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自然科學-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5,832
Photostomias guernei (格氏光巨口魚)-資源代表圖
web Photostomias guernei (格氏光巨口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hotostomias guernei(格氏光巨口魚)俗名:格氏光巨口魚、巨口魚棲息深度:- 1138公尺形態特徵:具大型眼後發光器;吻部短;胸鰭缺如。腹鰭軟條數:5-6, 自身體中央前方向後延伸至臀鰭基部起點;背鰭軟條數:20-23(22-28), 起點位於身體後方,鰭膜未被皮膚包覆;臀鰭軟條數:25-30, (25-32) 起點位於身體後方,臀鰭基部長度略大於背鰭基部,鰭膜未被皮膚包覆;尾柄短,尾鰭呈叉狀;下頷鬚缺如。脊椎骨數:54-56 發光器排列:VAV 20-21; AC 13-14; IC 54-57; OV 13-15; VAL 19-21; OA 34; 上頷齒數:16-21, 前上頷齒數: 5-8,下頷齒數:13-21. 體色:身體呈暗褐色或黑褐色;眼下發光器及眼後發光器呈乳白色;吻部、頭部、身體表面密佈許多小型乳白色之發光小點,腹部縱列發光器VAV之發光器周圍具暈狀發光小點。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及大西洋海域之中層洋帶至深層帶。臺灣記錄深度為529-3257公尺。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6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走馬燈-研發室-資源代表圖
web 走馬燈-研發室
朱益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小4-6年級
本學習物件主要是從熱空氣和摩擦力的原理來教學生,並且有模擬和詳細的步驟來製作走馬燈。也有走馬燈詳細的各部位名稱可以學習。學習結束後,也可利用有趣的評量來測驗自己學習的成果。
點閱數237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3-09-27
Pseudosimnia marginata (環邊海兔螺)-資源代表圖
web Pseudosimnia marginata (環邊海兔螺)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seudosimnia marginata(環邊海兔螺)棲所生態:潮下帶世界地理分佈:福建廈門、越南(Khanh Hoa、 Ninh Thuan)、阿拉伯東部 (Mas)台灣地理分佈:蘭嶼,基隆八斗子,小琉球,台南,高雄資料來源: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db.sinica.edu.tw
點閱數9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1-05
櫻花與蜜蜂-資源代表圖
web 櫻花與蜜蜂
張瓊烽/市立新興國小國小1-6年級
櫻花開花時,吸引蜜蜂前來採食花蜜
點閱數147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11-12-06
Parapercis schauinslandii (玫瑰擬鱸)-資源代表圖
web Parapercis schauinslandii (玫瑰擬鱸)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Parapercis schauinslandii(玫瑰擬鱸)俗名:玫瑰擬鱸、海狗甘仔、狗、舉目魚、雨傘閂、花狗母海、沙鱸、棲息深度:10 - 50公尺形態特徵:體延長,近似圓柱狀,尾部略側扁;頭稍小而似尖錐形。吻尖而平扁。眼中大,上側位,稍突出於頭背緣。口中大,略傾斜;上頜略短於下頜;頜齒呈絨毛狀齒帶,外側列較大,下頜前端具犬齒。體被細鱗,側線簡單而完全;側線鱗數55-57。背鰭連續,硬棘部與軟條部間具深缺刻,具硬棘V,軟條21;臀鰭硬棘I,軟條17;胸鰭軟條15-16;尾鰭內凹形。體白色,體側具8 - 9個紅色至深褐色似四邊形的斑塊,沿著背面另有黑色斑點的縱向列與之交互串連,其下方再與垂直細長的紅色斑點相連。背鰭硬棘部基底為黑色,末梢則為深紅色;胸鰭基底具二條狹窄的鮮紅色橫帶。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較深的海岸斜坡區或較深的沙灘。通常在礁區附近開放水域的沙子與碎石底部上方活動。會游泳高於棲食的底部以覓食浮游動物;經常混在其他的魚群中一起活動,例如花鱸。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東非到皮特凱恩島,北至日本,南至大堡礁。臺灣發現於蘭嶼。漁業利用:中小型魚,可食用,唯魚體大小不一,亦常作下雜魚處理。一般均以底拖網捕獲,一支釣亦可釣獲。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9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Lutjanus johnii (約氏笛鯛)-資源代表圖
web Lutjanus johnii (約氏笛鯛)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Lutjanus johnii(約氏笛鯛)俗名:約氏笛鯛、赤筆仔、金蘭點誌棲息深度:1 - 80公尺形態特徵:體長橢圓形,背緣和腹緣圓鈍,背緣稍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上頜兩側具細尖齒,排列疏鬆,前端具犬齒2顆;下頜為疏鬆尖錐齒,前端無犬齒;鋤骨齒帶三角形,其後方無突出部;腭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臀鰭和尾鰭基部大部分亦被細鱗;側線完全,側線鱗列數42-43;側線上方的鱗片排列自始至終與側線平行,側線下方亦然。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顯著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而略等於頭長;尾鰭近截形,微凹。體背灰褐色,體側黃色,腹部銀白。體側鱗片中央具一小黑點,各黑點相連成點帶而與側線平行;體側在背鰭軟條部起點的下方具一大黑斑,黑斑2/3為側線上方。各鰭黃色。棲所生態:棲息於沿岸礁區,水深1-80公尺處。幼魚有時可發現於紅樹林區、河口。主要攝食蟹類、蝦類及其它底棲甲殼類。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起,東至斐濟群島,南自澳洲,北迄琉球群島。臺灣南部及西部海域均有產。漁業利用:一般以一支釣、流刺網等漁法捕獲。煎食或紅燒皆宜。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0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Malthopsis annulifera (環紋海蝠魚)-資源代表圖
