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976
文化保存-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南關線三大廟王醮暨遊社(遶境)起因於清領末期的瘟疫,為消弭傳染病而有王醮之啟動,藉由迎送代天巡狩以祈求香境平安;其後,結合廟宇重修建而而舉行「慶成祈安王醮」,皆以五朝為期,形成南關線「慶成式五朝王醮」之醮型特色。三大廟舉行王醮期程,時間皆間隔12年(或以上),其中關廟山西宮最為穩定,戰後固定12年於「戌」年舉行;有稽可查者,詳為:歸仁仁壽宮—1909、1961、1977、1995、2015,保西代天府—1925、1969、1981、1999、2017,關廟山西宮—1913、1958、1970、1982、1994、2006、2018。2015年至2018年的4年間,三大廟接續辦理「慶成五朝王醮」,密集的連動舉行,備受關注,區域型的信仰文化多方顯現,而有了較佳的能見度。
點閱數16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六甲DOC】一起尋找六甲好神-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六甲DOC】一起尋找六甲好神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六甲區擁有豐富人文歷史,但六甲區公所深感遺憾沒有六甲鄉誌來紀錄六甲人文歷史,近兩年六甲在陳啟榮區長的帶領下開始積極盤點六甲轄區內珍貴的老屋歷史,及六甲區內香火鼎盛廟宇等文史資料收集及整理,而設於六甲區公所內的六甲DOC更是成為數位文化典藏的推手。六甲DOC透過數位課程,將六甲廟宇手繪明信片數位化,並帶入六甲好神環景影片課程,帶領著數位機會中心學員至六甲區廟宇進行環景拍攝、動態錄影、導覽語音錄製等學習,除此之外,影片後製更邀請兩位數位機會中心學員負責日語及英語旁白錄音,豐富影片內容,共同紀錄六甲區內特色廟宇讓靜態廟宇文史、相片,透過數位編輯讓六甲廟宇透過數位拍攝方式進行數位典藏。今年拍攝將赤山龍湖巖、恆安宮、保安宮等數位影音成果放置DOC平臺,透過網路,讓更多人不用來到六甲就能一窺六甲廟宇之美,也讓來到廟裡拜拜的民眾可以透過影音記錄更加了解每間廟宇特色,讓六甲區的古廟一起跟上數位時代潮流。
點閱數31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彌陀DOC】歷史的傳承-永興樂皮影戲文化紀錄-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彌陀DOC】歷史的傳承-永興樂皮影戲文化紀錄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皮影戲為彌陀在地文化特色之一,現今在臺灣是碩果僅存的少數皮影戲劇團之一,就坐落在彌陀,由第五代團長張信鴻先生持續傳承下去,閱讀著彌陀永興樂皮影戲劇團的歷史,就可以一窺臺灣皮影戲的發展史,永興樂皮影戲劇團見證了從興盛到衰退的這段辛苦過程,感受到文化流失的速度,讓劇團深刻的瞭解到文化保存的重要性,因此團長致力於文化傳承,像是改良劇團表演的方式、結合數位科技創造新媒介,以逐格動畫的方式進行創作,讓專業的操偶技巧,化身成為容易上手且無年齡限制的趣味數位創作,更與圖書館、國小合作從教育面向下扎根,讓小朋友可以更加認識自己的家鄉文化,而皮影戲劇團同時也積極透過多元的推廣面向,讓皮影戲可以更全面性的保留下來。
點閱數29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新竹水道取水口-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新竹水道取水口
新竹市文化局/新竹市文化局國小5-6年級
為因應市區發展與民生需求,臺灣總督府於1914年啟動新竹水道建設計畫,歷經波折後於1929年完工通水。水道以隆恩圳上游伏流水為源,透過集水井、唧筒井與唧筒室運作,將水抽送至十八尖山分水井,成為當時供水系統核心設施。取水口完整保留唧筒室與唧筒井,建築融合洗石子外觀與西洋歷史樣式,是日治時期重要的公共衛生工程。新竹水道取水口於戰後轉型為水資源展示館,結合歷史、建築與科普教育,透過新竹水道旅行圖、機械造型美與力等主題展覽,以及知水、識水、惜水、護水四大概念,強化民眾對水資源的認識與保護。設施融入紙船流放、攀岩滑梯等感統體驗,打造親子共學的新場域,讓百年供水系統成為寓教於樂的文化新地標。
