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269
文化保存-宜蘭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宜蘭本地歌仔(壯三新涼樂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歌仔戲約在百餘年前發源於蘭陽平原,是唯一形成於臺灣本土的傳統戲曲。「本地歌仔」正是歌仔戲的前身,也是歌仔戲最原始的雛形,在臺灣表演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所謂「本地歌仔」的「本地」意指宜蘭當地;「歌仔」則是「歌謠」之意。本地歌仔就是源自宜蘭當地的民間歌舞小戲。本地歌仔目前僅存歌仔戲的發源地宜蘭地區,形成之初祇有〈山伯英臺〉、〈陳三五娘〉、〈呂蒙正〉、〈什細記〉四大齣,且由業餘子弟所組成,當時農村青年在閒暇之餘,在廟埕、樹下表演自娛娛人,後來在廟會中跟隨遊行隊伍,載歌載舞邊走邊演,這種陣頭形式演出,稱為「歌仔陣」。因採「落地掃」形式演出且無戲服,也無水袖,並大量援用車鼓戲的曲調、動作以及妝扮,因此其表演形式與車鼓戲有許多相似之處。本地歌仔的表演雖然簡單、樸素,但卻代表歌仔戲最原始的演出形式,它形成於民間,代表庶民的音樂、舞蹈,呈現基層的常民藝術。由於本地歌仔保存臺灣唯一本土劇種的形式,且隨藝師凋零有瀕臨失傳的危機,文化部於102年指定宜蘭本地歌仔為重要傳統藝術,保存團體為壯三新涼樂團。
點閱數29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雲林六房媽過爐-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雲林六房媽過爐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清領初期,林姓六堂兄弟奉請「六房媽」自唐山渡海入臺,於雲林地區分房拓墾,並於清道光30年(1850)發展出「過爐」各房輪流奉祀模式,最初僅限林姓才能擔任爐主主辦每年的祭祀活動,除了祭祀權轉換之外,也有家族歲時聚餐的意義。清領末期之後,隨著「六房媽」靈驗事蹟的傳布,亦廣為鄰近外姓居民所崇信,戰後並加入輪值爐主行列,祭祀規模逐漸擴大至「五股34庄」,「六房媽」乃由血緣轉換到地緣,家族祀神擴大為地方神,信眾範圍由一個村落增加為數十個村落、團體與廟宇;197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農業人口流往都市,「六房媽」也隨著移民的腳步而擴散到各地,分靈、分會紛紛成立,1990年代更加入各種志工團體參與過爐各項服務工作,如擔花擔燈、社群網路粉絲團等等,「六房媽過爐」愈發壯盛,每年參加者幾近2萬人。
點閱數16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太武新村眷村文化園區-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太武新村眷村文化園區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太武新村建於民國53年,為紀念八二三砲戰而建,由軍方變賣落彈籌資興建,為桃園罕見的美式眷村建築。其仿自美軍顧問團宿舍,每戶獨門獨院、雙層磚造,配給曾駐防金門、參與砲戰的陸軍將校眷屬。民國98年登錄為歷史建築,109年修復開放部分眷舍,設有八二三砲戰故事館,從軍旅與家屬生活視角,呈現近代戰爭記憶。園區位於大溪河西,鄰近慈湖與大溪老街,結合藝術入村,和平發聲理念,透過特展、市集、講座等形式,傳遞歷史、凝聚社區記憶,也讓眷村文化成為引發對和平反思的公共空間。
點閱數15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古的科學道館-公母大不同,石在有意思-資源代表圖
web 古的科學道館-公母大不同,石在有意思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今天『古的科學道館』的科學探險隊,要來挑戰的道館是『石在有意思道館』,當我們用石板烤肉時,公的石板燒烤後不會裂開,母的則會爆裂,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石板也有分性別嗎?他們各自有什麼特性和用處呢? 趕快加入古的科學道館的行列,跟著我們一起去學會分辨石板的性別吧!
