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04
紫禁城之設置-資源代表圖
web 紫禁城之設置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明成祖在北京建造了占地達兩百五十英畝的宮殿群,以紫禁城作為皇室成員,文武百官才能踏入的地方,五百年來一直是皇帝的居所和政府的所在。北京市的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先後曾居住過24位皇帝(明代14位,清代10位)。紫禁城以「左祖右社」、「前朝後寢」、「三朝兩宮」原則確立輕重等次,設定全城佈局,太廟,社稷壇分立左右最前方,朝廷(辦公處)在前,寢宮在後,中軸線上設三殿兩宮。實際上紫禁城的佈局原則是運用了五行學說的觀念。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古人認為世上萬物皆分陰陽,男性為陽,女性為陰;方位中前為陽,後為陰;數位中單數為陽,雙數為陰等等。在紫禁城,屬於陽性的帝王執政的朝廷放在前面,將皇帝、皇后生活的寢宮放在後方,符合陰陽之說。前朝安排了三座大殿,後宮部分只有兩座宮(即乾清和坤寧二宮,交泰殿是後期加建的),符合單數為陽,雙數為陰之說。整座皇城以從午門、三大殿、後三宮直達御花園的欽安殿和神武門的中路為主軸,左是太廟,右有社稷壇,北邊是煤山(又名景山),西面是中南海,西北是北海,形成森嚴壁壘的皇城。皇城內分為外朝、內廷,外朝部分主要是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這三座大殿為中心,文華及武英兩殿為兩翼,專供皇帝御門登基、立后妃、命將出征、科舉殿試和在每年新年、冬至、皇帝做壽等節日召見文武百官,舉行盛大禮儀的地方。內廷部分主要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宮為兩翼,專供帝后生活起居和處理日常政務,舉行內朝小禮之用。此外,尚包含若干宗教活動和祭祀用的殿堂、提供皇室成員遊憩的御花園以及大量的服務性建築。紫禁城內的宮殿房間有近九千間,故我們主要介紹中軸線上的建築。首先先從外朝部份開始-午門:紫禁城正門,中間的門洞只有皇帝才能進出,王公貴族走右側門,文武大臣走左側門。太和殿:皇帝舉行典禮的大殿,俗稱金鑾殿,是等級最高最氣派的殿宇。中和殿:皇帝舉行大典之前作準備或休息的地方。保和殿:舉行宴會和殿試的場所。接下來是內廷的部份-乾清門:內廷正門。乾清宮:明代皇帝及清代順治、康熙的寢宮,雍正以後則是舉行內廷典禮、接見官員和外國使臣的地方,「正大光明」匾後是藏傳位詔書的地方,清代雍正以後的皇帝寢宮和處理政務之所則改至養心殿。交泰殿:皇后在元旦和生日時接受朝賀的地方。坤寧宮:明代皇后的寢宮,清代是祭神處和皇帝的洞房。神武門:紫禁城北門,清代選秀女時由此門進入,原稱玄武門。
點閱數53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7
明十三陵-資源代表圖
web 明十三陵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代13個皇帝陵墓的總稱。位於北京市昌平縣天壽山下。明代遷都北京後,自成祖朱棣起至思宗朱由檢止,共十四帝,除景帝朱祁鈺因故別葬金山外,其他皇帝均葬於此。依次為成祖長陵、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慶陵、熹宗德陵、毅宗思陵。十三陵共葬有13位皇帝和23位皇后以及嬪妃、太子、公主及眾多陪葬的宮女,為中國和全球現存規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明十三陵的的東、西、北三面環山,依山勢建圍牆。正門大紅門開在南端,在各山口、水口處建關城和水門。大紅門前有石牌坊和下馬碑,牌坊為中國最大石坊,門南兩側皆有下馬碑;門東北為拂塵殿,為皇帝祭陵更衣所在,今僅存遺跡;門北為總神道,直達長陵。神道南端建有大碑樓,內立”大明長陵神斥t德碑”,碑樓外四隅各立雕龍華表,碑樓北神道兩側立石望柱和巨大石像生18對,相向而置。再北為石柱組成的牌樓式欞星門。神道北端有支路,通向各陵。陵園規模大小不同,形制大致相同,各建在山前,都有圍牆,門前豎無字石碑。十三陵中以長陵規模最大,目前只開放長陵、定陵、昭陵和神道,現建有定陵博物館,展示出土器物。
點閱數35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閩菜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閩菜的演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閩菜由於靠海,所以有著眾多的魚類料理與點心製做法,福建的氣候又適合甘蔗的生長,使得蔗糖在福建較容易取得,讓閩菜的香甜滋味獨樹一格。近代又因為成為通商口岸,因而有許多西方的調理技術也跟著被閩菜所吸收。閩菜的共通特色,就是愛用海鮮,調味料的種類繁多,除了常見的蔥、薑、蒜等外,芥末、橘汁、沙茶等等,都是閩菜的調味料。菜餚口味香鮮、酸甜得宜、清鮮溫和。 閩菜又可細分福州、閩南、閩西三小系,福州菜以清淡為特色,湯鮮味美;閩南菜香甜,多用沾醬與佐料,台灣菜的前身。閩西則是較為鹹辣,與客家風味相近。烹法以溜、蒸、煨、炒、糟為主流。
