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留學教育滿足升學需求-資源代表圖
web 留學教育滿足升學需求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日本政府及臺灣總督府對於留學教育並不加干涉或限制,但臺灣內部教育機會不均等,中高等教育及教學資源缺乏,加上時代潮流的刺激,造成日治時期留學教育漸成蓬勃發展之勢,尤以留日為最。在日本國內升學遠比臺灣地區升學還要方便,較易取得更高的學歷,讓不少有心向學的學子趨之若鶩,競相留學日本。在臺日人子弟受教權的問題,一直是總督府施行教育政策的關鍵。為了改善高等教育的不足,解決升學問題,銜接日本國內課程。總督府於1922年增設臺北高等學校,先設尋常科,修業年限四年;1925年,增設高等科,分文、理兩科,修業年限三年。統計1928年至1945年的畢業生,共計日籍生2035人,臺籍生591人,兩者之間相差懸殊。日本領台之後,李春生深知日本屬於文明國家,為了讓家族子弟接受近代化學校教育,特意挑選族中子弟,遣送至日本國內就學。其他士紳家庭競相仿效,不約而同地將子弟送往日本受教。留學風氣就此開啟。臺籍學生選擇就讀的科系,以習醫者為數最多,佔百分之六十;習法政者居次,佔百分之十五;文科等所佔比例較小。部分留學歸國畢業生的出路甚廣,不是自行開業,就是被各公私立機關所網羅。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學有專精的留學生,投入1920年代以降臺灣的政治及社會運動。有些知識份子也創辦報紙,倡導新文藝等活動,扮演各種運動的先驅者或核心角色。
點閱數21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8
言論枷鎖及出版桎梏的解除-資源代表圖
web 言論枷鎖及出版桎梏的解除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80年代起,為了加強臺灣的文化活動,創設文化專管機構,成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3年7月,修訂『加強文化及育樂活動方案』,培植專業文化人員,文化資產的整理及維護,學術、藝術、文化創作的獎助及出版,提高音樂及美術水準,地方藝文基礎建設,社區整體營造等。因應國內學術文化之發展,日益重視文字工作者的生存權。除了進一步放寬出版法的限制之外,更公布著作權法,保障智慧財產權。未經原創者同意,進而授權使用,是同違反著作權法,屬於侵權行為。出版法的廢除,對文化人而言,更是一大福音。出版法經總統廢止後,等同言論自由,再也不用擔心因出版文字不妥,犯下政治忌諱,視同思想犯治罪,對文化事業,無疑是一大貢獻。政治運動的民主訴求,包含反對戒嚴時期的出版管制,主張言論自由,呼籲修改出版法。1950年代,黨外雜誌正式刊行,藉由文字宣傳,為文學創作賦予新的生命,如:自由中國、公論報等。1980年代,美麗島事件後,孕育多位關懷臺灣,重視本土文學及人權文學的作家。1987年,正式解嚴,對文化人而言,意義甚大。一系列政治民主化運動中,說明了人民有爭取著作權及創作自由的主張。二二八事件之後,宣傳委員會遭到裁撤,代之而起改組為臺灣省政府新聞室,繼而擴大為臺灣省新聞處。1949年,行政院新聞局隨著中央政府遷移至臺灣,繼續新聞業務發布事宜。總理國內宣傳、國際宣傳、資料編譯、視聽資料、聯絡、出版事業、電影事業、廣播電視事業等業務。精省之後,臺灣省政府新聞處改隸新聞局,專司地方新聞業務之責。
點閱數51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10-05-28
戒嚴時期的文教政策-資源代表圖
web 戒嚴時期的文教政策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將文學的功能或目的,限定在對抗共產思想及其建立的政權;透過文學創作的形式,培養出戰鬥的意志,激勵出士氣,呼應「反共抗俄」的基本國策。總之,反共文學及戰鬥文藝是特殊時代背景及政治意義下的產物。此一時期也是「懷鄉文學」的興盛時期。懷鄉文學與反共文學相互唱和,相互輝映。懷鄉文學帶有濃厚的反共氣息。「懷鄉文學」道出自中國淪陷後,被迫遠走他鄉,離鄉背井到臺灣生根。文人假筆墨創作,宣洩對家鄉的懷念,惟有堅持反共,才能光復家園。1950年代,臺灣文化界呈現最大的特色就是藝文與傳統的斷絕。不僅絕斷五四運動以來的自覺,更切斷臺灣本土傳統。