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269
文化保存-Palunan nu Lidaw-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Palunan nu Lidaw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Lidaw部落位於花蓮縣吉安鄉,屬於南勢阿美族七社之一,其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祭典為Palunan。Palunan不僅是重現祖先登陸建立部落的歷史儀式,更象徵著年齡階級制度的更新與代代傳承。此祭典具有成年禮的意涵,八年舉行一次,是部落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轉捩點,標誌著其從學習者轉變為參與部落公共事務的成員,也象徵部落新一代力量的誕生。Palunan不僅展現族人對傳統的高度認同與文化自覺,亦透過完整的訓練過程傳遞實用技能與文化知識,如海邊求生、陷阱製作、傳說故事、歌舞祭儀等,緊密連結生活與歷史記憶。祭典中的歌謠提及祖先姓名,儀式前的競跑活動Marengreng亦涉及特定傳統聖地的參訪,充分體現對族群歷史與文化地景的尊重與記憶。
點閱數9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客家八音(鄭榮興)-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客家八音(鄭榮興)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客家八音」是最具客家色彩的純音樂藝術,其音樂風格、演出形式、音樂內容與樂器使用,隨著族群遷徙而融合各地傳統民間音樂,逐漸演變成一特殊的器樂曲種。「客家八音」是以鼓吹樂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樂器合奏,即以鑼鼓樂為基礎加嗩吶類樂器為主。演奏內容分為「吹場樂」和「絃索樂」。「吹場樂」即鼓吹樂,主要用於廟會典禮和婚喪喜慶等禮俗等演出;「絃索樂」多用於北管戲以及純器樂演奏。 臺灣客家八音最常用於婚喪喜慶等場合,但台灣南部和北部在使用樂器和編制上有所不同。客家八音演奏的場合與民間的活動息息相關,舉凡廟會、宗教活動或生命禮俗皆需要它;另外它也與臺灣傳統北管戲密不可分。
點閱數34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玉湖窯-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玉湖窯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在歷史的地景演變中,湖內區藏有早年懷舊風情的老唱片主題咖啡館,裡頭收藏了許多臺灣早期的老唱片,這樣的城市美感讓湖內區的藝文素養自然瀰漫於生活中,位處北高雄沿海的湖內區,當然也少不了農漁業的深耕發展,在地居民主要的產業為魚類、水鴨養殖,稻米蔬菜種植等等,其中養殖漁業更以鰻魚、白蝦、虱目魚及吳郭魚為主,鰻魚養殖早年更與屏東東港、彰化福興並稱國內三大養鰻地,成國全國知名的饅魚之鄉。湖內區的漫遊生活與恬靜風情,讓陶藝家王明發先生駐足於此,研發以高雄山線、海線特產牡蠣的外殼,研磨成粉做為釉料,將鄉土特色融入創作。作品以文創與茶具為兩大創作路線,文創路線的黑面琵鷺系列,靈感來自於工作室周遭魚塭可愛的臺灣過客-黑面琵鷺,並將黑面琵鷺的意象融入生活,創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臺灣無可取代的自然生態是王明發創作的起點,其獨特性與在地靈魂,配上渾厚樸實的故鄉味道,表達對鄉土文化的關懷之情。
點閱數37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北港朝天宮迎媽祖-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北港朝天宮迎媽祖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媽祖信仰是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也是移民社會和海洋文化的表徵,台灣民間供奉媽祖的廟宇、神壇、民宅和舟船數量眾多,而媽祖的信徒更是遍佈世界各地不可計數。關於媽祖的身世,自宋代以來即有許多版本,各地文獻方志、碑文均有不同說法;直到清代以降,民間大致採信明僧昭乘所著《天妃顯聖錄》之說,有關媽祖身世的說詞才日趨一致,然而《天妃顯聖錄》屬神話小說,是否足以作為媽祖身世的依據,實有待商榷。關於媽祖的誕辰,台灣民間皆認定是農曆三月廿三日,其實在宋元兩朝文獻中均未提及媽祖誕辰;明代之後才訂為三月廿三日。按李獻璋所撰〈元明地方志的媽祖傳說之演變〉考證,乃因明代船舶多於三月返航,按慣例須祭拜媽祖以酬謝神恩之故。北港朝天宮三月迎媽祖,歷時久遠,為媽祖香期重要活動之一。由於媽祖是民間相當重要的信仰,信仰圈遍及全台,地方廟宇為穩固其信仰圈,紛紛自各地媽祖廟採分香形式,以添廟神靈威,故逢媽祖誕辰前夕,各分靈廟宇皆須回祖廟謁祖割火,甚至非分靈廟宇,亦會前往進香交香,促成宮廟間聯誼與交流。也因此造成媽祖香期參與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紀錄,故清代便將媽祖盛會納入方志記載。北港朝天宮是台灣媽祖廟分靈最多之祖廟,從新年之始即為媽祖香期開端,至三月期間人數暴增,香客人數冠為全台之最,可視為「三月瘋媽祖」典型表徵。
點閱數306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大樹DOC 林昭地老師-紀錄片-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大樹DOC 林昭地老師-紀錄片
