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過去與現在-資源代表圖
web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過去與現在
杜曉惠/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神木、日出、雲海、晚霞與鐵路並稱阿里山五奇勝景。其中尤以森林鐵路最負盛名。直立式汽缸車頭、之字型折返道、螺旋形爬山道及熱帶、暖帶及溫帶三種林相為其特色。1906年臺灣總督府核准日人「藤田組」開始興築阿里山森林鐵路,以開發其森林資源。因為阿里山森林資源的開發,在阿里山北門車站附近聚集許多與林業相關的行業,帶動了嘉義地區的繁榮,並招來許多外地人來這裡討生活。尤其在林森西路一帶有很多木材商因此而發展致富。早期生活環境不好,許多阿里山沿線的住戶靠著在火車靠站時,在火車外面叫賣維生。這些叫賣的阿婆或小女孩拉高嗓門的叫賣聲,是早期火車停靠時常見的景象。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生活環境的改善,這些景觀已不復見。神木、日出、雲海、晚霞與鐵路並稱阿里山五奇勝景。但也有許多人是為了山櫻花而來,山櫻花成了阿里山除了神木、日出、雲海、晚霞與鐵路之外吸引遊客的另一大美景。花季時,滿山的櫻花讓人陶醉。
點閱數587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10-05-27
金蓮浮現-纏足的起源與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金蓮浮現-纏足的起源與發展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關於中國纏足的起源有許多說法,大體而言,有商代的妲己、秦始皇時以小腳為選美女的標準之一、齊東昏侯的妃子步步生金蓮等例證。但經過考證後,認為以上的說法主要是提到「小腳」,但出現小腳並不等於纏足(用人工力量造成),只能說明古人有以腳小為美的審美觀而已。目前,大多接受始於五代十國的南唐的說法,因為李後主後宮的窅娘,在金蓮上跳舞時,的確是用布將腳纏緊。但完全用人力扳折腳板、用布纏腳的纏足,出現的年代應該更晚。大體而言,纏足的風氣在北宋才逐漸形成,當時婦女纏足的人數不多,且以妓女為主。到了南宋,人數有逐漸增加的趨勢;至南宋末年時,小腳已成為婦女的通稱;元時人數更多,且出現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纏足真正的普及,基本上是要到明清時代。而這股風潮直到民國20年代左右,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纏足之風才慢慢消退。至於纏足的傳播,首先自宮廷傳出,而為歌妓仿效,之後民間富家閨女也開始流行,最後才為一般民間婦女所接受,而廣為流傳。另外,此一風氣主要由北方傳向南方。至於足部的形狀,則是由大而小、且愈來愈纖小、由直而彎弓。婦女纏足,是具有身份地位的象徵意義。雖然纏足並不侷限於上層社會的婦女,但由於在行纏期間無法工作、且需要有人攙扶,故真正有能力為女孩纏足者,甚至達到三寸標準者,基本上是需要一定財富的家庭才能達成。
點閱數416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7
魯菜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魯菜的演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孔子後人沾其餘蔭,代代與統治者交好,也因身為孔家後代,各類禮法都需十分的注重,以免有辱門風,由於歷朝每年一次的祭孔大典,孔家子孫對於接待帝王將相成了每年例行公事。歷代的嫡系家長被稱為「衍聖公」,除了常需接待客人外,更時常拜訪達官顯貴、王公貴胄,所以有許多的機會接觸到南北名菜;孔府又是千年不衰的世家大族,對於傳統的注重與保存,是不難想像的。魯菜就在這種狀況下被長久的流傳。魯菜,最有歷史的菜系,更是春秋到唐宋之後,中國菜系的兩大派系裡,北派的中流砥柱,在清代的御膳房中,不少的御廚出身山東,而曲阜孔府菜更因為歷代以來皆與皇親國戚往來,所以深深的影響到宮廷菜,清代更是明顯。孔府菜講求精美的食料、卓絕精湛的烹飪技術,充滿書香門第的文人風度、兼有王公貴胄的氣勢。中國菜講求色、香、味、形、器,孔府菜還講究「意」,菜名中帶有各種典故、還突顯出了該菜的重點所在,孔府菜不但滿足口腹之欲,更帶來濃厚的人文氣息。
點閱數200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單寧布的藍調-資源代表圖
web 單寧布的藍調