唯獨殘餘的,就是五四運動以降的民族主義、西化、愛國等意識。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以後,台美關係正常化;因此,多數作家轉而吸取歐美文學的經驗,引進現代主義,成立現代文學。現代文學以新詩為手法,不僅反共,更宣揚自由。強調知性,追求詩的純粹性,以及民主價值。196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部爆發「文化大革命」,中華文化及孔孟思想摧殘殆盡。蔣中正總統基於自由中國應該「保存固有文化,發揚孔孟思想」等理念,在陽明山中山樓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創設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主要倡導的內容有:一、復興中華文化,完成國家統一。二、弘揚孔孟精神,建立人文精神。三、強化民族意識。四、著重倫理、民主、科學等文化根基。五、推行國民禮儀,建立倫理道德規範,培養社會善良風氣。
點閱數817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8
台灣歌仔戲與內台戲院-資源代表圖
web 台灣歌仔戲與內台戲院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歌仔戲要進入內臺戲院演出,必須要有些改變,佈景、音樂、以及劇目上也有所創新。搭配劇情增設如金鑾殿、公堂、廳堂、監獄、茅舍等寫實佈景,劇本也從短篇改為長篇連續劇,以及增加武戲劇目。曲調以原本七字調、哭調為主,又加上許多根據「哭調」曲調結構,所創作出的「三盆水仙」、「日月嘆」、「留書調」、「望月詞」等哀傷曲調,此外,民間音樂家的加入,在原有曲調上做不同旋律的變化,或是編製新曲,都使歌仔戲演出時的曲調更加多樣。演出劇目已不限於歷史劇或傳奇故事,而是增加許多社會新聞以及民間傳說,多是取材自本地的故事。如西元一九三二年,臺南發生殉情命案,貧女與少爺因相愛無法結合,而投河自盡的悲劇,有些歌仔戲老師傅便將這件新聞編成戲,演出時還因此造成轟動。大部分的歌仔戲團在全臺灣的戲院巡演,停留時間不過十天或半個月。不過,戲院「新舞台」曾經自營劇團「新舞社」,「新舞社」的前身是鴻福京班,在1931年時,萬華「鴻福京班」因財力所限無法繼續經營,該班所有服飾、道具都被台北「新舞台」買下。「新舞台」經營者有鑒於戲院經營必須跟著觀眾口味而變,所以將「鴻福京班」改為「新舞社歌劇團」,改演歌仔戲以及社會劇,且重金禮聘當時著名藝人,有游阿笑、施金水、小寶蓮、陳樹根、嚴松坤、謝蘭芳等,還有專演京劇的芮鳳寶、芮桂芬、芮德寶等,陣容堅強。 此外,更延聘擅長編劇與導演的人才,改編劇本劇情,使演出內容豐富。為能加強視覺效果,「新舞社」特別延攬佈景師張大發、黃龍雄,製作精采絕倫的佈景。如演出「李士民遊地府」這齣戲時,閻羅殿的佈景以及第十殿轉輪臺的製作都相當逼真,轉輪臺有公侯將相、士農工商、鰥寡孤獨、卵生、胎生、濕生六道,每道門有一洞口,轉輪王判某鬼魂墮為某道時,獄卒便將鬼魂押到道口前,等待「總投胎」的口令下達,那些鬼魂一個一個躍進洞內,機關發動上端六支煙囪就有各色人物、飛禽走獸、魚蝦蟲蟻的色彩光影升起,十分生動精巧。當時「新舞社」在一齣戲的前四十分鐘會加演京劇,但是這些京劇演員,是因為本身劇團不敵歌仔戲的盛勢,才會來到「新舞社」,由此可知,歌仔戲的勢力已經逐漸凌駕京劇,成為影響臺灣居民娛樂的新選擇。
點閱數359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8
大學教育-資源代表圖
web 大學教育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總督府考慮臺灣的現況及環境,故教育成立的目的具有特殊性及實用性。臺灣地處熱帶,是南方學術研究最便利之位置,加以臺灣鄰近華南、南洋,成為日本帝國南進政策的跳板及前哨基地。在臺設立高等學府,能利用自然及人文得天獨厚的條件,展示文明先進國家的實力,也是總督府刻不容緩的責任與業績。臺灣總督府考量到多數臺人期望在臺就能接受高等教育,毋須再前往各地遊學。再者,權衡東亞等各地區均有大學之設立,唯獨臺灣沒有,實在是一缺憾。當時現有的教育體制,已無法滿足臺人對高深知識的需求,惟有在臺創設大學,提供臺人子弟一條升學管道,繼續教育菁英,塑造更多的佼佼者,造就更多的頂尖人才。1928年,總督府公布臺北帝國大學官制,創設臺北帝國大學。該校初設文政及理農兩學部,下轄各科系;之後陸續增加醫學部、工學部及商學部等系所。總督府當人聘任的師資,皆是日本國內的一流之選,如小田俊郎、村上直次郎等,可見總督府對臺北帝國大學之重視。臺北帝國大學的學術研究,配合總督府的南進政策,研究「南支」及南洋方面,包含熱帶醫學,熱帶農業,南洋語言學等,先後設立十一個研究所,更設立多個特殊的學術研究機構。該校師生結構教授比學生多,全力發展研究,添購圖書,儀器等。1945年當戰爭結束時,該校已成為頗具規模的綜合型大學。