大樹數位機會中心/高雄市大樹區九曲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高雄市大樹區是南台灣的「窯鄉」,各式窯體在此百花齊放,大致歸類為燒製建材為主的磚瓦窯,與燒製生活陶的蛇窯,隨著社會變遷,傳統窯業沒落,大樹僅存三和瓦窯維繫磚瓦窯歷史,但蛇窯已銷聲匿跡,幸好,蛇窯的老藝師林昭地,仍不斷的傳述「生活陶」。
點閱數25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恆春民謠(朱丁順)-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恆春民謠(朱丁順)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恆春半島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三面環海,一面靠山的地形,再加上其狹長型的半島邊陲地帶,使它與外界的往來不易,地域性民歌的性格易形強烈,因此一提起臺灣福佬民歌,恆春民謠可說是最具獨特性,「恆春民謠」幾乎成了臺灣福佬民歌的代名詞。惟此恆春半島特有的說唱藝術,其即興表演的風格不易傳承,且受環境社會變遷影響,傳唱的人日益稀少,有瀕臨失傳的危機。
點閱數28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南大路警察宿舍-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南大路警察宿舍
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文化局國小5-6年級
興建於1929至1935年間的南大路警察宿舍,為典型日式雙拼木造建築,共兩棟四戶。宿舍位於昔日黑金町,地名源自蒸汽火車燃煤所致的煤煙或日文鐵的音譯くろがね,見證鐵道與地方生活的緊密連結。宿舍曾為日人社區的一部分,歷經時代更迭,成為警務人員居所。201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後,政府斥資修復,2021年完工並由時藝文化創意公司營運,活化為展覽與藝文空間,命名為下竹町。宿舍與鄰近的下竹樹屋、後站公園串連成綠意藝文廊帶,融合歷史、文化與生活,打造後站地區的新興文化地標,展現歷史建築再生的可能與魅力。
點閱數7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排灣族歌謠-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排灣族歌謠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排灣族的歌謠文化深深植根於其傳統生活與社會結構之中,是族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歌謠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從兒歌、情歌、結婚歌到祭儀之歌與勇士之歌,每首歌都承載著特定的社會意涵與文化價值。排灣族的歌唱形式以單音領唱與腔式唱法為主,並輔以具有民族特色的持續低音複音唱法(drone bass)。在結婚歌與勇士之歌中,反映出排灣族階級制度的影響,展現貴族與平民在歌詞內容與唱法上的差異。歌謠具備溝通情感、傳遞訊息、穩定社會秩序與凝聚部落人心的功能,是族人傳統知識與文化傳承的載體之一。歌詞中常見以虛詞與副歌強化節奏與情感,如ulikaisi、veljatjan等母語詞彙成為歌唱文化中獨特的語言特徵。聲音上的裝飾如penireq(聲波動)與sulapiq(抖音)展現歌者細膩的音色技巧。歌謠可依肢體動作區分為靜態演唱的siqilaqiladj與舞蹈伴隨的siziyaziyan。
點閱數8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西港刈香-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西港刈香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西港慶安宮由西港仔街、瓦厝內、南海埔、堀仔頭和茄苳腳等所謂「五角頭」共同管理,創建於康熙51年(1712),主祀神明為天上聖母、城隍境主和中壇元帥,一般認為城隍境主和中壇元帥可能隨鄭軍而來,但天上聖母則是分靈自鹿耳門天后宮,這也就是每屆刈香前必先至鹿耳門「請媽祖」的歷史背景。西港慶安宮的刈香遶境活動,一般叫「西港仔刈香」,俗稱「西港仔香」,起源於乾隆49年(1784)八份姑媽宮甲辰科的香科繞境,道光3年(1823)第14科起由慶安宮接辦,道光27年(1847) 因重建廟宇落成而舉行首科王醮,開始有王船祭典,並擴大遶巡香境,爾後逐次擴展,香境含蓋96村鄉,成為「台灣第一大香」。
點閱數19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彌陀DOC】歷史的傳承-永興樂皮影戲文化紀錄-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彌陀DOC】歷史的傳承-永興樂皮影戲文化紀錄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皮影戲為彌陀在地文化特色之一,現今在臺灣是碩果僅存的少數皮影戲劇團之一,就坐落在彌陀,由第五代團長張信鴻先生持續傳承下去,閱讀著彌陀永興樂皮影戲劇團的歷史,就可以一窺臺灣皮影戲的發展史,永興樂皮影戲劇團見證了從興盛到衰退的這段辛苦過程,感受到文化流失的速度,讓劇團深刻的瞭解到文化保存的重要性,因此團長致力於文化傳承,像是改良劇團表演的方式、結合數位科技創造新媒介,以逐格動畫的方式進行創作,讓專業的操偶技巧,化身成為容易上手且無年齡限制的趣味數位創作,更與圖書館、國小合作從教育面向下扎根,讓小朋友可以更加認識自己的家鄉文化,而皮影戲劇團同時也積極透過多元的推廣面向,讓皮影戲可以更全面性的保留下來。
點閱數31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