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976
DOC在地課程-《 又見土礱》林裕祥師傅/三灣DOC/DOC小百工-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 又見土礱》林裕祥師傅/三灣DOC/DOC小百工
三灣數位機會中心/苗栗縣三灣鄉農會國小3-6年級
林裕祥,三灣鄉土礱達人,是台灣極少數擁有製作土礱技藝的長者。古時候,農家以「礱」來碾磨稻穀,讓稻穀分離。土礱以竹、土、木為材料,台語稱為「土礱」。五十年代,偏鄉電力供應不普及,碾米依賴土礱將稻穀碾成糙米。林裕祥從15歲就跟著父親學做土礱,19歲出師。他集木工、竹工及土工於一身,在製作完成一千多個土礱時,台灣全面供電,也因此被迫離開土礱製作的傳統行業。86歲的林裕祥,在中斷土礱製作40幾年以後,因緣際會下重做土礱,帶領DOC學員認識即將失傳的百工技藝。《又見土礱》描述他依古法製作土礱,繼承先人智慧,含採竹、挖土、礱手礱腳製作、編礱身、排礱齒、夯土及編礱衣等繁瑣工序。家人對年邁老師傅仍做粗重土礱,流露出的不捨之情,最是珍貴。《又見土礱》紀錄早期稻穀去殼的傳統土礱技藝,獲得教育部「數位應用創作大賽」金獎。導演李長青,從DOC學員一路成長為DOC的在地講師,帶領學員記錄家鄉故事,成為DOC終身學習的典範。明基友達基金會教育部竹苗數位機會中心 (竹苗 DOC) 輔導團隊,利用課程帶領 DOC 學員學習數位記錄社區產業文化故事。這部完全由三灣數位機會中心學員製作的《又見土礱》影片,短短的五分鐘內容,呈現社區土礱師傅製作土礱的過程與生活故事,展現學員們在DOC 從基礎電腦到影片剪輯一路走來的數位成長與學習成果,也讓三灣 DOC 在資訊教育外,成為未來社區數位文化、產業特色中心。
點閱數25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屏東縣魯凱族手紋-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屏東縣魯凱族手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魯凱族傳統社會中,階級制度與文化規範嚴謹,並透過具體的生活實踐予以維繫與傳承。紋手便是一種深具文化意涵的社會階序表現,藉由圖紋彰顯個人的社會地位、家族背景與象徵性意義。雖無明確文獻記載其起源,但日治時期的民族學研究與部落耆老口述提供了寶貴資料,顯示紋手曾廣泛存在於魯凱族社會,男性主要刺於胸背與手臂,象徵貴族地位與勇武精神;女性則刺於手背與手臂,象徵美麗、成長與社會承認。相傳紋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為勇士紀念戰功,另一為姊妹追尋失聯叔父所留下的奇幻印記,均強調紋手的象徵與神聖性。1931年起,總督府頒令禁止手紋習俗,使此文化漸趨式微。
點閱數8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太武新村眷村文化園區-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太武新村眷村文化園區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太武新村建於民國53年,為紀念八二三砲戰而建,由軍方變賣落彈籌資興建,為桃園罕見的美式眷村建築。其仿自美軍顧問團宿舍,每戶獨門獨院、雙層磚造,配給曾駐防金門、參與砲戰的陸軍將校眷屬。民國98年登錄為歷史建築,109年修復開放部分眷舍,設有八二三砲戰故事館,從軍旅與家屬生活視角,呈現近代戰爭記憶。園區位於大溪河西,鄰近慈湖與大溪老街,結合藝術入村,和平發聲理念,透過特展、市集、講座等形式,傳遞歷史、凝聚社區記憶,也讓眷村文化成為引發對和平反思的公共空間。
點閱數11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客家圓樓-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客家圓樓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苗栗縣文化觀光局國小3-4年級
位於苗栗高鐵站旁、北勢溪親水廊道精華區段的客家圓樓,以中國大陸原鄉土樓為藍本,融合在地客家元素,是苗栗縣政府結合高鐵門戶與親水景觀打造的重要地標。佔地1,385平方公尺,樓高三層、地下一層,呈環形結構,設有觀景平台、環池步道及親水棧道,展現休閒與文化兼具的多元魅力。客家圓樓現已依促參法委外經營,轉型為台灣客家八音戲曲推廣中心,致力推廣客家傳統表演藝術。館內定期舉辦戲曲展演、主題講座、示範與教學等活動,成為民眾親近客家文化的重要據點。融合自然景觀與藝文活動,客家圓樓不僅是苗栗的觀光亮點,更是傳承客家精神與藝術的現代文化舞台。
點閱數9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左鎮好聲音-八音來傳承-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左鎮好聲音-八音來傳承
左鎮數位機會中心/臺南市左鎮區左鎮國小國小3-6年級
所謂「八音」是一種音調或樂隊,八音大鼓鬧隊即八音隊與大鼓鬧隊,由8人用8種樂器的軍樂隊。這個樂團俗稱「鼓吹」,是一整班樂隊合奏樂曲及喇叭(或嗩吶)等樂器。因樂團成員大部分為西拉雅人,臺南地區當地人稱「番仔」,因此「八音」又稱為「番仔吹」。後來早期平埔族的基督徒引用在教會中的宗教儀式中,而音樂自此成為早期平埔教會在禮拜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程序之一。期望透過左鎮DOC及輔導團隊、資訊志工合作下,共同記錄左鎮八音。
