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327
清代滿蒙的飲食-資源代表圖
web 清代滿蒙的飲食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清代滿族的主食以麵類為主,但是風味變化甚多,這是因為原料乃麥、黍、粱、粟、糜等多種穀物,味道酸黏酥涼。最重要的作物就是麥與黍,加入糖或椒鹽,以蒸、炒、炕等方式製作「餑餑」,餑餑是滿族人對於麵食的統稱。高梁則是用來煮小米粥、黃米飯等。滿人的先祖自古便有遊獵的習慣,在定居從事農耕後仍不忘此習俗,所以滿人的副食仍以各式肉類居多,豬羊為主,烹調方式則以燒烤為主,故有「滿菜多燒烤,漢菜多羹湯」的諺語。清代的蒙古人飲食習慣較前代有著較大的差異,這是因為各地經濟發展不同所造成的,蒙古人分成牧業與農業兩種生活型態。從事農業的蒙古人,生活區域較接近中原,所以逐漸的被漢人影響,飲食也多半以穀物菜蔬為主,肉成了副食。仍然過著遊牧生活的蒙古人,則以奶製品與牛羊肉為主食,蔬菜穀物作為副食,因此奶製品發展出了許多種類的變化。但是活動範圍接近新疆、西藏的蒙古人,雖然仍以畜牧業為主要經濟活動,也受藏族的影響頗深,青稞粉製的糌粑成為了主食,茶葉中加蘇油與鹽的習慣,也與藏族人相同。
點閱數556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雅典衛城-資源代表圖
web 雅典衛城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希臘文化中,帕德嫩神廟最能彰顯希臘建築的古典精神,至今它仍俯視著雅典城市以及周圍數里的鄉村。在運用石頭的傳統之外,其建築設計的輪廓大膽而突出,細節精緻。在藝術史發展上,建築師由人類之身心能力加以調節的比例來建造,呈現著絕妙的和協。
點閱數39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孤兒院-資源代表圖
web 孤兒院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走到文藝復興,十五世紀佛羅倫斯的建築師布魯內勒斯基所設計的孤兒院,通常被視為第一座文藝復興建築。他的工程技術與對古代建築形式的復興,備受讚揚。加上哥德式建築令人聯想起北方,而佛羅倫斯共和國的領導者在古羅馬本身找到更高貴的血統。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脈絡下,布魯內勒斯基的重返羅馬圓柱、圓拱與矩形窗戶,就不只有美學上的意義而已,還包括了時代的需求。
點閱數26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單寧布的藍調-資源代表圖
web 單寧布的藍調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牛仔褲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的,牛仔褲的發明人李維.史特勞斯(Levi Strauss),也不是在一夜之間發明出牛仔褲的。 當李維.史特勞斯在1853年離開家鄉紐約時,他並沒有想過將來有一天他會成為世界最大最成功的牛仔褲製造商,甚至連發明牛仔褲的想法,也未曾有過。 1853那年,李維前往舊金山,打算經營賣乾貨的生意。當時,加州淘金熱自1849年開始,吸引著無數的探礦者絡繹不絕地來到。李維以他獨到的眼光,從紐約帶了一批帆布,準備賣給淘金客充當帳篷和篷車頂的材料。可是,當他與其中一位淘金客聊天時,對方卻潑他冷水:「我們現在最需要的不是那些玩意兒,而是耐穿的長褲。可以讓我們下了礦坑裡,不容易磨破的。」這句話啟發了李維的靈感,他請裁縫師將帶來的那批棕色帆布裁製成長褲,賣給淘金客,一試之下,果然耐穿。這訊息一傳十,十傳百,過沒多久,大家都知道「李維的牛仔褲」的確不錯。然而此時,女人穿牛仔褲仍被視為禁忌。1970年代以後,在美式流行文化的帶動下,牛仔褲成為國際間流行的一款服裝,其風潮席捲全世界,至今未曾衰退。隨著Hippy文化風行、中性服裝的大量出現,女人於二十世紀中葉以後亦開始穿著牛仔褲,時至今日,女性牛仔褲裝甚至被認為是帥氣、性感的裝扮,國際性服裝設計師更把牛仔褲的元素大量納入女裝設計之中。不論上流社會,或是普羅百姓,牛仔?是人人皆有,男女必備,然而遠在100多年前,牛仔褲甚至不能算上得了檯面的發明,是藍領勞工階層的服裝表徵,回首單寧布一路走來,可不是省油的燈,毫無疑問為服裝界中的東方不?,尤其隨?設計的改良與材質的研發,牛仔褲反而能詮釋出風情萬種的一面。在現在的年輕文化中,認為「牛仔褲」所代表的精神是「自由」、「平等」。在牛仔褲的各種品牌中,Levi’s是牛仔褲的鼻祖,Lee、Lee Cooper、Puma、Texwood等品牌是後起之秀。其風格也有極大的分別,Levi’s的風格保持著牛仔原汁原味的草莽彪悍氣息,Lee表示著城市平民的勞動風格,Lee Cooper雕塑的是沒落貴族玩票的感覺,Puma承襲了運動的活力等等,其風格的多樣性,真的是『總有一款適合你』!穿上牛仔褲,不論是什麼身份、地位、年紀、高矮、胖瘦,自己做自己,人人平等,世界大同,它包裝出的人絕對是本色的自我,濾去了其他,在在彰顯牛仔褲的自我本色。
點閱數782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褲革命運動-資源代表圖
web 褲革命運動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雖說一次大戰後,女性穿著男子式的褲子有普遍的趨勢,但這只侷限於穿褲子去工作,或是參加體育活動,1920年代掀起了女子體育的熱潮,褲子成為運動服的固定衣服。女生穿褲子無可非議,然而把褲子作為女子日常服裝仍然受到強烈的抵制。女人要取得完全的衣著自主權還得等待下一個時機。
點閱數271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7
回清真、陜古樸-資源代表圖