點閱數303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10-05-28
原始社會的學校雛型-資源代表圖
web 原始社會的學校雛型
黃麗瑾/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學校的起源究竟是在歷史的哪一個時段發生的?這是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人類社會已有幾百萬年的歷史,從原始社會起,人類就會對下一代進行教育,以便把生產知識和技能以及社會規範傳給下一代。但在漫長的原始社會,由於有關生產力的知識、技能、社會規範等都很簡單,所以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設立專門的學校,當然也沒有專門的教師。那時的教育是在兒童與成年人的共同生活和勞動中,通過口耳相傳來進行的,是十分直接而簡單的教育。等到社會有了分工,生產知識趨於複雜,加上有了文字以後,學校的機構便產生了。如果用最廣義的社會教育概念來追溯教育機構的起源,學者根據考古材料推斷,在菲德利島上的原始居民中,未成年的男孩達到一定的年齡(通常為七至九歲),就會與成年人分開居住,並聚集生活在一起,居住在名為「青年之家」的機構中;他們會一同學習基本的生活技能,直到具備長大成人的能力。這是一種學校起源的說法。現在仍存於東南亞的帛琉群島的男子會館(Abai),其功能與「青年之家」相似,男子會館除了是政治議論所外,也是教導年輕帛琉男子木工、打獵、捕魚的教室,這算是一種較非正式的教育方式與場所。
點閱數314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10-05-28
臺灣文化的結構-資源代表圖
web 臺灣文化的結構
何力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1977年,政府推動十二項建設,其中包含文化建設,計劃輔導地方文化中心轉型。訓練專業人員,評鑑地方文化中心,發展地方文化特色。依據地方產業、人文、歷史、傳統等特性,找尋各縣市獨特的文化重點,藉此吸引民眾前來觀光,繁榮地方經濟。中央推動的重大建設有遷建中央圖書館,改成國家圖書館。籌建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高雄科學工藝博物館等文化設施。隨著政治上逐漸解禁,部份戒嚴時期之下難以發表的鄉土文學創作,得以出土,與世人見面。解嚴以後的鄉土文學創作,關懷及對象隨著增廣,主題不僅限於下層百姓的貧苦與生活。更展示臺灣人的生命力及生活環境,舉凡:社會、語言、風俗、文化、歷史等都是鄉土文學寫作的動力及來源。鄉土文化,以及古蹟資產受到人為的破壞日甚。有鑑於此,政府倡導臺灣文物資產的保存與維護。如:古蹟鑑定及修復,舉辦資產維護研討會,出版文化資產叢書,宣導愛惜資產,設置傳統藝術中心,民俗技藝園區,山地文化園區,更重視舊有技藝的傳承等。搶救臺灣碩果僅存的建築,傳習特有的文化,並且傳之後世。隨著教育改革的開展,國民教育的教材朝多元化邁進,教學內容有顯著增加及翻新。內容強調臺灣人為本位,建構臺灣的主體性。透過鄉土教材的編撰及閱讀,教導臺灣學生認識臺灣,學習各族的母語,明瞭臺灣的歷史,觀察臺灣的地理。由鄉土教材中進而發揮愛鄉、愛人等精神。
點閱數607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05-28
臺日人共學制-資源代表圖
