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3,921
自然筆記-傀儡花+石虎收容故事與研究-資源代表圖
web 自然筆記-傀儡花+石虎收容故事與研究
教育廣播電臺/教育廣播電臺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專訪台灣文學獎得主陳耀昌醫師-談其著作「傀儡花」+石虎收容故事與研究陳耀昌醫師接受「自然筆記」的專訪,介紹了創作的背景及心得,也談到他如何結合對歷史的興趣以及醫學背景,對台灣的文化及土地認同進行深度紥根的工作,讓我們用更國際的視野,來看待自己的歷史。
點閱數305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嘉義市木業製材所清查計畫紀錄影片-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嘉義市木業製材所清查計畫紀錄影片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國小3-4年級
台灣的木業始於清末,日治時期後進行了系統性的開發,尤其是在嘉義的阿里山林場。然而,隨著石化工業的發展,木製品逐漸被塑料等新材料取代,木材的需求減少,導致許多製材廠關閉,工藝傳承面臨斷層。嘉義市的木材業文化面臨衰退,年輕一代對從事木材行業缺乏興趣,技術傳承的困難也使得製材廠難以維持運營。為了保存這一產業,部分製材廠已嘗試進行轉型,如增值木材產品的加工或提升附加價值。政府政策的支持與延續性對木業的振興至關重要。嘉義市可透過盤點當地的木業資源和人力,並結合歷史建築的活化,進行木作工藝的教育與培訓,推動建築木作、傢俱木作及創意木作等多元發展,實現產業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點閱數18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布袋戲(陳錫煌)-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布袋戲(陳錫煌)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布袋戲在台灣的歷史,一般認為始於道光咸豐年間,由福建漳洲、泉洲及廣東潮洲等地傳來台灣。在台灣的歷史發展約略可分為九個階段:(1)籠底戲時期、(2)北管戲時期、(3)古冊戲時期、(4)劍俠戲時期、(5)皇民化運動時期、(6)反共抗俄劇時期、(7)金光布袋戲時期、(8)廣播布袋戲、(9)電視電影布袋戲
點閱數25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亂彈戲(潘玉嬌)-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亂彈戲(潘玉嬌)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亂彈戲自清代中葉隨中國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流傳至今約有二百多年歷史。在臺灣常民生活裡的各種廟會、慶典場合中,曾不分族群廣受歡迎,風靡一時,甚至有「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的俗諺流傳。 「北管戲」是與「南管戲」的相對稱呼,為臺灣民間社團重要的戲曲音樂活動,又稱「子弟戲」,該項戲曲若由專業演員演出,則稱為「亂彈戲」,主要可分為福路和西路兩個系統。「福路」又稱為「舊路」,屬於「梆子腔」;「西路」又稱為「新路」,屬於「皮黃腔」。二者是獨立的體系,各有一套戲碼,大部份的戲齣並未重疊。此外,伴奏的樂器不盡相同,福路以提弦(殼仔弦)領奏,西路以吊規仔(京胡)領奏,唱腔旋律風格亦迥異。
點閱數310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新埔祭祀文化人文底蘊深 公民新聞訪宗祠老店新生-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新埔祭祀文化人文底蘊深 公民新聞訪宗祠老店新生
新埔DOC/新竹縣新埔鎮新星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挖掘新埔人文面向,了解新埔在地傳統宗祠的文化與地方生活如何息息相關,透過在地老店「呂順興餅舖」、「德興香舖」、與在地文史工作者張寶釧老師的講述,了解老店結合過往傳統與在地文化進行創生的精神,藉由影片拍攝與分組的練習,讓人深入了解在地家鄉與文化底蘊。