點閱數47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布魯克林大橋-資源代表圖
web 布魯克林大橋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美國造橋者約翰?羅布林(John A. Roebling)設計的布魯克林大橋,正可說明這個時代的特徵。布魯克林大橋的橋樑墩距比之前任何橋樑都要長,由許多鍍鋅鋼鐵纜線支撐,將先進技術與哥德式拱門石造橋墩結合。這種新技術和舊風格並列的狀況,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特徵是既執著於過去,也被科學和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新科技魅力所吸引。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和布魯克林大橋一樣也是新技術和舊風格並列的代表建築。這座著名的自由女神身上的衣紋像波浪般翻騰,由黃銅錘成,且以經過精密計算的鍛鐵高塔所支撐。高塔是由法國工程師古斯塔夫?艾菲爾(Gustave Eiffel,1832-1923)所設計。其中包括了對稱與非對稱的鋼樑設計。看了這樣的建築是否已經可以體認到新技術的力量極其美感的展現了呢?
點閱數490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遼之「南京」(陪都)-資源代表圖
web 遼之「南京」(陪都)
曾雅瑜/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在北京古代歷史長河中,遼、金、元、明、清五個封建王朝統治時期是極為重要的時期。北京的政治地位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逐漸取代了長安、洛陽等古都的地位,由地域政治中心上升為全國政治中心。遼是契丹人建立的國家,西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號”大契丹”,定都上京(今熱河林東縣),他成為契丹民族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西元926年阿保機死,次子德光繼立,是為契丹太宗。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叛唐,向耶律德光求援,約定事成之後,割燕雲十六州、向契丹稱臣並每年輸帛三十萬匹給契丹。於是契丹南下滅後唐,立石敬瑭為帝,國號為晉,改元天福。在天福三年即西元938年11月石敬瑭遣使向契丹獻燕雲十六州圖籍,同一年,遼太宗耶律德光下詔改國號為大遼,以幽州為南京,從此今北京地區成為遼朝的陪都,北京的歷史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由地域性的城市開始向全國政治中心城市轉變。遼南京城基本上沿襲了唐代幽州城址,城內大體按唐代幽州城街市坊巷分佈,名稱也是大多沿用了唐代舊稱。遼代城池與宮殿建築沒有保存下來,保存至今的是宗教建築-天寧寺塔,一個八角十三層的密檐式舍利塔;以及牛街清真寺是北京現存最久,規模最大的伊斯蘭教建築。
點閱數42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
纏足奧秘-如何纏足-資源代表圖
web 纏足奧秘-如何纏足
顏汝庭/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纏足的目的,是要將腳束縛、抑制其生長,而保持小腳的形式,但在完成小腳的過程中,是十分痛苦的。纏足的方式可分為兩種:1.早纏,俗稱「慢裹」:大多是有錢階級的婦女纏足的方法,在女孩約在3~4歲左右起,母親將小腳關節弄脫臼,用布緊纏,使腳無法隨身體成長而長大。因為是採用漸進的方式,所以纏足的時間較長,但較不疼痛,且比較容易達到三寸的標準。但纏足後的婦女行走不易,需要別人攙扶才能走路。另外,身體會比較虛弱,容易生病。2.急纏,俗稱「快裹」:較為貧窮的中下階層的家庭,會採用此一辦法。這是因為中下階層的家長忙於謀生、與女孩必須工作等因素,使得她們大多比較晚才纏足,大約在8~9歲,甚至有人至15~16歲時才纏足。纏足時大多挑一吉日,請有經驗的老婦負責,將除了大姆趾以外的指頭,迅速、一起扳折到腳底板,再用布緊緊纏緊。由於是在短時間內,將腳趾頭弄斷、纏緊,達到形成小腳的效果,故所耗費的時間較短,對整體身體健康,造成的摧殘相對較小。