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82
蔡國強 泡美術館-資源代表圖
web 蔡國強 泡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蔡國強,這位自1980年代後期崛起於國際藝壇,被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藝術家,首度在台灣舉辦回顧性大型個展,展覽作品包括分別網羅自歐美、亞洲等多所美術館及私人收藏的火藥草圖、爆破紀錄和大型裝置藝術,以及匯集許多蔡國強早期作品、文件等的《大事紀》與特別為本展創作的新作。蔡國強的創作一貫表達了一種從東方哲學和現代宇宙論所引伸的形而上思索,其氣勢磅礡的大型爆破作品和裝置藝術立足國際藝壇。這次展覽除了嘗試從國際當代藝術的實踐、社會和地緣政治的批判、東方的美學與文史哲學等文化的角度觀照蔡國強的創作外,從策畫和理念上將更深入地討論藝術家的成長背景和創作生活,希望能完整呈現蔡國強其人與其藝術精神。
點閱數526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7-28
凝望之外/典藏對語   -資源代表圖
web 凝望之外/典藏對語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文字語言之外,圖像語言,應該是人類最有效的溝通工具之一。以「凝望之外/典藏對語」為題策劃之2012年典藏展,為展現典藏作品圖像語言、揭示藝術意義及時代文化象徵,特別安排作品與作品之間的「對望」關係。期望觀眾在賞覽一組組相互呼應的圖像過程中,藉由作品之間形式及內容的連結,以及展間與展間的議題對應,讓作品與作品、人與自己、人和歷史產生對語與共鳴。展出內容以人物/文字/符號/自然風土/花鳥植物等題材共分7個展間,特選本館典藏50餘件作品,展出作品年代橫跨自1920年至2009年,包括近年新進收藏作品,以及近年修復完成之作品。並為了紀念年初以百歲高齡仙逝的郭雪湖先生,特闢專區,將本館所收藏之郭雪湖作品全數展出,讓美術館珍貴的藝術資產共享於觀眾面前。
點閱數424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林惺嶽-台灣風土的魅力   -資源代表圖
web 林惺嶽-台灣風土的魅力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藝術家林惺嶽身兼畫家、美術教育、文化評論、藝術史詩的集大成者,堪稱是台灣藝壇最有活力的藝術戰將之一,尤其他在藝壇敢言衝撞體制的強悍行事作風,引發藝術論戰,頗受各界矚目。林惺嶽繪畫語言的演變風格,從神秘超現實發展到具象表現,題材由夢幻田園、仰視穹蒼到巨碑式的風景,特別鍾情探索台灣山水的意境,尤其他詮釋台灣山川成為主體意識的載體至為鮮明。臺北市立美術館策辦「林惺嶽—台灣風土的魅力」(Hsin-yueh Lin : Enchanting Taiwan ),既是林惺嶽個人的回顧展,也是全面研究其藝術思想與作品的重要展覽。林惺嶽勤奮努力的畫筆與書寫評述文字,深深影響台灣現代美術運動的各個階段歷程,從六○年代發展至今,積累相當豐富可觀的畫作與文字著作,兩者的質與量俱佳可視為等量齊觀。本展精選藝術家自1960年代晚期至今的油畫、水彩作品138(組)件,包括〈歸鄉〉(210x419cm, 1998)、〈天佑花蓮〉(218x654cm ,2010)、〈國寶魚巡禮〉(160x1260cm ,2011)、〈台灣神木林的風雲歲月〉(218x654cm ,2012),四大件油畫巨作,將在北美館首度發表隆重展出。這些豐盛而淒美動人的畫作與史詩般的論著,展現了林惺嶽藝術創作的整體風貌。
點閱數280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7-28
徐冰:回顧展-資源代表圖
web 徐冰:回顧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臺北市立美術館於2014年1月為國際當代藝術家徐冰主辦亞洲地區首度大型個展「徐冰:回顧展」,並邀請台灣資深策展人暨藝評學者王嘉驥策展。徐冰1955年生於重慶,198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1990年接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邀請,以榮譽藝術家身份移居美國,長期活躍歐美,是國際藝壇極為重視的當代華人藝術家。2007年起擔任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自1975年創作至今近40年,1991年在美國展出《天書》及《鬼打牆》,是其奠定藝術成就與地位的關鍵之作。他將東方的哲學思維方式及文化導入當代藝術創作中,作品對文字語言等溝通工具、藝術與文明的本質問題、不同物種與文化間的類似與衝突等進行批判性思考。從傳統木刻到裝置藝術、無法辨認的方塊字到文盲皆可識的標誌符號,寫生風景到研究漢字的性格的文字語言與符號學,作品包括版畫、紙上作品、行為藝術、大型裝置計畫等,類型深廣且多元,本展將展出從早期至今的重要作品計畫、新作與大型現地製作。
