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297
【VR360數位走讀】金門縣-2023金門大橋通車跨年之旅-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金門縣-2023金門大橋通車跨年之旅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金門大橋為臺灣第一座深水域的跨海大橋,連接大金門與烈嶼鄉,大金門端位於金寧鄉慈湖路二段,烈嶼端位於湖埔路,總長為5.41公里,最大跨徑約200公尺。金門大橋於2022年10月30日正式通車,來往烈嶼不再受船班時間限制,亦可省去等候及搭乘交通船的時間,為在地民眾及旅客帶來更便利的交通體驗。金門大橋共有五座主橋,橋塔造型是世界獨有高粱穗心形,此款造型是由金門縣民投票選出,金門大橋工程的主題名稱為「穗心傳語-風情再現」,透過金門大橋傳頌金門高粱酒的「香」、「醇」。
觀看次數299
修改日期:2024-02-26
【VR360數位走讀】新北市-平溪天燈節-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新北市-平溪天燈節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天,在民間習俗中天宮的所在,民間信仰位階最高的神:玉皇大帝(天公)及眾神,就是居住在天宮之中庇護著所有的子民,所以早期人們向上天祭拜,祈求天公佑,因此對於漢人來說,天代表的就是庇佑眾生、所不能的神。 天燈。又名孔明燈。相傳為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據當時諸葛亮被司馬懿困於平陽城中。 無法與外界聯絡,而發明了大型的燈籠,利用空熱流上升的原理。讓燈籠飄向空中。 作為軍事訊息傳遞之用,後流傳至民間,成為民眾向上天祈福的媒介, 在上元節施放天燈「上達天聽」,有向天公析福之意, 而平溪施放天燈的由來。可溯至清朝道光年間,在平溪一帶開墾的居民,不堪盜匪作亂騷擾聚落,而避難山中。等到危機過後, 留守村內的人們以施放天燈做為報平安的信號,通知家人返鄉,後來時局安定後。就保留下來變成地方的習俗,村民也時常將祈福許願的詞句寫在天燈上。 在農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施放,祈求一年所想的願望,並讓上天眾神保佑園家平安,因此天燈又被稱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新北市平溪十分一帶,因四面環山平均濕度達75-80%,多雨潮濕的天然環境,成為目前地方政府唯一可能够安全施放天燈的地方,也是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才得以民這項傳統文化,以不一樣的面貌被保存延續。
觀看次數227
修改日期:2024-02-21
【VR360數位走讀】桃園市-大溪橋-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桃園市-大溪橋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大溪橋」位於大溪鎮大漢溪上,橫跨大漢溪,為大溪溪東、溪西區鎮民交通運輸的重要橋樑。舊橋樑為日治時代的興建的鐵線橋,後因多次水災不適使用,而後另外新建一座大溪橋,橋身仿造日治時代原大溪古吊橋的風格外觀,並採用和大溪老街相仿的巴洛克風格,於兩端橋頭另加建二座高聳牌樓,橋的兩邊皆可看到石門水庫與淡水觀音山的景致。
觀看次數213
修改日期:2024-02-21
【VR360數位走讀】新北市-深坑老街-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新北市-深坑老街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深坑地理位置四面環山,為深坑區主要的商圈,主要販售豆腐相關美食、芋圓、肉粽等,亦有古早味十足的童玩店供民眾參觀選購。 老街全長約三百公尺,以純手工製作的方式加以鹽滷的「深坑豆腐」聞名全國,現今隨處可見各式豆腐衍生商品。每年市政府文化局都舉辦「深坑四寶文化節 」以豆腐、綠竹筍、黑豬肉、茶葉等四樣在地名產為地方行銷。
觀看次數244
修改日期:2024-02-21
【VR360數位走讀】臺南市-普濟殿-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臺南市-普濟殿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四聯境普濟殿,舊名普濟寺、普濟廟,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是臺灣府城最早的王爺廟,主祀威靈王池府千歲。此外聖君廟與粗糠崎土地公廟的神像(張公法主和福德正神等)在原廟被廢之後合祀於普濟殿內,2018年後兩神遷入普濟殿旁新建的聖君廟中。
觀看次數261
修改日期:2024-02-21
【VR360數位走讀】彰化縣-鹿港隘門-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彰化縣-鹿港隘門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鹿港後車巷位於五福大街(中山路)與瑤林街、埔頭街之間,在清代,此巷道是車輛進出的主要道路。昔日,後車巷地鋪設花崗石板,供車輛通行,貨物欲至五福大街,需由挑夫以人力將貨物運至大街,形成人車分道的街鎮規劃。在清代,鹿港是中部主要的商業港口,早年鹿港歷經多次的兵燹及泉漳的分類械鬥,商賈士紳為了維護地方安全,在鹿港各角頭的交界處設置隘門,做為防禦的工事。每至薄暮,隘門皆關閉,以防止宵小與盜匪入侵。
觀看次數242
修改日期:2024-02-21