web 臺日人共學制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第一次臺灣教育令公布之後的教育制度,無法滿足臺人長期以來的教育需求,連日本開明之士,亦覺不當,交相指責。總督府繼而標榜『內地延長主義』,藉以提升臺人教育及文化水準。所謂『內地延長主義』,即是認定臺灣為日本國土的延長,採取與日本國內相同的制度及教育方式。1922年,新臺灣教育令公布後,臺人子弟也可以進入日人子弟就讀的小學校。1941年總督府學務部再度修正「臺灣教育令」,取消公學校與小學校雙軌制,一律改稱為「國民學校」,惟考慮臺灣現況,故課程內容仍異於日本國內。新臺灣教育令實施後,臺灣中等以上教育機關比照日本國內制度設立,在各地增設中學校、高等女學校、職業學校及職業補習學校,另設高等學校一所,專門招收中學畢業生,但中等以上的教育仍感不足。可貴的是,新臺灣教育令公布後,在臺高等教育設施才成為可能。綜觀總督府的教育政策,乃採漸進原則,由教育力量逐步強化統治基礎。同化教育政策具有強烈的現代化取向,企圖改變臺灣社會。但是,教育制度的設計,長期存在著差別待遇及隔離政策,臺人始終未能與日本人享受同等權利,這也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的基本特徵。
點閱數22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歌仔戲進入城市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歌仔戲進入城市的發展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小1年級~國中9年級
日治時期,歌仔戲剛開始進入城市發展,並未成為主流,當時還有亂彈戲、九甲戲等職業戲班受到民眾喜愛,所以歌仔戲也受到四平戲、亂彈戲、福州戲、上海正音戲、九甲戲、梨園戲等戲劇影響,吸收這些戲劇的身段、行頭、劇目、音樂曲調、舞台裝置等,而快速成長。此時期的歌仔戲演出以野臺為主,與廟宇祭祀結合。在音樂曲調方面,吸收民歌【留傘調】、【送歌調】、【青春調】;此外還有吸收自「亂彈戲」的【梆子腔】、【陰調】等;「梨園戲」的【牽君手上】、「九甲戲」的曲調如【緊疊仔】、【慢頭】等,使歌仔戲演出更為精采。歌仔戲收到京班與福州班的影響頗大,開始學習增設舞台佈景,例如金鑾殿、公堂、廳堂、監獄、茅舍等,劇本也從短篇改為需要四天或七天演完的劇情,更進而從京班延聘演員來團指導排戲,增加武戲。走向職業化的歌仔戲,演員來源多半是貧苦人家的小孩,父母將小孩送到戲班學戲,且要跟戲班訂契約,講明學戲年限與身價銀錢,小孩除學得一技之長外,也可從戲班領取津貼。此外,演員的子女也可能進入戲班學戲,因為在戲班的耳濡目染下,這些演員後代也會成為新生力軍。由於演員的知識水準大都不高,不認識字的居多,所以並沒有所謂劇本,演出前戲班排戲都是請戲先生說戲,戲先生說戲只有十多分鐘,簡單分配腳色及介紹故事情節後,演員上臺必須演出二、三小時的戲劇內容,臺詞、唱詞都要自己想,要常常臨機應變,否則容易出差錯。因此舞台上的即興演出頗多,考驗演員們的演技。
點閱數15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10-05-28
舊教育逐漸式微-資源代表圖
web 舊教育逐漸式微
皮國立/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全齡適用
有清一代,科舉取士仍是最主要取材方式。有志於仕途者無不熟讀經書,以科考成功為職志。私塾教育乃成為清代教育的代表。清代臺灣的教育機關,有下列數種:(一)儒學。儒學係地方政府官辦之學校。(二)書院。書院訂有學堂規程,由地方官管理。(三)義學。義學也稱義塾,專為家貧而無法就學者設立。(四)社學。興辦社學,教育偏遠地方的學童。(五)民學。民學為私塾,通稱書房。書房也可稱為學堂或書館,純粹由私人興學,目的使學童獲得讀書識字的能力;同時為將來的科舉取士預作準備。隨著臺灣割讓給日本,科舉制度在臺灣宣告終止。日人鑑於傳統書房頗具歷史,由來已久,故因勢利導,尊重舊慣,並未將書房一舉剷除,鼓勵書房轉型,制訂規則,管理書房。1898年,據日人調查,全臺書房計1707所。總督府頒訂『書房義塾規程』,將書房納入教育體制下有效管理。規定書房應加設日語、算術,試圖使書房成為公學校教育的輔助機關。然而,多數的書房,仍固守舊態,不願積極改革,故最初數年臺人子弟進入書房學習的人數仍遠高於公學校。1919年以前,公學校擴充甚慢,入學率偏低,書房扮演協助學校教育的角色。1904年以後,公學校學生數開始超越書房,成為主要的初等教育設施。1919年起,臺灣總督府致力於增設公學校,傳統書房的價值大幅降低。加上總督府限制書房的成立及經營方向等,造成書房教育日漸式微。1943年,臺灣總督府實施義務教育,正式廢止書房。
點閱數430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