點閱數439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7-28
2012台北雙年展-資源代表圖
web 2012台北雙年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2012台北雙年展」由目前以德國柏林為主要據點的德籍策展人安森.法蘭克(Anselm Franke)負責策劃。本屆展期:2012年9月29日至2013年1月13日,除主要展場臺北市立美術館外,並延伸到臺北市內其他地點。 「2012台北雙年展」的策展構想是和過去與歷史進行想像性的互動,進而協調歷史意識。假設全球藝術體系的共同點就是現代化的經驗和影響,本屆雙年展著重的便是全球各地藝術家針對這種經驗與過程如何闡述與進行談判協商。重現或重顯現代性,重新書寫其主要的敘述,以及,重新擬定建構的資源,這些都是具全球性規模的跨學科計畫。這項展演活動的驅使力在於希望能找到一個優勢位置發聲,並由此連結到現代化的邊緣,其目前的形態與漫長的身影與影響,以及藝術在當下轉型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王德威在其中國文學研究的書籍《歷史與怪獸》中提到了中國與台灣在20世紀的歷史,並談及許多的政治暴力──通常以啟蒙、理性、烏托邦為名──與虛構產物間的關聯。王德威在書中透過中國古代的惡獸檮杌來表現歷史,因為檮杌可以看見過去與未來。當歷史無法將過去的意義帶到現在時,虛構的文字就取而代之。本屆雙年展召喚檮杌,這隻虛構的怪獸是個對象,代表了人類對過去經驗的詮釋與無法追憶卻又無法忘記的官方記憶(official memory)。正是透過歷史如怪獸般的醜惡與殘暴所內含的政治與美學意義,才能在所展現的可能曙光中想像現在的狀態。 透過東南亞地區與世界各地共同策展人的合作,「2012台北雙年展」的架構下有一系列想像的微型美術館,投射出推測的歷史與未來的可能性。
點閱數386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2014台北雙年展-資源代表圖
web 2014台北雙年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2014台北雙年展」以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為題,策展人尼可拉.布西歐挪用了科學界對於本世紀人類活動劇烈改變地球生物樣貌的現象,所提出的一種新地質紀元假說─「人類世(anthropocene)」,藉此來檢視當代藝術如何定義與表現我們的世界?探索在人類與動(植)物、機器、產物與物件之間的鏈結、移枝或交配。展覽邀請52個參展藝術家或團隊:哈洛.安卡(比利時)、查爾斯.艾弗里(英國)、吉爾.巴比耶(法國)、艾莉莎.巴倫波茵(美國)、尼爾.貝盧法(阿爾及利亞/法國)、彼得.布根豪特(比利時)、羅伯特.卡伯(巴西)、派崔克.范.凱肯柏(比利時)、張恩滿(台灣)、鄭曦然(美國)、周慶輝(台灣)、朱駿騰(台灣)、薛沙.達伍(英國)、大衛.杜爾(法國)、卡蜜兒.安侯(法國)、羅傑.海恩斯(英國)、胡曉媛(中國)、黃博志(台灣)、胡迪尼森.朱尼爾(巴西)、瓊.喬納思(美國)、工藤哲巳(日本)、蘇拉西.庫索旺(泰國)、黎安美(越南/美國)、林國威(台灣)、瑪莉亞.洛博達(德國/波蘭)、約納.弗里曼和賈斯汀.洛威(美國)、羅智信(台灣)、泰菈.馬達尼(伊朗/美國)、阿布.巴卡.曼薩雷(獅子山共和國/荷蘭)、喬瑟芬.梅克塞柏(德國)、納撒尼爾.梅勒(英國)、瑪莉.穆爾(荷蘭)、亨利.奧森(丹麥)、OPAVIVARÁ!(巴西)、奧.培爾森(瑞典)、彭泓智(台灣)、羅荷.普羅沃絲特(法國/英國)、馬修.羅查.彼塔(巴西)、瑞秋.羅斯(美國)、帕梅拉.羅森克朗茨(瑞士)、蜜卡.羅登伯格(阿根廷)、斯特林.魯比(美國)、鐵木耳.斯琴(德國)、島袋道浩(日本)、彼得.斯坦弗里(瑞士)、尼可拉.