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風華巴洛克-資源代表圖
web 風華巴洛克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巴洛克(baroque)原義是意指「變了形的珍珠」。在十七世紀成為獨特的藝術風格名稱,以當時法王路易十四宮廷為中心,開始流行著此種華麗柔性的藝術風格。「蕾絲」這種柔軟絲綢成為當時男女皆愛的服飾配件,如男士與女士皆喜愛在上衣的袖口上使用蕾絲邊的「反摺袖」(cuff)。
點閱數385
下載數8
修改日期:2010-05-27
夏特爾大教堂-資源代表圖
web 夏特爾大教堂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整個漫長的中世紀裡,宗教建築在西歐的政治社會發展中獨自取得了驚人的成就。法國建築師在十二世紀最驚人的成就,即創造一種使得結構、建造、視覺表現形式三者結合在哥德式主教堂中的系統,而大教堂即象徵著宗教信仰。彩色玻璃窗取代實牆、飛扶壁的使用,正是最好的說明。由於哥德式建築不斷地向上爭高的結果,倚賴外牆便成為需求,飛扶壁的使用符合了這一趨勢,也增加了視覺表現方式。位於巴黎西南80公里的夏特爾大教堂是法國哥德式建築的經典作,其大門雕刻與彩色玻璃窗都是藝術珍寶,眾多的飛扶壁將重量分擔給外部支柱後,內部牆壁不需承受太大壓力,可以設計大型彩色玻璃窗,少了笨重的石牆與支柱,增加建築本體的優雅輕巧。
點閱數25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香奈兒革命-資源代表圖
web 香奈兒革命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原名Gabrielle Chanel的Coco,出身貧寒,外表雖然嬌小瘦弱,卻有超強事業心,她首創男裝女裝混穿,她的許多設計都要讓女人爭取自由。「有口袋的外套」讓女人空出雙手,「寬鬆針織裙」讓女人不受衣服束縛,「褲裝」讓女人行動自如。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女人必須投入後勤工作,讓實穿的香奈兒一夕成名。
點閱數17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痞子來到!-資源代表圖
web 痞子來到!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七分褲」和「襯衫式連裙裝」是1950年代以後較具代表性的女裝。隨著1960年代「嬉皮文化」的到來,更是打破了十九世紀以來,西方傳統男性服裝「陽剛、英挺」的堅持,所謂打破男女性別界線的「中性服」大量出現。「嬉皮文化」(Hippy)是指一九六0、七0年代的一種次文化。「嬉皮文化」對於西方文化發展帶來相當大的衝擊。在服飾上,「嬉皮文化」顛覆傳統男性必須表徵陽剛之氣的形象,帶動「中性服」的發展,對於民俗風的啟發有很大的影響,並且對「物質消費流行文化」之發展提出嚴厲的批判,進一步出現「性別倒置」的文化。
點閱數245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7
女人站起來!-資源代表圖
web 女人站起來!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到了二十世紀,「褲裝」漸漸成為女性流行的服飾,然而女人要真正可以自由的選擇穿褲子或穿裙子,甚至穿起軍服,那可是一段說來話長的歷史。這一段歷史在二十世紀一路走來坎珂,今天女生可以自由穿著淑女褲、七分褲甚至是牛仔褲的「前門襟穿著權」,真可說是得來不易。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女裝的發展在「慶祝和平、找回歡樂、期待復原、建立新時代」的氣氛下有了極大的轉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女褲才算是真正取得了與「女裙」平等的地位。尤其受到戰後嬰兒潮的影響,以青年人為主題的流行文化時代到來,不管是髮型、外套上衣、領結、緊身長褲、膠鞋等等,都看到當時的青少年他們在穿著行為上自我選擇的新主張,而這些新主張也慢慢使得「女生穿褲子」的觀念變得普及,「女生穿褲子」不再被視為異類。
點閱數408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宙斯祭壇-資源代表圖
web 宙斯祭壇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緊接在古典希臘之後的是希臘化時代,希臘化時代藝術的特質,在小亞細亞西北佩格蒙(Pergamum)的《宙斯祭壇》中可以說達到頂點。在整體結構上,一種將建築視為在空間中之塊體的雕刻式概念也發展到極致。而不像過去主要由一個個的塊體加以控制的空間,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部分與整體間具清楚關係的這個古典價值,也可說在此達到顛峰。連續的雕刻帶所造成的與下方基座和上方廊柱的差異,形成一種幾近色彩性的對比,感受的出來嗎?
