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976
文化保存-台北偶戲館-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台北偶戲館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6年級
偶戲是台灣的傳統文化之一,如廟前有時會看到的酬神戲就屬於該文化;偶戲也不僅是台灣的文化,如芝麻街就是用偶戲呈現的節目。台北偶戲館由林經甫先生捐出數十年珍貴戲偶收藏,經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規劃,於2004年開館,成為兼具展出、演出、教學與典藏功能的偶戲專館。2020年底完成常設展空間改裝,融入互動裝置,讓不同年齡層觀眾皆能享受觀展樂趣。館方以「什麼是偶戲?」為發想,從生活中常見的影子遊戲到國際偶藝,展現偶戲的多元與親近。展覽串聯古今,從古文明到未來宇宙,以戲偶訴說文化、歷史與人類想像,讓觀眾在小小偶戲中看見大大的世界。
點閱數6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客家藍染「鍾林工作室」-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客家藍染「鍾林工作室」
萬巒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萬巒鄉公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藍染、臺灣花布都是人們對於客家的印象,客家藍衫,則是客家人就地取材周邊的植物染料來染成藍衫,不同的植物即有不同的顏色,採植物的根、莖、花、葉、果實、果皮、幹材等做為染材,取其汁液利用不同的水溫製作成染液,將布染成各式圖樣及花色,藍染工藝過程工序繁瑣,成品令人驚艷。在屏東萬巒鄉的鍾林工作室,便是以藍染、植物染、纖維編織、服飾製作為主,負責人林木影女士則為客家媳婦,在每一件作品當中,都會融入客家元素。對於植物染的熱愛,她多次研習藍靛染藝及植物染藝,也將所擁有的技能傾囊相授,將生活工藝化;工藝生活化,使藍染成為時尚優雅的象徵。
點閱數24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泥塑(杜牧河)-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泥塑(杜牧河)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泥塑乃是以泥土為原料,手工捏製成形的民間工藝。臺灣泥塑深入民俗、宗教,不僅具高度藝術價值,也敏銳反映時代特色及審美觀,極具地方文化特色。
點閱數17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新化頂山仔腳朝天宮拍面宋江陣-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新化頂山仔腳朝天宮拍面宋江陣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保大東里拍面宋江陣源自清領時期,分布於埤仔頭、頂山仔腳與下山仔腳三庄,三庄中每一庄皆有36人,合稱為保東三陣。據地方耆老回憶,該陣最遲於1892年即已成立,為應對治安與庄頭防衛需求而組織,後於1904年朝天宮落成後即參與建醮遶境活動。日治時期制度改革後,設立館東長與教練制度,脈絡清楚。該陣至今保留18對兵器、12套陣式及代表性橋段時遷對打,並維持傳統扮相與儀式,包括紅巾、黃腳巾、草鞋等元素。成員主要為頂山仔腳人,跨三代共同參與,展現穩定的民間自主傳承。作為南關線及新化六陣之一,並與關廟、下山仔腳合稱保東三陣,不僅展現聯庄信仰特色,也反映地方社會高度向心力與文化自信,是臺南地區極具代表性的傳統陣頭之一。
點閱數5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排灣族歌謠-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排灣族歌謠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排灣族的歌謠文化深深植根於其傳統生活與社會結構之中,是族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歌謠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從兒歌、情歌、結婚歌到祭儀之歌與勇士之歌,每首歌都承載著特定的社會意涵與文化價值。排灣族的歌唱形式以單音領唱與腔式唱法為主,並輔以具有民族特色的持續低音複音唱法(drone bass)。在結婚歌與勇士之歌中,反映出排灣族階級制度的影響,展現貴族與平民在歌詞內容與唱法上的差異。歌謠具備溝通情感、傳遞訊息、穩定社會秩序與凝聚部落人心的功能,是族人傳統知識與文化傳承的載體之一。歌詞中常見以虛詞與副歌強化節奏與情感,如ulikaisi、veljatjan等母語詞彙成為歌唱文化中獨特的語言特徵。聲音上的裝飾如penireq(聲波動)與sulapiq(抖音)展現歌者細膩的音色技巧。歌謠可依肢體動作區分為靜態演唱的siqilaqiladj與舞蹈伴隨的siziyaziyan。
點閱數6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後山軌跡 花東鐵道-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後山軌跡 花東鐵道
花蓮縣文化局/花蓮縣文化局國小3-4年級
花蓮後站見證歷史的一刻,2010年12月1號,這條980公尺長的762公釐軌距上,過去這一年將這部火車重新整修鍋爐,台灣鐵路管理局第一次復活LDK59蒸氣機車。距離LDK59上次在花東線行駛時間已經將近30年,762公釐窄軌的蒸汽火車雖然在台灣不是只有東線才有,但是東線鐵道的復活,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1917年從花蓮蓋到玉里,1926年從玉里延伸到台東,當時在花東縱谷這條762公釐軌距的鐵路,也就是現在花東線的前身。當時的考量因為認為沒有這麼大的運量以及考量材料的問題等,所以先蓋一個軌距比較窄的,後來因為玉里到台東這一段,有部分與糖廠買路權,有再興建,就導致到最後花蓮到台東間這段鐵路就一直持續屬於輕便鐵道窄軌的型態。以全世界來說輕便鐵道要肩負起這麼強大的幹線功能,台東縣是相當特別的,雖說國外也不乏有這樣的案例,然而花蓮台東這一段,唯一的主要幹線這是這一條。