點閱數7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竹籐編(張憲平)-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竹籐編(張憲平)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繼承祖業,集編織歲月五十載,克紹箕裘勤研各類技藝,手藝突破瓶頸展新機。 祖父母父母二代長期從事藺草帽蓆編織工作,自幼生長過程中,熟習了編織技法,民國六十二年三十歲時,初次體認竹藤編器的優雅,在沒有拜師習藝,很辛勤的到處走訪觀摩,買回古老編器研究,憑著超越前人堅定的意念,投入竹藤編織手藝領域裡,這時候台灣的竹編業者,幾乎已全部出走,為了生產需求,開始長期培育熟練編作人員,多年來不停修改,調整機器劈剖竹篾,終能將竹片細窄定寬,微薄剖篾,倒角整篾等委由機器操作,克服了竹工藝發展的瓶頸。
點閱數21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纏花(陳惠美)-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纏花(陳惠美)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纏花結合剪、纏、捻、繡等技巧,是臺灣常民生活中與生命禮俗密切相關的傳統工藝,為臺灣漢人民間生活吉慶祈願的文化表現,具有豐富的象徵意涵與藝術價值。
點閱數25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古的科學道館-古代人如何辨別方向?-資源代表圖
web 古的科學道館-古代人如何辨別方向?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在古代,沒有高科技衛星,沒有GPS定位,如果失去方向的時候該怎麼辦?磁石、指北針的功用是什麼呢? 今天『古的科學道館』的科學探險隊,要來挑戰的道館是『東西南北道館』,了解一下古時候沒有高科技,沒有GPS定位,如果失去方向的時候該怎麼辦?趕快加入我們古的科學道館的行列,一起發現古人辨別方向的智慧與方法吧!
點閱數17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彰化縣芳苑鄉的潮間帶牛車採蚵文化,最早紀錄於日治時期,為當地養蚵產業與自然環境互動下孕育出的獨特生活方式。當時居民飼養牛隻不僅用於農耕與運輸,亦扮演運蚵的重要角色,據傳全盛時期當地曾有300多頭海牛。這種以牛車載運蚵苗與成蚵的方式,體現出人與動物協作、適應潮間帶地理條件的傳統智慧,顯示其蘊含系統性知識與傳承脈絡。2012年BBC報導此文化奇景,2016年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然隨著機械化取代牛車,海牛數量大幅減少,2020年僅剩7頭,是需要政府介入保存的當地文化之一。
點閱數9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再造歷史現場-風獅爺-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風獅爺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小3-4年級
本件作品是以磚燒製的風獅爺,風獅爺也稱瓦將軍、黃飛虎等,因風神亦稱風師,而「師」與「獅」諧音而得名,中國自古有在屋頂安置辟邪物的習慣,因多作獸形,故稱「瓦獸」。「瓦將軍」即瓦獸總管,造型多做武人跨騎獅子,張弓射箭的勇猛模樣,以居高臨下守衛家宅,不受外界邪惡侵犯,有關「獅」在傳統文化中的形象與意涵,最早獅子被稱為「狻猊」,又自西域語言音譯為師,最後才演變為”獅”。中國不產獅子,漢代才有明確的記載由西域進貢,因親睹實物的機會不多,加上佛教經典常以獅子比擬佛法,更加神化了獅子的形象,於是經過歷代的想像添附造型和真實獅子差異愈大,從風獅爺可以看到民間傳說的趣味,更因其造型特殊,而有趣充滿藝術化的詮釋。
點閱數18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古的科學道館-古代的不插電表演-資源代表圖
web 古的科學道館-古代的不插電表演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古時候沒有電力,沒有音響和喇叭,要怎麼讓觀眾聽見舞台上演員的聲音呢?不插電擴音的秘密,就藏在台灣的古老寺廟和大宅院裡喔! 今天『古的科學道館』的科學探險隊,要來挑戰的道館是『無敵擴音道館』,發現古代不插電的表演秘密。以前沒有電力,沒有音響和喇叭,到底要怎麼讓觀眾聽見舞台上演員的聲音呢?這些不插電的擴音秘密,到底藏在哪些地方呢?趕快加入古的科學道館的行列,跟著我們一起去尋找擴音的祕密吧!
點閱數10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