尤利布魯(阿根廷)、王郁媜(台灣/英國)、吳建瑩(台灣)、吳權倫(台灣)、吳山專和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爾(中國/冰島)、梁慧圭(韓國)、安妮卡.伊(美國)。今年的台北雙年展嘗試指出「人類世」的某些問題,在這個框架之下,從多重觀點體現天地宇宙萬物共同生活的狀態;然而,現實就位處核心:人類只是在寬廣網絡中諸多元素中的一個元素,所以我們才需要重新思考我們的關係世界,並將新的對話者包含進去。簡單地說,本次展覽將會圍繞在「共活性」這個主題上發展-意即人類意識與動物群集、資料處理、植物快速成長和物質緩慢運動之間的共同生活。我們在展覽中可以看到史前史及其礦物般的景觀,特別是植物移枝以及人類、機器和動物之間的交配等各個方面。
點閱數353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7-28
王大閎建築劇場-資源代表圖
web 王大閎建築劇場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此座曾經位於建國南路巷弄內的王大閎建築師自宅,如今已拆毀。2017年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摹擬重建於本館南側美術公園,並捐贈予臺北市政府進行研究與推廣教育。2018年臺北市立美術館以「王大閎建築劇場」的型態啟動營運,期待能作為觀眾認識王大閎及其自宅的關鍵基地,並成為本館推動臺灣建築史與引介建築美學的展演實驗平台。 由北美館啟動的「王大閎建築劇場」,同時放進了「建築」與「劇場」兩個元素,可以解讀為「建築(本身作為一種上演生活的)劇場」,也可以將「建築」當作動詞,解讀成「建築(一個)劇場」。此處的「劇場」有別於一般有舞台、座位、演員、觀眾等對劇場實體空間的認識,概念上更接近於去建構一個不同於現實世界的空間,讓觀眾走進去親身經歷,並建構其獨特的觀賞經驗。
點閱數371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25-07-28
前瞻基礎建設推動計畫-智慧教室案教案-實踐國小-資源代表圖
智慧教室案之平板教案
點閱數417
下載數10
修改日期:2025-07-28
隱藏的真實:典藏品修復展-資源代表圖
web 隱藏的真實:典藏品修復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隱藏的真實:典藏品修復展」是北美館首度展示1998年至今之重要典藏品修復回顧展,除了展出北美館歷年油畫、水墨(含膠彩)及紙質等修護作品之外,同時放映修復過程中珍貴的影像,形成一場「真實與隱藏」、「動與靜」之間的時空對話。透過歷年來修復過程中的意外發現,比如特殊的裝裱、材料、簽字、畫中畫,輔以X光、紅外線、紫外線、成份分析及可見光譜分析等科學檢測分析發現藝術家獨特的創作軌跡。展覽內容共分為「可見/不可見」、「科學/對話」「歷史記憶」、「藝術再現」四個展區、以及修復紀實影像放映,藉此分享本館歷年來典藏與修復之觀察與展望。
點閱數465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7-28
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資源代表圖
web 行過江南-陳澄波藝術探索歷程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陳澄波(1895-1947)為第一位入選日本帝展的台灣畫家,也是台灣近代美術發展先驅。陳澄波從台灣、日本、中國等地的旅居經驗中,累積了豐富的藝術創作體悟與能量。特別是1929年自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研究科畢業後,到達上海藝術專科學校、昌明藝術專科學校任教,開啟融合中國古風、尋求東方精神新體現的藝術探索,在陳澄波的繪畫歷程中,上海時期是其畫風變化的重要轉捩點,非常值得觀覽研究。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大力協助這個展覽的進行,主要展品為陳澄波於上海任教時期的創作,內容包括人物、裸女、風景、友人所贈墨寶及相關文件資料,其中有多件首次公開的作品。此展另將輔以陳澄波留學日本時期及1930年代返台後若干作品,如本館典藏之「夏日街景」、「蘇州」及「新樓」等也將一同展出,期以學術性的角度,深入探討陳澄波在中國江南地區活動的藝術概貌,並藉此探索陳澄波創作發展的重要特色與畫風變化歷程。
點閱數516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