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藝術-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390
隱藏的真實:典藏品修復展-資源代表圖
web 隱藏的真實:典藏品修復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隱藏的真實:典藏品修復展」是北美館首度展示1998年至今之重要典藏品修復回顧展,除了展出北美館歷年油畫、水墨(含膠彩)及紙質等修護作品之外,同時放映修復過程中珍貴的影像,形成一場「真實與隱藏」、「動與靜」之間的時空對話。透過歷年來修復過程中的意外發現,比如特殊的裝裱、材料、簽字、畫中畫,輔以X光、紅外線、紫外線、成份分析及可見光譜分析等科學檢測分析發現藝術家獨特的創作軌跡。展覽內容共分為「可見/不可見」、「科學/對話」「歷史記憶」、「藝術再現」四個展區、以及修復紀實影像放映,藉此分享本館歷年來典藏與修復之觀察與展望。
點閱數457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7-28
25年典藏精粹-資源代表圖
web 25年典藏精粹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臺北市立美術館於1983年建館至今,典藏作品件數已達四千餘件。集合本館研究人員選出台灣美術史上具指標性意義的34件經典作品,策劃「25年典藏精粹」典藏常設展,將依據藝術史發展脈絡,以及不同媒材對應關係,將展場區分為7個各具台灣美術發展變貌的空間,以呈現台灣藝壇因應各類文化衝擊所煥發的人文精神及在地特色。
點閱數631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7-28
蔡國強 泡美術館-資源代表圖
web 蔡國強 泡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蔡國強,這位自1980年代後期崛起於國際藝壇,被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藝術家,首度在台灣舉辦回顧性大型個展,展覽作品包括分別網羅自歐美、亞洲等多所美術館及私人收藏的火藥草圖、爆破紀錄和大型裝置藝術,以及匯集許多蔡國強早期作品、文件等的《大事紀》與特別為本展創作的新作。蔡國強的創作一貫表達了一種從東方哲學和現代宇宙論所引伸的形而上思索,其氣勢磅礡的大型爆破作品和裝置藝術立足國際藝壇。這次展覽除了嘗試從國際當代藝術的實踐、社會和地緣政治的批判、東方的美學與文史哲學等文化的角度觀照蔡國強的創作外,從策畫和理念上將更深入地討論藝術家的成長背景和創作生活,希望能完整呈現蔡國強其人與其藝術精神。
點閱數520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7-28
王大閎建築劇場-資源代表圖
web 王大閎建築劇場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此座曾經位於建國南路巷弄內的王大閎建築師自宅,如今已拆毀。2017年由「王大閎建築研究與保存學會」摹擬重建於本館南側美術公園,並捐贈予臺北市政府進行研究與推廣教育。2018年臺北市立美術館以「王大閎建築劇場」的型態啟動營運,期待能作為觀眾認識王大閎及其自宅的關鍵基地,並成為本館推動臺灣建築史與引介建築美學的展演實驗平台。 由北美館啟動的「王大閎建築劇場」,同時放進了「建築」與「劇場」兩個元素,可以解讀為「建築(本身作為一種上演生活的)劇場」,也可以將「建築」當作動詞,解讀成「建築(一個)劇場」。此處的「劇場」有別於一般有舞台、座位、演員、觀眾等對劇場實體空間的認識,概念上更接近於去建構一個不同於現實世界的空間,讓觀眾走進去親身經歷,並建構其獨特的觀賞經驗。
點閱數363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25-07-28
看見晝夜-2011探索藝術展-資源代表圖
web 看見晝夜-2011探索藝術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本館教育推廣組於2011年所規劃的「看見晝夜-2011探索藝術展」,展覽內容規劃主要以本館典藏作品的展示及展覽空間的氛圍營造,並結合「豪華朗機工」多媒體裝置藝術的呈現,提供一個多面向的互動體驗展覽,小朋友可以透過藝術的表現,來體驗及欣賞晝夜不同的意象與樣貌,並藉由作品欣賞來認識現代藝術的多元性及精神。本展主要針對3至12歲的兒童及親子觀眾為對象而設計,展覽的內容希望透過欣賞本館豐富的典藏,以及活潑的互動學習,一同探索宇宙的奧秘並深入體驗藝術家的創作魅力,藉由藝術作品探討宇宙間晝與夜的幾個子題:為什麼會有晝夜?晝到夜會出現什麼顏色?景色有什麼不一樣?白天與晚上會出現什麼聲音?白天與晚上會出現什麼景色?