點閱數168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左營海軍眷村-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左營海軍眷村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6年級
位於高雄的左營海軍眷村,是臺灣規模最大的海軍單一軍種眷村集中區域。其發展脈絡可追溯至日治時期軍港的建設。在國民政府遷台後,此區域的規模持續擴大,成為特定歷史環境變遷下的特殊產物。這片文化景觀的保存與管理,核心原則在於為未來的保存活化工作預留充分的彈性與發展空間,以開放的態度探索各種可能性,讓這片土地不僅能保存其獨特的歷史風貌,能以嶄新的面貌融入現代生活,持續發揮其獨有的文化魅力。政府透過規劃與管理,使左營海軍眷村成為一個活的歷史博物館,讓人們得以見證臺灣海軍發展的軌跡。
點閱數6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凱達格蘭北投社-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凱達格蘭北投社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北投社為凱達格蘭族的重要活動場域,歷經都市開發與空間變遷,今日僅存少數文化與歷史遺跡,是臺北市少見保有原住民族部落痕跡、地名與文化脈絡清晰之地。保德宮為當地融合土地公與王爺信仰的複合廟宇,其神像、祭具與祭典儀式反映平埔族與漢人文化交流之歷程,具深遠文化意義。保德宮的源流與北投社番仔厝聚落的遷徙密切相關,是研究平埔族社會變遷的重要據點。番仔厝綠地則位於原聚落北側,為承載北投社歷史記憶的核心場域,見證臺北盆地凱達格蘭平埔族人的生活足跡與歷史演進,具高度文化與歷史價值。
點閱數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嘉義市木業製材所清查計畫紀錄影片-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嘉義市木業製材所清查計畫紀錄影片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4年級
台灣的木業始於清末,日治時期後進行了系統性的開發,尤其是在嘉義的阿里山林場。然而,隨著石化工業的發展,木製品逐漸被塑料等新材料取代,木材的需求減少,導致許多製材廠關閉,工藝傳承面臨斷層。嘉義市的木材業文化面臨衰退,年輕一代對從事木材行業缺乏興趣,技術傳承的困難也使得製材廠難以維持運營。為了保存這一產業,部分製材廠已嘗試進行轉型,如增值木材產品的加工或提升附加價值。政府政策的支持與延續性對木業的振興至關重要。嘉義市可透過盤點當地的木業資源和人力,並結合歷史建築的活化,進行木作工藝的教育與培訓,推動建築木作、傢俱木作及創意木作等多元發展,實現產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點閱數16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北管戲曲(漢陽北管劇團)-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北管戲曲(漢陽北管劇團)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北管戲曲是台灣民間極為活絡且普遍的戲曲,傳入台灣的時間因為缺乏記載,難以判定,根據邱坤良教授在《野台高歌》(1980年)書中推斷,約在乾隆、嘉慶年間隨移民陸續登陸。其內容繁雜,並非單指一項劇種,幾乎在1912年以前引進台灣本島而被保存,除閩南語系及客家語系以外的戲曲,全被涵括在北管範疇內,又依傳台先後,而有古路的福祿與新路的西皮。「北管」是台灣特有的稱呼,和「南管」是相對稱的名稱,二者除在表演型式、樂器曲調等方面均異外,最直接區別莫過於出在語言上,絲竹婉約的南管使用「閩南土腔」;鑼鼓喧天的北管則使用「變質京音」(或喚官話)。北管究係何時傳入宜蘭?根據文獻記載,約莫於清道光年間自彰化引進,一時間豐沛的戲曲音樂促使年輕子弟趨之若騖,於是學習者日眾,子弟館亦紛紛成立。至咸豐年間,傳有蘇普、簡文登分以西皮、福祿不同曲風設立曲館;另一說法稱簡文登分兩組授徒,一傳西皮,一習福祿,其徒遂分兩派傳藝下去。姑且不論真相如何,日後北管史上著名的械鬥事件,確實是因分了派別而埋下衝突的因子。但究竟這兩大系統在蘭陽地區有何不同?實際上使用的樂器、奉祀的神明及曲牌、劇目上均有所差異。基本辨識法,福祿社團稱「社」,專用殼仔絃擔任頭手絃,與台灣其他地區的「雙教」子弟班及亂彈戲班一樣供奉西秦王爺;西皮社團則稱「堂」、「軒」,以吊規仔為頭手絃,並與歌仔戲、四平戲班同樣奉祀田都元帥。清同治年間,宜蘭之西皮與福祿分派拼陣,夾雜地方政治角力,終致械鬥流血場面。當時,西皮派以溪北舉人黃禶緒為首;福祿派以溪南墾首陳輝煌為首。對峙局面除延燒至光緒年間,並還擴展至基隆、台北、花蓮等地。光緒21年因清日甲午戰爭失敗,台灣自此進入日治時期。這時的北管音樂在異族統治下,武力對抗稍減,取而代之是排場的炫耀較勁,如行頭的增添與力求裝飾華麗、成立西樂部奏演西洋音樂、禮聘戲先生教授粉墨登台的北管子弟戲等。如此風光的場面,在日治末隨著「禁鼓樂令」的實施與中日戰況的日益激烈,亦不得不暫時劃下了休止符。1945年二戰後,北管社團又如雨後春筍般復甦。1970年間,社會轉型,娛樂型態轉變,北管因老成凋謝又缺乏新血輪參與,而走入灰暗期。1980年間,女子紛紛投入與本土意識抬頭,對北管界之振興燃起希望。但好景不常,依據1997年「宜蘭縣傳統藝術資源調查報告」資料顯示,蘭陽地區雖有八十餘團子弟軒社活動,但均瀕臨傳承延續窘境,今日,更因時代變遷使傳統戲曲失去原有的空間,包括職業戲班,能搬演亂彈戲人才已寥寥可數,藝人凋零、後繼無人,北管戲曲的存在與發展產生了嚴重危機。是故以積極作為輔助優良北管劇團傳承推廣,確實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點閱數31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