黃巧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牛仔褲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的,牛仔褲的發明人李維.史特勞斯(Levi Strauss),也不是在一夜之間發明出牛仔褲的。 當李維.史特勞斯在1853年離開家鄉紐約時,他並沒有想過將來有一天他會成為世界最大最成功的牛仔褲製造商,甚至連發明牛仔褲的想法,也未曾有過。 1853那年,李維前往舊金山,打算經營賣乾貨的生意。當時,加州淘金熱自1849年開始,吸引著無數的探礦者絡繹不絕地來到。李維以他獨到的眼光,從紐約帶了一批帆布,準備賣給淘金客充當帳篷和篷車頂的材料。可是,當他與其中一位淘金客聊天時,對方卻潑他冷水:「我們現在最需要的不是那些玩意兒,而是耐穿的長褲。可以讓我們下了礦坑裡,不容易磨破的。」這句話啟發了李維的靈感,他請裁縫師將帶來的那批棕色帆布裁製成長褲,賣給淘金客,一試之下,果然耐穿。這訊息一傳十,十傳百,過沒多久,大家都知道「李維的牛仔褲」的確不錯。然而此時,女人穿牛仔褲仍被視為禁忌。1970年代以後,在美式流行文化的帶動下,牛仔褲成為國際間流行的一款服裝,其風潮席捲全世界,至今未曾衰退。隨著Hippy文化風行、中性服裝的大量出現,女人於二十世紀中葉以後亦開始穿著牛仔褲,時至今日,女性牛仔褲裝甚至被認為是帥氣、性感的裝扮,國際性服裝設計師更把牛仔褲的元素大量納入女裝設計之中。不論上流社會,或是普羅百姓,牛仔?是人人皆有,男女必備,然而遠在100多年前,牛仔褲甚至不能算上得了檯面的發明,是藍領勞工階層的服裝表徵,回首單寧布一路走來,可不是省油的燈,毫無疑問為服裝界中的東方不?,尤其隨?設計的改良與材質的研發,牛仔褲反而能詮釋出風情萬種的一面。在現在的年輕文化中,認為「牛仔褲」所代表的精神是「自由」、「平等」。在牛仔褲的各種品牌中,Levi’s是牛仔褲的鼻祖,Lee、Lee Cooper、Puma、Texwood等品牌是後起之秀。其風格也有極大的分別,Levi’s的風格保持著牛仔原汁原味的草莽彪悍氣息,Lee表示著城市平民的勞動風格,Lee Cooper雕塑的是沒落貴族玩票的感覺,Puma承襲了運動的活力等等,其風格的多樣性,真的是『總有一款適合你』!穿上牛仔褲,不論是什麼身份、地位、年紀、高矮、胖瘦,自己做自己,人人平等,世界大同,它包裝出的人絕對是本色的自我,濾去了其他,在在彰顯牛仔褲的自我本色。
點閱數77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朵朵金蓮-纏足之流行與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朵朵金蓮-纏足之流行與文化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當纏足普及後,不論是鞋子的樣式、相關的配飾,在不同的時期,皆有各自的流行風尚,如同現代的服飾的流行趨勢一般。因此中國的纏足在長期發展下逐漸複雜化,進而形成一套文化。在此要特別提到的是,當纏足普遍後,發展出一種十分特殊的比賽,名為「賽腳會」。賽腳會,顧名思義即是將「腳」的比賽,即是約定一年中某一固定日子,當地所有纏足的女子,露出平時不輕易示人的金蓮,在眾人面前品評一番。如同現今的選美比賽,只是賽腳會是比哪位姑娘的金蓮是最符合美的標準,即「小、瘦、尖、彎、香、軟、正」。比賽結果出爐後,還會排名次,若金蓮獲得好評者,不僅姑娘自身,包括她的家人在內,皆會感到無比榮幸。賽腳會主要流行於北方,當中又以山西大同最著名。而賽腳會的出現,可謂纏足風盛行下的一種產物;而舉辦賽腳會,又對纏足的風氣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另外,有辦賽腳會的地方,當地的金蓮也會特別有名;雖然有些地區的小腳也十分美麗,但因為沒有賽腳會,名氣反而不如有賽腳會的地方響亮。由於這種金蓮比賽是纏足風氣的產物,故當纏足衰弱且消失時,這種比賽也就沒落而不復見。
點閱數32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佛塔-資源代表圖
web 佛塔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中國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的佛教,也有影響建築的部分。起初具有象徵佛陀偉大含意的佛塔是中國發展出的宗教建築。這種具有宗教象徵意義的建築元素,後來塔也常常成為園林造景的搭配元素之一。
點閱數19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北海公園-資源代表圖