web Malthopsis annulifera (環紋海蝠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Malthopsis annulifera(環紋海蝠魚)俗名:環紋海蝠魚、棘茄魚、牛尾頭章(臺東)棲息深度:90 - 590公尺形態特徵:體盤呈三角形,甚平扁。吻尖而突出,具強吻棘。口小,前位;上下頜及舌上具絨毛狀齒,腭骨具齒。下鰓蓋骨棘突出,末端具小棘,其中有一為前向棘。背面密被顆粒狀骨質突起;腹面光滑,僅在腹鰭間及其前方,散具顆粒狀骨質小突起,亦無細棘;體盤及尾部邊緣則具的分叉棘。背鰭兩個,第一背鰭特化呈吻觸手,藏於吻部凹槽內;第二背鰭位於尾部,具軟條4-6;臀鰭位於肛門及尾鰭基部中央,具軟條4,後端不及尾鰭;胸鰭中長,水平伸展;尾鰭略呈截形。體背一致為黃褐色,背側中央左右各具1-6個黑色環形斑,腹面白色。棲所生態:深海底層魚類,已知棲息深度在90-590公尺左右。平常潛伏於砂泥底質底部,用發達的胸鰭及腹鰭匍匐爬行於海底。常擺動吻觸手誘食小生物。地理分佈: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臺灣及菲律賓等海域。臺灣發現於東北部、南部及東沙海域。漁業利用:魚體小型,除學術研究外,不具食用價值。一般以下雜魚處理之。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25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Naso fageni (馬面鼻魚)-資源代表圖
web Naso fageni (馬面鼻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Naso fageni(馬面鼻魚)俗名:馬面鼻魚、剝皮仔、打鐵婆棲息深度:3 - 35公尺形態特徵:幼魚體呈卵圓形,隨著成長而漸呈長橢圓形,側扁;尾柄上兩個盾狀骨板,各發展成一向前生具粗短尖銳之龍骨突;頭小,頭背弧形,隨著成長,成魚在前頭部無角狀起,亦無瘤狀突起,但吻突出於上頜。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齒,齒稍側扁且尖銳,兩側或有鋸狀齒。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V棘及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分別為24-26及23-25;尾鰭幼魚時截平或內凹,成魚則為新月型且上下葉緣延長如絲。體灰色,腹面灰白色,頭背側及其後方體側具大片污斑及污點;背鰭與尾鰭色暗;胸鰭與臀鰭色淡但均具黑緣。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或岩礁區,以大型藻類及絲狀藻為食。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非洲東部至印尼、菲律賓等,北可至日本南部。臺灣發現於南部海域。漁業利用:不常見之種,一般以流刺網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可食用。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8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Istiblennius lineatus (線紋蛙鳚)-資源代表圖
web Istiblennius lineatus (線紋蛙鳚)
邵廣昭/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臺灣魚類資料庫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名:Istiblennius lineatus(線紋蛙鳚)俗名:條紋動齒鳚、狗鰷棲息深度:0 - 3公尺形態特徵:體長橢圓形,稍側扁;頭鈍短。雄魚頭頂具冠膜,雌魚無。鼻鬚、眼上鬚掌狀分支;無頸鬚。上唇具鋸齒緣,下唇平滑;齒小而可動,上下頜齒大小相等。D. XII-XIV(XIII), 20-24(22-23);A. II, 22-25(23-24); P. 13-15(14); V. I, 3。背鰭具缺刻,最後一棘小;背鰭與尾柄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棘部份埋入皮內。頭部有不規則的橫斷線,眼後有一灰斑;體側近背鰭處有6-7對黑斑點,越向下越不顯,體側另有7-8條黑縱線,但近背鰭處和體後側較不規則,呈斷裂或互相連接,雌魚則呈點帶;背鰭另具多條黑斜線。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沿岸潮間帶礁石潮池區,深度3公尺內,常藏身於洞穴或縫隙內,受驚嚇時可見其用一前一後的方式跳躍於潮池與空氣間。以藻類、碎屑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地理分佈:廣泛分布於熱帶印度-太平洋區。臺灣除了西部外,皆有分布。漁業利用: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點閱數11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1-10-24
木頭上的真菌-資源代表圖
web 木頭上的真菌
陳客宏/朗島國小國小5-6年級
真菌是森林生態系的初級分解者,它分解的都是最不能被腐生動物及其它細菌分解的如木質素等難分解的物質。
點閱數168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