點閱數20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馬祖新村建於民國46年,因當時蔣中正夫人宋美齡赴馬祖勞軍後關切官兵眷屬安置需求而興建,並非居民來自馬祖。作為桃園首座眷村,村內以棋盤式道路、魚骨式建築設計,營造獨門獨戶的軍眷社區,曾獲全國模範社區殊榮。隨居民遷出,桃園市文化局著手保存活化,馬祖新村於民國93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全台第二個依文化資產法保存的眷村。現轉型為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基地,融合影視與藝文推廣,設有桃園光影電影館、文創市集與懷舊展演空間,保留眷村人情味,重現過往左鄰右舍串門子的溫馨場景,使原本被遺忘的眷村,成為歷史與創意交織的文化地景。
點閱數85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再造歷史現場-水金九地質特色-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水金九地質特色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國小5-6年級
金瓜石與九份,曾被譽為東亞第一貴金屬礦山,埋藏於地底下的不只有金礦與銅礦,更有種類繁多的礦物與岩石。全台灣擁有300多種礦物,在水金九地區就能找到110多種,如此得天獨厚的地質環境,如何形成的呢? 金瓜石與九份的古老岩層為一千萬年以上的沉積岩,有含媒頁岩及含有海相化石的砂岩,三百萬年前造山運動使地層傾斜折曲,一百萬年前琉球海槽張裂,使地層多處發生正斷層活動 。在大金瓜、 小金瓜、 茶壺山、 第一長仁、 牛伏、燦光寮山等地,形成我們所看到多變且美麗的礦物族群,由於受矽化作用的岩石與火成岩,較一般岩體堅硬 經常年的風化作用逐漸裸露於地表,鍛造出今日金瓜石地區獨一無二的礦石山峰。水金九(相似於閩南語讀音「美很久」) 位在台灣新北市瑞芳區的三個地區,「水湳洞」、「金瓜石」與「九份」。
點閱數21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Puljetji佳興部落手紋-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Puljetji佳興部落手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Puljetji佳興部落位於屏東縣泰武鄉,屬於排灣族,其手紋文化,以傳統領袖家族為核心,展現排灣族社會的階序制度與倫理脈絡。手紋不僅是裝飾,更是社會地位、家族系譜與文化價值的具體呈現,體現了排灣族人對於天命、生命、組織、儀禮與社會秩序的整體觀。雖無明確文獻記載其起源,早期清朝時期即已記錄排灣族根據階級而進行不同紋身圖樣的制度,反映尊卑分明的社會結構。然而日治時期因殖民政府實施文化同化政策,全面禁止原民紋身與相關傳統儀式,使得佳興部落的手紋文化日益凋零。直到近年來,在部落耆老與文化推動者的努力下,手紋作為傳統文化象徵逐漸重獲重視,族人透過身體實踐、紋樣復原與文化教育,積極推動其復振。佳興部落所傳承的手紋圖騰如蛇紋、蜘蛛紋、河川、太陽與人形等,除具有美學意義,更是階級與家族認同的重要符碼。
點閱數7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部落帶來祝福的人~排灣族靈媒~-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部落帶來祝福的人~排灣族靈媒~
牡丹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立牡丹國中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學校位在牡丹鄉石門部落,雖然學生居住在部落,卻少有機會認識族群的靈媒文化,為了讓學生學習相關傳統,特別拍攝這支影片,配合靈媒課程播放,希望藉此讓學校師生初步了解靈媒文化,傳承部落傳統文化,進而透過學生傳播,讓更多人重視原住民族群的文化。
點閱數31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渭水驛站-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渭水驛站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5-6年級
日治時期,蔣渭水從大安醫院出發,以文化與社會改革為志,開啟了臺灣史上思想最奔放的新文化運動。渭水驛站位於大稻埕,鄰近蔣渭水創立的大安醫院舊址。大安醫院不僅是蔣渭水行醫之地,也是推動臺灣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據點。渭水驛站展出蔣渭水生平、臺灣民報與臺灣文化協會會報等珍貴史料,並透過4DViews蔣渭水影片與大安醫院袖珍模型等不同的展現方式,忠實呈現蔣渭水奮鬥歷程與生平故事。蔣渭水爭取民主與政治權益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們傳承與致敬。
點閱數9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