web 北海公園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北海公園是北京城最古老的皇家園林,為遼、金、元、明、清五代的皇家禁苑。北海園林開發始於遼代,金代又在遼代初創的基礎上營造太寧宮,大定十九年(1179)建成,後更名為萬寧宮。太寧宮是金代皇帝遊玩避暑的一處重要離宮。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遷都,喜愛瓊華島,以此處為中心建設一座新的都城元大都,把瓊華島改名萬壽山(後改萬歲山)。萬歲山所在的湖泊,稱為太液池。以萬歲山、太液池為中心,東為大內,西為隆福宮和興聖宮,形成三宮鼎立,宮殿與園林緊密結合的格局。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多次修建,清初順治年間,建藏式白塔,把萬歲山改名為白塔山,乾隆時期對北海進行一次重點改建,奠定現在北海的規模和格局。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使北海幾成廢墟。1925年北海則闢為公園。北海公園主要由北海湖和瓊島所組成,在北海公園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九龍壁,因為上面的七彩琉璃磚非常難得,而大陸現存的九龍壁有三座,有一座在山西大同明王府門前,一座在北京故宮皇極門前,只有北海公園內這一座才是雙面都有九條龍的,九龍戲珠於波濤雲海之間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點閱數40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回清真、陜古樸-資源代表圖
web 回清真、陜古樸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回回飲食又稱「清真飲食」,專指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飲食,「清真飲食」一詞約在明末清初時出現。因為受伊斯蘭教義約束,回族的飲食中,對於具有食肉、勾爪、污穢等十數種特徵的動物,都禁止食用,讓「回回飲食」自成一系,獨立於漢族飲食外。由於回族分布甚廣,依居所不同有各自不同的主食,北方回族偏麵食為主,最具特色的食品,就屬西北回族的「拌麵」、「?」、「?」、「泡饃」跟「抓飯」了;江南回族則好米食,他們的「手抓飯」也相當有名。副食則是蔬果、禽鳥與蛋、魚跟肉為主,北方的回族特愛食用牛、羊肉;南方則是則以雞、鴨、魚為主,烹調法以烤、扒、蒸、炸、涮、燒、爆、醬為主,調味重,偏鮮鹹,對於醃菜類也相當喜好。「陜西菜」又稱作「秦菜」,陜西可說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傳說自黃帝時代開始,中國人就在這區域活動,若依史料記載來看,中國王朝自周朝起直到唐代,就常在此區的關中建都,由於關中地區自古便物產豐饒,並與西亞、北亞往來頻繁,因而烹調方式相當多樣,也帶著濃厚的塞外風情。二次大戰間,許多沿海居民遷居此地,讓蘇、浙菜系進入此區,促進了陜菜新一步的發展。此區的菜系分「關中、漢中、陜北」,「關中菜」為主流,口感偏酥爛,調味濃重;「漢中菜」的食材使用廣泛,味道偏辣、鮮;「陜北菜」取羊肉為主要食材,口味亦偏酥爛、燙口。陜西為古都所在,物產豐富,因而在許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年代,也吸收了許多種民族風采,許多自西域帶回的食材,也在此區廣受採用並擴散開來,隨著食材傳入,也傳來了西域的烹調法,像原稱「胡餅」的「燒餅」的製作法就是一例。地理鄰近北疆,遊牧風采也時常可見,所以陜西的菜色始終充滿著古趣與外族風味。甘肅是古代絲路要衝,西域瓜果經此傳入,而黃河又流經蘭州,使得蘭州瓜果頗有名聲。此地回族人口眾多,回族對於製麵頗精,因而此區的麵食種類繁多,最為有名的大概就是創始於清光緒年間的「蘭州拉麵」,創始者「馬保子」就是回族人,所以他的牛肉麵就秉持回族飲食要點,以原味質樸為上。
點閱數41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浙菜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浙菜的演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浙菜擅長煮、燉、悶、煨,食材取河、海、湖漁鮮,筍子、火腿,重原汁源湯,有點鹹又不會太鹹。也因為天候良好,所以食材在野外就很容易獲得,這讓浙菜中有許多菜式都是以時鮮為主,充滿了野趣與山林景色風光,叫花雞就是一例。浙江屬於一年三獲區,糧食作物的產量相當的充裕,因而此地有餘力發展農村副業。以多餘的糧食釀造紹興酒與鎮江醋,或餵養豬隻製作火腿。浙江一帶水產十分豐富,食材取得容易著重於河、海漁鮮,竹林也相當的茂盛。因此浙菜多以漁鮮、竹筍、火腿為主要素材烹飪,新鮮的食材不需加以太多調味,為了品嚐食物原有的鮮美,故浙菜多不加糖。煮、燉、悶、煨就是引出食物原味的最佳調理方式,因而在此盛行。
點閱數38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萬神殿-資源代表圖
web 萬神殿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奧古斯都在晚年宣稱:「昔日由磚塊建成的羅馬,如今已成為大理石之都」。因此對羅馬人而言,大理石是宏偉的象徵。不過目前唯一大規模倖存的是萬神殿的內部。
點閱數25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