鸚哥、黃衣魚、青衫(雄)、紅蠔魚(雌)、紅衫、蠔魚(雌)(澎湖)棲息深度:3 - 36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雌魚和雄魚的齒色皆為淡黃色;齒板上有0-1顆不很健全之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6-7;頰鱗3列,上列為5-6鱗;中列為5-6鱗;下列為0-2鱗。胸鰭具15-16軟條。尾鰭於幼魚為截形,成魚微凹、雙截形或半月形。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為黃褐色,鱗片外緣為藍色,構成5條不規則之藍色縱帶,其中4條在軀幹部,另1條在尾柄部;另有2道較短之條紋分佈於眼上方,及下唇與眼下方之間;背鰭及臀鰭與體色相仿,外緣及基部為藍色;胸鰭及腹鰭為淡黃色,前端為藍色;尾鰭為黃色,外緣為藍色。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體色,頭背側及體部為綠色,鱗片外緣為橙紅色或橙色,體色於腹部漸趨為粉紅色,頰部及鰓蓋為淺橙色;頜部及峽部為藍綠色;背鰭及臀鰭為黃色,外緣及基部有藍綠色縱帶;胸鰭為藍色;腹鰭為淡黃色,硬棘末稍呈藍色;尾鰭為藍綠色,內緣及外緣均為黃色。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潟湖與臨海礁石區的斜坡與峭壁旁;雄性亦常見於環礁,主要生活於障礙礁石的周圍內部與外緣,深度約10公尺左右;雌性則偏愛更深的棲息地;稚魚則在沿海的藻類棲息地。常被發現進入淤泥又黝暗的環境。成魚大部分獨游於接近珊瑚礁旁的砂地;幼魚大都成群的在珊瑚礁或海藻叢中覓食。啃食珊瑚,以珊瑚之共生藻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區,由紅海與南非奧歌亞灣到拉帕島與迪西島, 北至日本南部, 南至新南威爾斯的柏斯;東太平洋:加州灣到厄瓜多;地中海東部:Shiqmona海岸外。臺灣各地海域及各離島岩礁海域均有分布。漁業利用: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為常見的鸚哥魚種之一,全年皆有產,以夏季較盛產。肉質細嫩,適合各種煮法。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科學生活化--震動鼠-資源代表圖
web 科學生活化--震動鼠
胡馨文/立人國小國小5-6年級
振動鼠是由電池電力讓馬達帶動轉子。轉子重心移到一邊,和馬達軸心不一致。當轉子旋轉,使振動鼠上下左右擺動。振動使刷子高頻率跳動,當大刷子每一次振動落地時,刷毛彎曲,就好像刷子有角度一樣,刷子振動跳起時,刷毛又重新打直,整個過程一再重複使振動鼠移動。
點閱數226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24-07-16
Arothron nigropunctatus (黑斑叉鼻魨)-資源代表圖
web Arothron nigropunctatus (黑斑叉鼻魨)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Arothron nigropunctatus(黑斑叉鼻魨)俗名:黑斑叉鼻魨、狗頭、污點河魨、規仔、刺規(臺東)棲息深度:3 - 25公尺形態特徵:體長橢圓形,體頭部粗圓,尾柄側扁。體側下緣無縱行皮褶。口小,端位;上下頜各有2個喙狀大牙板。吻短,圓鈍。眼中大,側上位。無鼻孔,兩側各具一個叉狀鼻突起。除吻端、鰓孔周圍與尾柄外,全身佈滿小棘。背鰭圓形至稍微尖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0-11;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0-11;無腹鰭;胸鰭寬短,後緣呈圓弧形;尾鰭寬大,呈圓弧形。體背部褐色,腹部白色,體具不大於瞳孔之黑點,數量遠少於星斑叉鼻魨(A. stellatus),直徑卻較大,且多集中於腹部;吻與鰓孔黑色;肛門上有一黑斑;胸鰭基黑色。各鰭淺灰色或白色,無小黑點;但尾鰭色深,鰭緣白色。此種體色變化很大;幼魚背部黑色,腹部深棕色;背部有小黑點,愈往側邊黑點愈大,腹部黑點稀少;各鰭白色,但尾鰭色深。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行獨立生活。主要以珊瑚枝芽的尖端為食,同時亦以藻類、海綿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等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岸,東至社會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各地海域均產。漁業利用:肝臟及卵巢具劇毒,不可食用。常被當做觀賞用魚於水族館展示。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7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台灣(異葉)馬兜鈴-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異葉)馬兜鈴
江素蘭/教育部自然生態學習網全齡適用
多年生藤本。全株皆被毛。莖綠色,細長,葉互生,柄長1~4cm,葉片紙質。花萼呈U形管狀,先端開口喇叭狀,外側淡黃色,內側心部黃色,喇叭開口深紫褐色,寬可達20mm。台灣馬兜鈴是一種重要蝴蝶食草,在台灣其他地區算是稀有植物,在八卦山區裡,卻很常看到。
點閱數43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4-07-16
Centropyge bicolor (二色刺尻魚)-資源代表圖
web Centropyge bicolor (二色刺尻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Centropyge bicolor(二色刺尻魚)俗名:二色刺尻魚、雙色神仙、黃鸝神仙、店窗(澎湖)棲息深度:1 - 10公尺形態特徵:體橢圓形;頭部輪廓略突出。吻鈍而小。眶前骨游離,下緣凸出,後方具棘;前鰓蓋骨具鋸齒,具一長強棘;間鰓蓋骨短圓。上下頜相等,齒細長。體被稍大櫛鱗,軀幹前背部具副鱗。背鰭硬棘XV,軟條15-16;臀鰭硬棘III,軟條17-18;背鰭與臀鰭軟條部後端尖形;腹鰭尖形,第一棘幾達臀鰭;尾鰭圓形。體前部、胸鰭、腹鰭與背鰭之前部黃色,體後部、背鰭後部與臀鰭藍黑色;眶間區具黑橫帶,向下擴展至眼下方。尾鰭黃色。棲所生態:棲息於潟湖、水道、面海的礁區斜坡、石礫區或珊瑚叢生的水域。多半單獨活動或成小群活動。主要以海藻、甲殼類及蠕蟲等為食。行雌性先成熟的性轉變行為。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東非洲,東至薩摩亞及費尼克斯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昆士蘭南部及新加勒多尼亞群島。臺灣南部、東部及綠島、蘭嶼可見其蹤跡。漁業利用: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為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熱對物質的影響-煎蛋-資源代表圖
web 熱對物質的影響-煎蛋
林勇成/台南市億載國小國小5-6年級
本單元從冰淇淋融化了、情人節的巧克力、烤肉等生活實例來認識熱對物質的影響,而熱與能量有很大的相關,在本單元中也透過動畫讓學生對熱有基本的理解;並透過「焢窯」、「爆米花」、「煎蛋」等單元來提供學生模擬試驗的機會。
點閱數594
下載數11
修改日期:201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