web 回清真、陜古樸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回回飲食又稱「清真飲食」,專指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飲食,「清真飲食」一詞約在明末清初時出現。因為受伊斯蘭教義約束,回族的飲食中,對於具有食肉、勾爪、污穢等十數種特徵的動物,都禁止食用,讓「回回飲食」自成一系,獨立於漢族飲食外。由於回族分布甚廣,依居所不同有各自不同的主食,北方回族偏麵食為主,最具特色的食品,就屬西北回族的「拌麵」、「?」、「?」、「泡饃」跟「抓飯」了;江南回族則好米食,他們的「手抓飯」也相當有名。副食則是蔬果、禽鳥與蛋、魚跟肉為主,北方的回族特愛食用牛、羊肉;南方則是則以雞、鴨、魚為主,烹調法以烤、扒、蒸、炸、涮、燒、爆、醬為主,調味重,偏鮮鹹,對於醃菜類也相當喜好。「陜西菜」又稱作「秦菜」,陜西可說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傳說自黃帝時代開始,中國人就在這區域活動,若依史料記載來看,中國王朝自周朝起直到唐代,就常在此區的關中建都,由於關中地區自古便物產豐饒,並與西亞、北亞往來頻繁,因而烹調方式相當多樣,也帶著濃厚的塞外風情。二次大戰間,許多沿海居民遷居此地,讓蘇、浙菜系進入此區,促進了陜菜新一步的發展。此區的菜系分「關中、漢中、陜北」,「關中菜」為主流,口感偏酥爛,調味濃重;「漢中菜」的食材使用廣泛,味道偏辣、鮮;「陜北菜」取羊肉為主要食材,口味亦偏酥爛、燙口。陜西為古都所在,物產豐富,因而在許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年代,也吸收了許多種民族風采,許多自西域帶回的食材,也在此區廣受採用並擴散開來,隨著食材傳入,也傳來了西域的烹調法,像原稱「胡餅」的「燒餅」的製作法就是一例。地理鄰近北疆,遊牧風采也時常可見,所以陜西的菜色始終充滿著古趣與外族風味。甘肅是古代絲路要衝,西域瓜果經此傳入,而黃河又流經蘭州,使得蘭州瓜果頗有名聲。此地回族人口眾多,回族對於製麵頗精,因而此區的麵食種類繁多,最為有名的大概就是創始於清光緒年間的「蘭州拉麵」,創始者「馬保子」就是回族人,所以他的牛肉麵就秉持回族飲食要點,以原味質樸為上。
點閱數43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耽戀優雅-資源代表圖
web 耽戀優雅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十七世紀的巴洛克風,不僅影響到當時女性服飾,也對當時男性服飾產生影響,表現出華麗且繁複的優雅風,男士普遍穿綴有「緞帶」或「薔薇花」的高跟鞋,在衣服的裝飾上也使用了大量的「緞帶」。男士穿戴手套也成為本世紀開始流行的重點。受巴洛克風格影響的女裝具有豐富的裝飾,使用髮帶、花邊、刺繡裝飾外衣,給人目眩神迷的感覺,而暖手筒(Muff)亦為當時女性喜愛的流行配件之一,其材質以毛皮為主,不僅可保暖,亦可作為在上流社會表徵身分地位的裝飾物。
點閱數23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法古斯鞋廠-資源代表圖
web 法古斯鞋廠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年)和邁雅(Adolf Meyer,1881-1929年)率先創造了戰後時期令人驚奇的國際風格—玻璃帷幕,沒有飛簷的平面屋頂,四周沒有任何支撐力量的立方磚,以及將裝飾限制在最簡單的水平線條之內等,這種國際風格將在摩天大樓的設計上結合發展。他創造了一種堅硬穩固的量體。他們建造的法古斯(Fagus)鞋廠然而,由於方格單位的利用,在建築元素上他仍維繫了和過去的關係,以及一種對稱的傳統感受。
點閱數47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香奈兒革命-資源代表圖
web 香奈兒革命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原名Gabrielle Chanel的Coco,出身貧寒,外表雖然嬌小瘦弱,卻有超強事業心,她首創男裝女裝混穿,她的許多設計都要讓女人爭取自由。「有口袋的外套」讓女人空出雙手,「寬鬆針織裙」讓女人不受衣服束縛,「褲裝」讓女人行動自如。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女人必須投入後勤工作,讓實穿的香奈兒一夕成名。
點閱數17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中型住宅-資源代表圖
web 中型住宅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摩天大樓是美國的產物,發生在大西洋另一岸的同時,是由設計師設計的中產階級中型獨棟住宅。這種住宅是由中產階級各自聘請建築師去滿足其特殊需求。這就得去追溯歐洲的中產階級興起的時代背景。在風格與結構方面,歐洲19世紀末的英國,查理?沃西(Charles Francis Annesley Voysey,1857-1941)將這種非正式的、具有鄉村風味的住宅建築趨勢,帶向平實但精湛的境界。1920年代,美國因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的建築而首次越居世界建築界的核心地位。萊特發跡於蘇利文的事務所,他在那裡熟習了蘇利文「功能先於形式」的口號。但他特別著重建築物作為人的棲身之處、建築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為與自然結構間的關係等方面。萊特的巔峰之作是在芝加哥的「洛比之家」(Robie’s House),其建築結構本身有著自由流暢的室內外空間。「對稱」此一元素在建築中已不復見,各個立面也極為節制,主要入口被隱藏在遠離中央的地方。這在在反映了其重視人的需求的特殊之處。
點閱數53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