點閱數37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法古斯鞋廠-資源代表圖
web 法古斯鞋廠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年)和邁雅(Adolf Meyer,1881-1929年)率先創造了戰後時期令人驚奇的國際風格—玻璃帷幕,沒有飛簷的平面屋頂,四周沒有任何支撐力量的立方磚,以及將裝飾限制在最簡單的水平線條之內等,這種國際風格將在摩天大樓的設計上結合發展。他創造了一種堅硬穩固的量體。他們建造的法古斯(Fagus)鞋廠然而,由於方格單位的利用,在建築元素上他仍維繫了和過去的關係,以及一種對稱的傳統感受。
點閱數46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北京猿人-資源代表圖
web 北京猿人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周口店距今北京城區西南約50公里,位置正處於西山山地向平原過渡的山麓丘陵地帶。這一地帶有一些低平小山,地質成分主要為石灰岩,在經過千百萬年的溶蝕,這些小山中逐漸發育成溶洞和裂隙,其中一座叫龍骨山的小丘上就有五個大小不一的洞穴。20世紀20年代,在龍骨山東北坡最大的一個洞穴中發現了原始人類的牙齒和骸骨化石以及大量遺物、遺跡。這種原始的人類就是著名的「北京猿人」,在人類學上的正式名稱叫「北京直立人」,俗稱叫「北京人」,這個洞穴後來被稱為”猿人洞”。在北京人的考古發掘過程當中是先從哺乳動物化石的發掘開始的,1921年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和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當地百姓的指引下開始進行發掘,經過兩年的努力,他們發掘出大量的哺乳動物化石,其中甚至包括兩枚古人類的牙齒,由於在當時古人類化石相當罕見,所以這項消息的宣布震驚當時中外學術界。因此當時由地質學家翁文灝主持的中國地質調查所和協和醫學院達成協議決定於1927年正式對周口店遺址進行發掘,在此後的兩年間,出土大量的古脊椎動物化石以及古人類的下頷骨和牙齒化石。最後總算在1929年12月2日這一天,在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主持下發現了第一個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成為北京人考古過程中最值得紀念的一天,也使我們終於可以透過復原一窺古人類的真面目。從遺址的文化堆積來看,”北京人”從70萬年前到20萬年前就已生活在這裡,出土了近十萬件的簡單打製石器,以及發現豐富的用火證據,證實北京猿人已知用火取暖、熟食和嚇退野獸。
點閱數551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7
雲貴山趣-資源代表圖
web 雲貴山趣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雲貴高原是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光是雲南省人口四千以上的少數民族就有二十五個,這些居住在雲貴高原的少數民族,最少可分類為三族系、六群、三十一族,但此數字僅供參考,實際存在的種族數只多不少,飲食習慣等,更是多不可數,光是主食之一的「粑粑」,就因各族口味不同而各有差異。在此僅介紹雲南地區目前較為人所知的「白、傣、彝、納西」這四族的飲食。白族最為講究飲食,像「砂鍋魚」這道菜就搭配了十數樣配料,墊底燉煮,耗功甚鉅,是過節食才食用的大菜,還有「乳扇」和「雕梅」,也都是做工甚細的白族食品。傣族最有名的菜式以「竹筒飯」、「傣家燒烤」、「蟲菜」為代表,料理法以烤、蒸、炸等類在野外煮食便利的烹調方式為主,食材常常就地取材,最特殊的莫過昆蟲與青苔是常見桌上佳餚,藉此這兩點特色,可以想像到傣族在發展之初的模樣。傣族的主食則以水稻為主,品種多為糯稻,加上居住在亞熱帶氣候地帶,竹跟芭蕉類植物生長繁盛,因此善用這兩種素材烹飪也是其特色之一。彝族多以玉米、小麥、蕎麥、馬鈴薯為主食,若是溪谷地帶則兼種稻,主食以各種粉製餅、粑、糕,特別是用蕎麥製成的餅、粑、糕,風味獨特、味道清香。副食最出名的,就是在不流血的狀態下宰殺牲畜,切成大塊煮熟而食的「坨坨肉」(砣砣肉)。彝族之中有一分支,稱作「撒尼」,他們生產豐富的稻米,所以米製的「餌塊」,就成了雲貴少數民族中罕見的一品,口感強韌有勁,以炒、煮為主要烹調方法。納西族最為有名的就是藥膳、火腿、吹肝。他們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活動,兼營畜牧業,豬、牛肉為主要副食,由於豬隻飼養困難,所以視豬肉為珍脩,若無特殊緣由,往往一年才宰一次豬,故對於豬肉的保存手法相當熟練,以風乾的方式長期保存的火腿、豬肝(即吹肝),加上醃臘肉,就成了他們最為熟悉的豬肉食品,鮮豬肉反而稀罕珍貴。
點閱數342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10-05-27
軍事建築-長城-資源代表圖
web 軍事建築-長城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中國的長城最初作為軍事建築,主要用來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最早的長城建於春秋戰國時代,最早是為防止匈奴入侵而建,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歷朝歷代都有對長城做過修復工作,而大規模修築長城的最後一代是明朝,主要是用來防備蒙古和女真等外族入侵,明代長城才是我們今日見到的萬里長城。居庸關-萬里長城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邊。居庸關是萬里長城上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居庸關位於北京西北約60公里,南俯京師,北拒塞外,自古即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居庸關兩側高山聳立,中間一條峽谷,縱深約20公里,俗稱“關溝”。居庸關關城即設於溝的正中。居庸關建築於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的交會處,為北京與北方的門戶。居庸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記載。居庸設關始於漢代,但只是居庸縣和軍都縣兩縣之間的關口,還不是長城上的關口。據長城專家考証,居庸關修築長城是自北魏才開始的,到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自幽州北的夏口(今南口)至恆州(今山西大同)修了長900多里的長城,後來又從這裡往東修至山海關。這時居庸關才和長城有了聯繫,成為長城上的一處重要關口。
點閱數23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