點閱數27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馬祖戰地文化景觀-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馬祖戰地文化景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馬祖在1949年後便深陷戰爭陰影的島嶼,處處可見為了戰鬥、防禦、運補及政治作戰等目的而興建的各式軍事構工。自1956年起,馬祖全區進入戰地政務時期,更為這片土地烙印上濃厚的軍事色彩。一直至1992年11月7日,政府正式宣告金門與馬祖終止戰地政務,長達三十六年的軍事管制終於畫下句點。從此以後,除了從軍事管制到地方自治的轉型;隨著軍隊的逐漸撤離,在地產業不再依賴軍人消費,轉而以發展觀光產業為重心,並開放馬祖小三通,為觀光產業引入更多的觀光人潮。
點閱數125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將軍一號(Jiangjyun No. 1)-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將軍一號(Jiangjyun No. 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6年級
將軍一號沉船位於澎湖將軍鄉大塭礁海床,是臺澎地區首艘由政府主導專業水下考古發掘的沉船。該遺址於民國84年在澎湖居民黃加進協助下被國立歷史博物館發現,推測為清代中期自閩南往返澎湖時觸礁沉沒的平底木船,採福州杉木建造。沉船載運建材與陶瓷物資,發掘文物包括青花瓷碗、陶缽、瓦片、清乾隆錢幣等,呈現當時生活面貌並佐證閩臺間的海上貿易活動。由於木質結構已嚴重劣化,遺址現保留原地,進行長期監測與再研究。此案開創臺灣水下文化資產保存與研究的先例,具高度歷史、文化與學術價值。
點閱數9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文化保存-金門迎城隍-資源代表圖
web 文化保存-金門迎城隍
國家文化資產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清朝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曾設鎮總兵署於明朝建立的金門千戶所城,後又將總兵署移至後浦,並於農曆四月十二日將城隍爺分火到後浦奉祀,由此並衍生出目前年年熱鬧舉行的四月十二迎城隍。根據〈古地城隍重建落成志〉及地方耆老的說法,由於金門鎮總兵署移駐後浦,城隍爺和城隍廟也就遷治到後浦,這就是浯島城隍廟以四月十二日為廟慶的背景。浯島城隍廟肇建於清康熙年間;清嘉慶十六年,因廟貌久圮,金門鎮的左營遊擊文應舉曾倡議重建。迎城隍活動過去是每年一次「小迎」,神輦遶於城區四境,還有每三至五年一次「大迎」,遶行於今金城鎮大部分及金寧鄉少部分村里。民國四十年代之後,則只有小迎而未曾舉行過大迎了,後演變為全島性的宗教活動。浯島城隍爺的爵號為「顯佑伯」,封號淵源於明初;「四月十二日」相傳是清朝年間,城隍爺由「舊金城」分爐到「金城」(後浦)的「遷治」紀念日。浯島城隍廟內祀浯島城隍,從屬神有解冤公、文武判官、財帛、福德、採訪、衡文、功德、速報等司及范謝二將軍,馬軍爺神像。
點閱數279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5-13
歷史-南庄事件史蹟-資源代表圖
web 歷史-南庄事件史蹟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小3-4年級
南庄事件發生於1902年,是賽夏族與泰雅族歷史中的重大事件,亦深刻影響南庄地區的族群發展與社會變遷。事件當日,在日本殖民政府舉行的歸順式上,泰雅族薛大佬遭設計槍殺、賽夏族日阿拐受傷逃逸,造成數十人犧牲。史蹟如南江水岸公園與南庄國小周邊地區,皆為事件現場與紀念空間。該事件留存大量日本文獻,經學者詮釋及地方耆老口述,事件脈絡清晰,具有極高歷史真實性與記憶價值。今日,族人與在地居民於萬善諸君之義塚舉辦慰靈活動,展現族群和解精神,使此地成為和平與反思的重要象徵。事件亦為賽夏族歷史的轉折點,其影響延續至語言、文化與社會制度等層面。
點閱數15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DOC在地課程-紀錄布袋,慶和軒北管樂團實境秀-資源代表圖
web DOC在地課程-紀錄布袋,慶和軒北管樂團實境秀
布袋數位機會中心/嘉義縣布袋鎮布袋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日治時期布袋鎮有許多鄉親參與北管演出,內田慶和軒於1999年立案,2015年登錄為嘉縣無形文化資產,「傳承責任重大」,內田慶和軒是國內少見完整的台灣傳統北管樂團,團長與團員積極創作練習,曾在台灣燈會演出,提升傳統廟口音樂層次,2001年起連年入選嘉縣傑出演藝團隊至今,已登錄為傳統藝術保存團體。感謝 嘉義縣傳統表演藝術保存團體「布袋內田慶和軒北管」,讓布袋數位機會中心(布袋DOC)有這個機會為我們的傳統文化盡一份心力,以北管傳統藝術結合數位元素完成珍貴的文化典藏。
點閱數18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