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社會-國小3-4年級(二)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2,194
再造歷史現場-【流動藝術饗宴四部曲】古蹟時髦-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流動藝術饗宴四部曲】古蹟時髦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新社群培力發展計畫延續青年駐地經營能量,透過空間介入的試營運(含媒合藝術家進駐)、不同議題、活動的開發與探索,持續引入在地、大專生等青力,打造眷村新社群關係,具有共享工作空間性質。並辦理眷村第一階段實驗性的試營運計畫,給予開辦支持、培力輔導等方式,吸引4個店家+3個藝術工作者進駐,並建立虎尾建國眷村免廢市集品牌活動,也成為未來眷村數位營運管理中心的前身基礎。
點閱數15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再造歷史現場-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3D動畫片-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3D動畫片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本案委託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執行,並透過系列活動以挖掘當地人文歷史及眷村文化,導入更多元素於原眷村內,讓更多民眾認識當地眷村的人事物。於108年(2019)7月13日辦理「大煙囪下的家—保溫駐站空間」(新竹市建美路38號)開幕揭牌活動,展示六燃人文歷史及眷村文化資料及舉辦相關活動,讓更多民眾認識六燃的歷史及當地眷村的人事物。另整體規劃方案(包含計畫內容與空間想像),透過公聽會、座談會、社區參與設計工作坊等,於民國108年(2019)8月、民國109年(2020)7月29日、民國109年(2020)11月28日、民國110年(2021)1月9日辦理跨領域對談分享專題會議,納入公民,專家學者及在地住民聲音,以確保規劃程序中納入「公民想像」機制。 駐站空間之啟用,包含協助參觀服務、空間維運、場地管理維護等。駐站期間收集各種公民建議,作為與在地對話、溝通聯繫的重要橋梁,增加訊息分享與傳達之多元管道,發揮保溫睦鄰之實質目的。並協助舉辦六燃相關文化、生態、藝術、教育等系列活動或工作坊,發掘在地活力,創造未來民眾參與公共文化環境營運之可能。
點閱數22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再造歷史現場-《阿公逼露葛》邰老爺帶木曜二傻遊淡水!—淡水古蹟博物館篇-資源代表圖
為推廣淡水地區與清法戰爭滬尾之役的連結,並吸引更多觀光人潮,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邀請知名Youtuber為淡水拍攝推廣影片,除了增加觸及率外,透過Youtuber們的介紹,增加民眾觀看影片的意願,在民國109年(2020)共邀請了4位Youtuber進行滬尾戰役系列的介紹及遊玩體驗。
點閱數28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7-28
傳統技藝-工藝師系列-匏雕工藝:龔一舫-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工藝師系列-匏雕工藝:龔一舫
教育雲_教育媒體影音/教育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透過工藝師的生命故事與心境歷程後,每位工藝師專注投入所一筆一畫、一針一線所勾勒的功夫,是他們用一輩子的專注為此所留下對於傳統知識的執著,以及那些作品所乘載的歷史記憶。台灣最美的風景之一,就是我們的「人」,在台灣的每個地方、每個角落。匏雕工藝──龔一舫他是台灣最早做葫蘆雕刻(匏雕)的人。雖然家貧,但因為小時候對於繪畫的熱愛,他堅持在興趣上鑽研。在當兵退伍後,開始在伯父的瓠瓜田拿起瓠瓜來創作,從彩繪、中國結等,發揮各種創意成為結合成專業的傳統工藝。
點閱數20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白光勝-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台灣超人系列-白光勝
教育雲_教育媒體影音/教育部國小3-6年級
台灣超人,是超越自我的人。真心付出、用心關懷、熱愛生命,有勇敢、堅持、樂觀的精神,不畏艱難、傳承文化、服務利他、回饋社會體現共好的價值,跨越身心障礙,精采動人的生命故事,用感動喚醒靈魂,用生命影響更多生命。台灣超人,讓我們看見滿滿的感動與正能量。白光勝牧師布農部落休閒農場執行長,創立了第一個由原住民成立的布農文教基金會提供族人就業機會,讓更多人去理解原住民文化小兒痲痺讓他在念書求職遇到許多挫折,他用更多的投入,用教育與知識讓人認同
點閱數171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再造歷史現場-《我們一起回家學習》(Muskun ta mulumaq mapasnava)-資源代表圖
「花蓮縣卓溪鄉布農族民族教育教案編撰計畫」,民國109年(2020)11月2日於玉山國家公園東段的瓦拉米步道及佳心舊社舉行「佳心舊社石板家屋人文歷史與生態知識試驗教學」活動。 此試驗教學是原住民族地區首次以跨校聯合方式,以花蓮縣卓溪鄉七所國小的布農族教師為教學團隊,共同編撰原住民族教育教案並執行教學,完成以布農人的「家」為主軸的系列課程,並以「Muskun ta mulumaq mapasnava我們一起回家學習」為試驗教學的主題及課程內容。本次活動由計畫顧問太平國小校長率領教師團隊、卓溪、卓樂、卓楓、太平、崙山共五所學校15位的六年級學生及家長,安排教案編撰團隊內的布農族籍教師擔任教學老師,進行布農族民族教育教案的試驗教學。
