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中7-9年級(四)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941
文化保存-白沙屯媽祖進香-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白沙屯媽祖進香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白沙屯媽祖早年並未建有廟宇,而是由輪值爐主奉祀家中。清同治二年(1863)初建土茅屋為廟,經常年風雨加上民國24年中部大地震,廟宇損傷甚大。民國63年,廟方成立管理委員會之後,開始興建直到民國78年竣工,達成現有白沙屯拱天宮之規模。雖然拱天宮落成時間不若其他百年以上之廟宇歷史悠久。但白沙屯媽祖往北港進香的歷史,卻早在建廟之前就已經存在。白沙屯進香團體行走的距離,從苗栗縣通霄鎮到雲林縣北港鎮,是目前臺灣徒步進香距離最遠的團體,但其由人為事先安排的進香事務並不多。此進香活動具有「一切聽憑神意而決」的獨特性,包括活動舉辦的日期及天數,均以擲筊方式向白沙屯媽祖神像請示決定;進香隊伍行走的路線、媽祖神轎休息過夜的地點,必須在隊伍行進時,才由媽祖神意透過神轎的搖晃方式臨時指示,以上都是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特別之處。
點閱數24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傳統工藝-通霄職人張火爐木雕文昌筆》通霄手機錄田調 近拍木雕藝師工作室-資源代表圖
「張火爐木雕文昌筆」文官一筆安天下 筆筆細磨傳工藝通霄 DOC 職人張火爐老師,手藝靈巧不藏私,學員親自體驗手作,傳承在地故事。火爐老師「文昌筆」木雕課程,展現通霄雕刻歷史與信仰文化,延續發揚「地方人學地方事」的文化精神。從文昌筆談起木雕歷史,舊時通霄原是木雕之鄉,隨著交通便利日漸發達,木雕產品遷往三義,藝術雕刻、木雕藝品在三義鄉漸漸熱銷聞名,通霄則轉為鑽研神佛頭像雕刻,可見各地區對產業變遷的適應與發展略有不同。文昌筆「文官一筆安天下,武將一刀見太平」典故,意指文人知識力量,若遵循風水法則,即有開智慧、助升官的吉祥好運,而生意人也樂取其意,希望「小筆生意、大筆進帳」廣開財源進帳來。
點閱數25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彌陀DOC】歷史的傳承-永興樂皮影戲文化紀錄-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彌陀DOC】歷史的傳承-永興樂皮影戲文化紀錄
南高數位機會中心/崑山科技大學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皮影戲為彌陀在地文化特色之一,現今在臺灣是碩果僅存的少數皮影戲劇團之一,就坐落在彌陀,由第五代團長張信鴻先生持續傳承下去,閱讀著彌陀永興樂皮影戲劇團的歷史,就可以一窺臺灣皮影戲的發展史,永興樂皮影戲劇團見證了從興盛到衰退的這段辛苦過程,感受到文化流失的速度,讓劇團深刻的瞭解到文化保存的重要性,因此團長致力於文化傳承,像是改良劇團表演的方式、結合數位科技創造新媒介,以逐格動畫的方式進行創作,讓專業的操偶技巧,化身成為容易上手且無年齡限制的趣味數位創作,更與圖書館、國小合作從教育面向下扎根,讓小朋友可以更加認識自己的家鄉文化,而皮影戲劇團同時也積極透過多元的推廣面向,讓皮影戲可以更全面性的保留下來。
點閱數28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Seta Bakan 張鳳英)-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賽德克族Gaya tminun傳統織布(Seta Bakan 張鳳英)
計畫/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織品為賽德克族千百年婦女們共同的文化結晶,由puniri技法體現了織布歷史的脈絡、顯現持續累積與發展軌跡,也蘊含千百年來賽德克族婦女的智慧。puniri「經挑技法」為賽德克族特有的技法,見織品的菱形紋(大小)、豆紋等紋路,即可知為該族織布特徵,其表現之技藝、色彩、紋飾,反映族群之藝術表現。
點閱數26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枋山故事電子書-楓港-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枋山故事電子書-楓港
枋山數位機會中心/屏東縣枋山鄉楓港社區發展協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雖然木炭產業已慢慢的沒落,但深深覺得到木炭產業長久以來,伴隨著上一輩胼手胝足的辛酸過程,及生活上的種種,如生火、做飯、取暖、除臭、水質過濾、燒烤生意等等,皆是長輩們生活的智慧與不可磨滅的記憶。楓港地區年輕時在山上筏木燒木炭之工匠,如今幾乎都已經邁入80歲大關,很多長者亦隨著無情的歲月慢慢凋零。如不將此打造木炭窯之技術加以傳承,將面臨失傳。這是社區莫大之損失,年輕之下一代將再也看不到木炭窯。