【VR360數位走讀】臺北市-大稻埕迪化街-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臺北市-大稻埕迪化街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18世紀末的大稻埕,因淡水港的開放後開始大放異彩,讓大稻埕成為商貿繁榮、人文薈萃之地。大稻埕擁有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傳統的閩南平房、明亮的紅磚洋樓,不論是古蹟建築、傳統民俗、茶行、布行、中藥材行、在地美食等,到處都有舊城的歷史軌跡。在這歷史悠久的古老街區中,擁有深厚歷史傳承的百年老舖與創意街區,打造出大稻埕新生活美學。大稻埕歷史介紹大稻埕,是臺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而得名。*咸豐元年(1851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今基隆)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此地的商業活動。咸豐三年(1853年)三邑人與同安人為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發生頂下郊拚分類械鬥事件,下郊的同安人無力抵抗,於是帶著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敗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碼頭交易逐漸興起。咸豐十年(186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以茶葉與布料的貿易為主。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財富與繁榮。進入日治時期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轉而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要市場。戰後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且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逐漸沒落。後在臺北市區逐漸向東發展中人口大量外移,成為臺北市外圍的老舊市區。迪化街(商圈)為臺北市最早發展的區域之一,早期發展的商業型態,像是茶葉、南北貨、藥材、布料、傳統夜市小吃至今仍然蓬勃發展,亦有臺北市現存最完整也最具歷史意義的老街,例如「永樂布業商場」販售各式布料,是布藝愛好者的挖寶勝地,著名的「霞海城隍廟」已有百年歷史,平時香火鼎盛,熱鬧非凡,在大稻埕可以找到臺灣歷史發展的痕跡。
觀看次數238
修改日期:2024-02-21
【VR360數位走讀】臺北市-萬華剝皮寮-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臺北市-萬華剝皮寮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剝皮寮」是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的一個重要歷史文化區域。這個區域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時期,當時這裡是臺北市最早的市區之一,並且為當時重要的商業和居民區。「剝皮寮」這個名稱源於舊時的皮革工藝區,該地區的居民曾經進行皮革加工和貿易,故有此名。剝皮寮區域內保留了許多傳統的老房子和店鋪,包括大量的古色古香的紅磚建築、古老的街道、以及保存完好的台灣傳統市場。這裡也有許多藝術工作室、展覽空間、小餐館和咖啡館,使得這裡成為了藝文活動的重要場所。在這裡,遊客可以欣賞到臺北市歷史的痕跡,感受到濃厚的人文風情,也可以品嚐到地道的台灣美食。此外,此區每年都會舉行許多文化藝術活動,包括街頭藝術表演、展覽、市集等,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和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體驗。
觀看次數285
修改日期:2024-02-21
【VR360數位走讀】臺北市-萬華華西街夜市-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臺北市-萬華華西街夜市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萬華過去稱為艋舺,從地名就知其為一河港發蹟的都市。而華西街因為距離碼頭很近,拜渡津人潮及蕃薯市集,自古便是萬華地區商賈交會之地,南來北往的人潮帶動古早小吃業者的順勢發展與聚集。華西街巷弄彎曲,狀似人腹的凹狀,舊名為「凹月斗仔」。頂盛時期華西街上殺蛇秀盛況遠近馳名,深受國內外觀光客的喜愛。百餘年前「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風光時期,使華西街成為台北市最具歷史性的名街,這裡林立的名勝古蹟,深具台灣鄉土文化,故以傳統古早小吃特色,規劃成台北市的第一座觀光夜市──『華西街觀光夜市』,繼往開來地為國內外的觀光客服務。
觀看次數232
修改日期:2024-02-21
【VR360數位走讀】新北市-淡水紅毛城-資源代表圖
video 【VR360數位走讀】新北市-淡水紅毛城
國立政治大學/數位文化資源服務與教學推廣計畫
最早建城是在1628年統治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所興建的「聖多明哥城」,但後來聖多明哥城被摧毀,1644年荷蘭人於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重建,並命名為「安東尼堡」。而由於當時漢人稱呼荷蘭人為紅毛,因此這個城就被他們稱作「紅毛城」。1724年,臺灣府淡水捕盜同知王汧開始整修紅毛城,增建了四座外圍城門。1867年以後,紅毛城開始由英國政府租用作為領事館,並在旁興建領事官邸。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向英美宣戰而查封紅毛城,直到戰後被交還予英方。之後,英國雖於1950年和中華民國斷交,但仍持續使用紅毛城作為領事館直到197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係才停止運作,並在之後依序由澳大利亞與美國代為管理。一直到1980年,該城的產權才轉到中華民國政府手中,指定為一級古蹟並開放供民眾參觀。紅毛城被視為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國定古蹟。紅毛城古蹟區包含紅毛城主堡、前英國領事官邸以及清治時期所建造的南門。其中紅毛城主堡是臺灣最古老的完整建築物,前方置有四尊嘉慶18年製成的古炮;前英國領事官邸在主堡東側,為兩層式洋樓;南門則為古蹟區內唯一的中國式建築,使用觀音石砌成。
觀看次數230
修改日期:202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