點閱數237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7-28
再造歷史現場-近礦 / 況好嗎?【近礦——風・光・坑道記憶】形象宣傳影片-資源代表圖
藉由民國109年(2020)舉辦的「2020再現瑞三黑金風華展覽」計畫,將在地的礦工文化及猴硐的黑金歲月展示給大家了解,展覽主軸緊扣在地單位對於礦工文史保存的使命感,以正向、積極的角度詮釋礦工勞動文化,期望勾起大眾共同反思現代勞動價值;另外計畫除了策劃展覽內容之外,亦有拍攝形象宣傳影片,以「近礦/況好嗎?」作為影片主題,邀請觀展者前來猴硐地區看展。
點閱數28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7-28
再造歷史現場-文資修復微電影—第二部 RECONNECT 創作觀點-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文資修復微電影—第二部 RECONNECT 創作觀點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透過串連臺中文化城中城區域中各修復建物據點,形成民眾理解臺中市文化資產之路徑,以創新之詮釋觀點及導覽活動策劃,提高參訪大眾對文化資產的認知及觀念,亦同時推廣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再生價值。於民國108年(2019)12月28日至民國109年(2020)3月1日辦理「串遊季」成果展,主要展場為臺灣府儒考棚,串遊展場為西區四維街日式招待所、臺中地方法院舊宿舍群、臺中刑務所官舍群,獲得2020金點設計獎及2020日本百佳獎。並於民國108年(2019)12月產製串遊季reuse修復工具黑繪樣式文創品:板夾、玻璃水杯2式、線圈筆記本3式、鐵捲尺、圖樣膠帶。 計畫同步以歷史空間再造修復過程或相關活動過程之內容拍攝3部微電影,第一部為《REPAIR修復關係─在歷久與彌新之間,願意一起跳一支舞》,以修復(REPAIR)為原點,探究2019年"REUSE串遊季"展覽背後,如何透過文化串遊帶領民眾認識、接觸城區老建築,再從城區文化資產的積累建構屬於臺中的再造歷史現場。第二部為《RECONNECT創作觀點─重新擾動理所當然,開啟街區生活想像》,以創作連結(RECONNECT)為徑,收錄REUSE串遊季創作者的創作觀點:如何看待修復,並透過創作連結、親近修復。第三部為《RE:街區串門─像一段前進的節奏,帶我們往前方探索》,從修復為起點、創作連結為徑,穿梭舊城,串門交流在城中城激盪出REUSE創作觀點的漣漪。
點閱數26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再造歷史現場-嘉義市政府—2020嘉義市文化局製作《木都+1》10分鐘版本-資源代表圖
嘉義市木業文化之資源盤點調查預計透過文獻蒐集,以分年、分區、分類進行檢索、整理論著、檔案、圖說資料,包含嘉義市日治時期製材木業、製材工廠、後端木材行家具行。與田野調查,包含製材木材行工廠基礎資料,重點為田野普查及訪談,包括攝影、測繪、以文字記錄使用現況、損壞及維修狀況、訪談進行背景調查,訪問建物所有人、管理人、附近居民、地方耆老及業者等,可能了解其歷史源起及過程者,補足文獻及現地清查之不足。最後,將其記錄建檔,包含製材建築全景、正面、後面、兩側及建築特色暨內部陳設等圖照,圖面說明包括地籍圖、建物範圍與使用配置圖、帄面圖,以及具有文化資產價值之建物損壞調查。 木業文化資源盤點調查可分為3個主要項目,分別為木業製材所清查計畫、重點工匠訪談影像紀錄觀點計畫與木業關聯體系系統化與木業軸帶建構。首先木業製材所清查,透過嘉義市轄內木產業上下游之產業結構資料彙整,並輔以田野調查、人物訪談、老照片蒐集、製作現有木業製材所清冊及其使用配置圖、編輯木業製材過程、機械儀器圖文說明,並辦理製材廠管理者之交流座談會。其次,重點工匠訪談影像紀錄觀點,以木業工匠清查計畫中,挑選拍攝重點木工匠師,其從事作品創作、修復、傳藝過程及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生命歷程作為主要論述,以影像方式記錄輔以口述訪談,加以說明其源由及理念並探討嘉義市木業的過去與未來可能;並舉辦記錄片發表會暨計畫文件展,宣傳該計畫之成果。最後,木業關聯體系系統化與木業軸帶建構,將木業關聯體系進行清查,對在地現有的產業進行盤查,並紀錄產業發展的歷史與影響因子。針對整體面貌取得更完整的理解後,系統性提出木都產業的發展綱要計畫,作為總體產業發展策略的指導與控制工具。
點閱數17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7-28
再造歷史現場-《寄命》猴硐礦工紀錄預告片-資源代表圖
web 再造歷史現場-《寄命》猴硐礦工紀錄預告片
再造歷史現場/文化部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瑞芳聚落留存諸多日治時期的工場、坑道、工寮等文化資產,並構成其獨特的文化景觀與生活型態。以當時的產業政策,礦山一直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礦山與其相關的生活產業所創造出來的文化內涵與景觀更是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建築還有機會整修重建,但是煤礦文化的內涵卻是因人而存在。塵封的礦坑,只有老礦工還眷念著,只盼著那些過往的輝煌與滄桑,還能「有機會」留予後人訴說,因此藉由「2020年瑞芳猴硐礦工口述歷史影像紀錄影片製作」計畫,將黑金歷史完整記錄,傳承予下一代世人。
點閱數24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