點閱數21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刺繡(劉千韶)-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刺繡(劉千韶)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刺繡是臺灣女紅文化的代表性技藝,技藝展現具豐富性、時代性,過去亦是婦功與婦德之表徵,被廣泛應用於服飾文化與生活應用上,對人類文明生活有重大意義,並具備高度文化代表性。
點閱數262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排灣族Kinavatjesan傳統刺繡(Tjavaus.Alunguya陳利友妹)-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排灣族Kinavatjesan傳統刺繡(Tjavaus.Alunguya陳利友妹)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排灣族的服飾在原住民當中堪稱最為華麗典雅之一,早期以繁複的夾織廣為收藏家所喜愛,近年來以刺繡的技巧及豐富的紋樣表現族人對刺繡藝術的天份。服飾上的圖紋大抵為象徵祖靈的人頭紋、象徵時間的太陽紋、象徵父親的百步蛇紋、象徵母親的陶壺紋及變化多端象徵自然生命的花草。排灣族刺繡的各種紋樣,例如:祖靈像圖紋、人頭紋、太陽紋等以刺繡技法創作。作品具東排灣地區的文化特色,顯現族群持續累積與發展的軌跡,更展現部落的人文與社會生活風貌。
點閱數250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陳啟村)-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傳統木雕(陳啟村)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木雕工藝與早期移民之生活息息相關,來自原鄉地區之生活文化與藝術風格,形塑獨有之木雕特色,符合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3條第1款第1目:「反映古昔常民生活型態或娛樂類型,並在藝術或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者」之指定基準。
點閱數2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金門迎城隍-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金門迎城隍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清朝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曾設鎮總兵署於明朝建立的金門千戶所城,後又將總兵署移至後浦,並於農曆四月十二日將城隍爺分火到後浦奉祀,由此並衍生出目前年年熱鬧舉行的四月十二迎城隍。根據〈古地城隍重建落成志〉及地方耆老的說法,由於金門鎮總兵署移駐後浦,城隍爺和城隍廟也就遷治到後浦,這就是浯島城隍廟以四月十二日為廟慶的背景。浯島城隍廟肇建於清康熙年間;清嘉慶十六年,因廟貌久圮,金門鎮的左營遊擊文應舉曾倡議重建。迎城隍活動過去是每年一次「小迎」,神輦遶於城區四境,還有每三至五年一次「大迎」,遶行於今金城鎮大部分及金寧鄉少部分村里。民國四十年代之後,則只有小迎而未曾舉行過大迎了,後演變為全島性的宗教活動。浯島城隍爺的爵號為「顯佑伯」,封號淵源於明初;「四月十二日」相傳是清朝年間,城隍爺由「舊金城」分爐到「金城」(後浦)的「遷治」紀念日。浯島城隍廟內祀浯島城隍,從屬神有解冤公、文武判官、財帛、福德、採訪、衡文、功德、速報等司及范謝二將軍,馬軍爺神像。
點閱數238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錫工藝(陳萬能)-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錫工藝(陳萬能)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臺灣錫工藝的發展自清乾隆時期,鹿港因是對外通商的海口之一,而成為早期錫匠聚集與錫器發展的區域,臺語俗諺:「入門看交椅茶几,桌上看花瓶五賽」,所謂「花瓶五賽」,包括香爐與成雙成對的花瓶、燭臺,共五件錫製品;意即從每戶人家的大廳,可看出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此外,錫藝具有「賜福」、「賜予」意涵,在民間廣受大眾歡迎。
點閱數18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