點閱數11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和平島王爺海上遊江-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和平島王爺海上遊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社靈廟主祀林、溫、傅三府王爺,其信仰起源可追溯至1778年清朝時期,相傳為一艘王船漂流至和平島海域所形成的民間信仰,初時於媽祖廟前搭建草屋供奉,後於1917年日治時期正式建廟。信仰範圍不僅深植當地,亦分靈至基隆、新北福隆等地,形成廣泛的信仰網絡。每年農曆6月15日舉行的王爺聖誕遶境、海上遊江及宴王儀式,是和平島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動之一,展現當地深厚的宗教情感與漁港地區文化特色。活動不僅由三里居民繳納緣金、志工籌劃,也有新住民與年輕世代的積極投入,顯示其在地社群高度認同與傳承能量。整體活動延續百年,具歷史脈絡,並充分體現漁港生活與信仰互動之特色,為臺灣傳統信仰與海洋文化的珍貴表現。
點閱數7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新化頂山仔腳朝天宮拍面宋江陣-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新化頂山仔腳朝天宮拍面宋江陣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保大東里拍面宋江陣源自清領時期,分布於埤仔頭、頂山仔腳與下山仔腳三庄,三庄中每一庄皆有36人,合稱為保東三陣。據地方耆老回憶,該陣最遲於1892年即已成立,為應對治安與庄頭防衛需求而組織,後於1904年朝天宮落成後即參與建醮遶境活動。日治時期制度改革後,設立館東長與教練制度,脈絡清楚。該陣至今保留18對兵器、12套陣式及代表性橋段時遷對打,並維持傳統扮相與儀式,包括紅巾、黃腳巾、草鞋等元素。成員主要為頂山仔腳人,跨三代共同參與,展現穩定的民間自主傳承。作為南關線及新化六陣之一,並與關廟、下山仔腳合稱保東三陣,不僅展現聯庄信仰特色,也反映地方社會高度向心力與文化自信,是臺南地區極具代表性的傳統陣頭之一。
點閱數7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宋江陣-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宋江陣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宋江陣是一種結合武術與陣法演練的陣頭,其角色與源起部分相傳與「水滸傳」的故事有關。目前在臺南、高雄與屏東較為盛行,尤其是在大型的宗教盛事裡總少不了宋江陣的參與。宋江陣在傳統廟會裡,除了有擔任神明的駕前護衛外,還有類似儀隊的功能,就像是在儀典中,伴隨或迎接貴賓的衛隊,且宋江陣幾乎都是村落自行組陣,所以早期也有保衛村庄安全聯絡社區情感的功能。宋江陣為武陣,在過去也是一種軍事訓練,陣容壯觀精彩,但是從籌備到出陣,是相當需要耗費時間與人力去練習的,完全印證了「養兵千日」的道理。
點閱數19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古的科學道館-古代的通訊秘密-資源代表圖
web 古的科學道館-古代的通訊秘密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今天『古的科學道館』的科學探險隊,要來挑戰的道館是『台灣通訊道館』,現在每個人幾乎都有手機和電話,但你知道以前的電話無法直接撥通對方的話機嗎?兩人之間還有第三人能聽見你們的通話內容,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另外在電話還未出現之前,通訊工具的「電報」又是什麼呢?趕快加入古的科學道館的行列,跟著我們一起去了解古代的通訊秘密吧!
點閱數11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木都+1-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木都+1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1912年阿里山森林鐵道開通,催生了嘉義木都50年的風光歲月,嘉義製材所在日治時期,就擁有東亞第一大製材所的盛名,嘉義堪稱是臺灣的木都,而木都嘉義也因而保留了豐富的木業資產與深刻的城市記憶,北門驛這個車站是從阿里山把這些檜木運送下來很重要的一個站別,早期在北門驛這邊是一個很熱鬧區域,現在的林森路兩旁早期大約有兩三百間的民間製材工廠,整個因為阿里山林業的關係而改變。嘉義街的樣貌改變了、建築與產業改變了,嘉義市透過這些木業木材的關係而發展,是嘉義很重要的特色。當地還有一個舊監獄於1919完成的,是國內目前唯一僅存的日治時期矯正機關,當中的房舍、屋頂、桁架全都是檜木製成的。林業的歷史文化遺留很多東西,像是製材的匠師師傅、技術,對於木材的回憶都還在。這一代的人對這都市還有連結,下一代對嘉義會保有何等想法?近年來嘉義市的舊屋力計畫保留不少木建築,有影響到市民的觀點,也許有人會思考為何要保存許多木造房屋,也間接引導民眾思考嘉義市要有什麼樣的特色。
點閱數21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亂彈戲(王慶芳)-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亂彈戲(王慶芳)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亂彈戲自清代中葉隨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流傳至今約有二百多年歷史。在臺灣常民生活裡的各種廟會、慶典場合中,曾不分族群廣受歡迎,風靡一時,甚至有「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俗諺流傳。 「北管戲」是與「南管戲」的相對稱呼,為臺灣民間社團重要的戲曲音樂活動,又稱「子弟戲」,該項戲曲若由專業演員演出,則稱為「亂彈戲」,主要可分為福路和西路兩個系統。「福路」又稱為「舊路」,屬於「梆子腔」;「西路」又稱為「新路」,屬於「皮黃腔」。二者是獨立的體系,各有一套戲碼,大部份的戲齣並未重疊。此外,伴奏的樂器不盡相同,福路以提弦(殼仔弦)領奏,西路以吊規仔(京胡)領奏,唱腔旋律風格亦迥異。
點閱數27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