且纏足完成後,仍可以進行粗重的工作,甚至可以背重物、練武功。正因為是急速纏足,所以不僅在纏足過程中,較慢纏方法更加疼痛,而且纏成的金蓮外觀比較難看且大,很少能達到三寸。雖然纏足對女子的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但對古人而言,小腳是種美的代表。且小腳又與婚姻的幸福與否產生關聯。簡言之,當時人認為若有一雙三寸金蓮,才易嫁到好夫家。因此不論貧富之家的女孩,皆努力纏足。然而,是否纏足、纏足的樣式、流行的程度等,是會因地域、種族、身份、氣候上的不同而有差異。例如在清朝時,滿族婦女基本上是不纏足的;在漢人中,客家婦女則多為大腳。又如明朝曾規定,有些身份較低的人,是不准纏足。因此在注意到普遍的流行中,也不要忽略差異性的存在,而誤以為所有人皆做同樣的事。
點閱數724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7
清代滿蒙的飲食-資源代表圖
web 清代滿蒙的飲食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清代滿族的主食以麵類為主,但是風味變化甚多,這是因為原料乃麥、黍、粱、粟、糜等多種穀物,味道酸黏酥涼。最重要的作物就是麥與黍,加入糖或椒鹽,以蒸、炒、炕等方式製作「餑餑」,餑餑是滿族人對於麵食的統稱。高梁則是用來煮小米粥、黃米飯等。滿人的先祖自古便有遊獵的習慣,在定居從事農耕後仍不忘此習俗,所以滿人的副食仍以各式肉類居多,豬羊為主,烹調方式則以燒烤為主,故有「滿菜多燒烤,漢菜多羹湯」的諺語。清代的蒙古人飲食習慣較前代有著較大的差異,這是因為各地經濟發展不同所造成的,蒙古人分成牧業與農業兩種生活型態。從事農業的蒙古人,生活區域較接近中原,所以逐漸的被漢人影響,飲食也多半以穀物菜蔬為主,肉成了副食。仍然過著遊牧生活的蒙古人,則以奶製品與牛羊肉為主食,蔬菜穀物作為副食,因此奶製品發展出了許多種類的變化。但是活動範圍接近新疆、西藏的蒙古人,雖然仍以畜牧業為主要經濟活動,也受藏族的影響頗深,青稞粉製的糌粑成為了主食,茶葉中加蘇油與鹽的習慣,也與藏族人相同。
點閱數564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7
川菜的演變-資源代表圖
web 川菜的演變
林鴻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味的型數更是中國之冠,麻辣、怪味、魚香、豆瓣、陳皮、宮保、荔枝等,若說要一口吃盡天下味,那麼川菜就是最好的選擇。一般人對於川菜的印象想必只有「辣」字,但這是錯誤的印象,事實上川菜著重於「味」,味的廣、厚、多便是其他菜系所無。就連「辣」也不是一味的辣,是多層次的辣、複合型的辣;不會光是麻痺品嚐者的味覺,而是讓人品嚐複雜無比的感受,可能先辣後甜、先香後麻等,種種的滋味集於一口當中。四川別名天府之國,物產風饒稀珍,地形封閉,所以能夠獨自發展較少受外界影響,早在宋代川菜就逐漸的獨立,專賣川菜的飯館在宋代京城的街頭上就可以看見。四川長年雲氣渺渺,濕氣頗重,若不保持氣血的舒暢,很容易得到風濕,所以能夠促進氣血流通的辣椒,就成了四川人每日必備的調味料,久而久之四川人就逐漸的養成了「無辣不歡」的飲食習慣,但是單純的辣味是無法滿足人類需求,於是川菜開始追求複合型的味,這種獨特的調理概念就在四川慢慢的成型。而花椒的使用就是一個象徵,不光只是辣,還附帶了麻的感受。所以俗語有「四川人辣不怕」的說法。
點閱數2111
下載數19
修改日期:2010-05-27
中國建築樑架結構-資源代表圖
web 中國建築樑架結構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中國建築與西方建築迥然不同,中國人以屋頂為主要的視覺表現中心,埃及人與亞述人注重牆壁,希臘人則重視柱子。中國傳統屋頂結構的基本原則是屬於樑柱系統結構,水平橫樑是以榫接方式插入,或穿過樁柱架在樑上。樑柱接合處以斗拱強化結構,並提升美觀效果。
點閱數539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5-27
法古斯鞋廠-資源代表圖
web 法古斯鞋廠
陳德智/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葛羅培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年)和邁雅(Adolf Meyer,1881-1929年)率先創造了戰後時期令人驚奇的國際風格—玻璃帷幕,沒有飛簷的平面屋頂,四周沒有任何支撐力量的立方磚,以及將裝飾限制在最簡單的水平線條之內等,這種國際風格將在摩天大樓的設計上結合發展。他創造了一種堅硬穩固的量體。他們建造的法古斯(Fagus)鞋廠然而,由於方格單位的利用,在建築元素上他仍維繫了和過去的關係,以及一種對稱的傳統感受。
點閱數50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