點閱數279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
徐冰:回顧展-資源代表圖
web 徐冰:回顧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臺北市立美術館於2014年1月為國際當代藝術家徐冰主辦亞洲地區首度大型個展「徐冰:回顧展」,並邀請台灣資深策展人暨藝評學者王嘉驥策展。徐冰1955年生於重慶,198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1990年接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邀請,以榮譽藝術家身份移居美國,長期活躍歐美,是國際藝壇極為重視的當代華人藝術家。2007年起擔任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自1975年創作至今近40年,1991年在美國展出《天書》及《鬼打牆》,是其奠定藝術成就與地位的關鍵之作。他將東方的哲學思維方式及文化導入當代藝術創作中,作品對文字語言等溝通工具、藝術與文明的本質問題、不同物種與文化間的類似與衝突等進行批判性思考。從傳統木刻到裝置藝術、無法辨認的方塊字到文盲皆可識的標誌符號,寫生風景到研究漢字的性格的文字語言與符號學,作品包括版畫、紙上作品、行為藝術、大型裝置計畫等,類型深廣且多元,本展將展出從早期至今的重要作品計畫、新作與大型現地製作。
點閱數431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7-28
皮克斯動畫20年-資源代表圖
web 皮克斯動畫20年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從1995年的《玩具總動員》開始,我們認識了一種全新的動畫片樣式─3D動畫。它以電腦技術突破二维平面空間的限制,打造了一個虛擬的立體世界。而帶來這石破驚天變革的正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皮克斯用電腦創造了3D動畫的傳奇,一舉達成傳統二維動畫所缺乏的立體感和可觸感。皮克斯動畫的創作者也從不稱自己是電腦工程師或設計師,而是藝術家,堅信3D動畫從概念到完成的過程就是一種藝術創作。《皮克斯動畫20年》內容包括繪畫手稿、概念、雕塑、數位裝置等,忠實地呈現電腦動畫創作背後細膩與實務操作的過程。《皮克斯動畫20年》將於8月7日至11月1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1A、1B展覽室展出。
點閱數613
下載數17
修改日期:2025-07-28
叛離異象:後台北畫派-資源代表圖
web 叛離異象:後台北畫派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台北畫派」隨著文化起伏與世代交替,在1998年轉變成立「悍圖社」,主要創始成員有郭維國、楊茂林、盧怡仲、吳天章、陸先銘、連建興、李民中、楊仁明等八位藝術家,其藝術表現不再是嚴肅的社會性議題,而是從社會文化中混融了藝術家自我生命質素,他們由傳統繪畫、雕塑甚至數位影像、複合媒材等形式,其象徵性圖式取材於「城市」、「自畫像」、「流行文化」、「古代經典」、「風景廢墟」等符號元素,以扮妝、組構、錯置的手法,傳遞出嘲諷、揶揄、無厘頭、曖昧不確定的藝術語彙,闡述藝術家觀看台灣社會文化的脈動,他們的異質性傳遞出在地文化的藝術特徵,不僅偏移傳統臺灣藝術在西方藝術體系的框架,同時揭示現實與想像的界域,反映時代變遷中的藝術樣態。基於此,本展以「叛離異象」為展覽命題,意含「後台北畫派」其藝術在社會結構轉型中所顯現的變異與解放,從台北畫派過渡為悍圖社的歷程中,透析與再詮釋台灣美術與社會現實,並彰顯臺灣當代藝術的奇想世界。
點閱數557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25-07-28
開顯與時變-創新水墨藝術展-資源代表圖
web 開顯與時變-創新水墨藝術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從東方美術史的進展來看,當代水墨是現代水墨的延伸,將水墨視為一種承載藝術觀念的創作媒介,是二十世紀以來無可迴避的路徑,亦為必然趨勢。當代藝術的發展處於知識迅捷與科技變動的時代,藝術家以水墨表現其敏感的思維,既是以個人的生活經驗感受當下的現實狀態,而且在創作實踐的過程中尤須面臨嚴峻的挑戰;如何跨越傳統媒材的侷限性以及活用單一素材卻有無窮變化。然而,開放彰顯筆墨與時俱進且又能喚起歷久彌新的精神,啟開新的藝術想像和詮釋差異空間,似乎成為水墨藝術家孜孜不倦探索的視覺語言課題。「開顯與時變-創新水墨藝術展」,就策展的角度而言,以台灣的“現代水墨”與大陸的“實驗水墨”作為探討主軸,交互對照水墨自覺衍生的圖象語言。本展策劃的論述與詮釋面向包括:筆墨異形與精神之拓展與變奏、當代水墨藝術的空間意識、以水墨書寫構成有機符號、以水墨詮釋當代文明變遷軌跡、解構書法線條轉化水墨構成語言、水墨觀念‧裝置‧行為之形式內容。本展計展出二十七位藝術家的獨特面貌與時代躍動的水墨作品。無論是現代或是實驗水墨藝術家,他們不僅以水墨語言觸動時代之敏感性,而且懷抱理想,具體呈現更多元豐富的藝術內涵與價值。
點閱數1025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25-07-28
2016台北雙年展-資源代表圖
web 2016台北雙年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第十屆台北雙年展延續地緣意義與時代議題,期望藉由策展人與台灣當代藝術界的對話互動,建構出關注泛亞洲的獨特視野,促進區域與國際藝壇的交流。針對2016台北雙年展,法籍策展人柯琳.狄瑟涵提出「當下的姿態與檔案,未來的系譜」(Gestures and archives of the present, genealogies of the future)的文獻活化概念,將美術館視為遊走於異質藝術領域,穿梭在歷史、社會、文化文本的知識平台,欲透過現存的檔案文獻更趨近未來的知識系譜,藉以了解自身與區域文獻紀錄、記憶模式、解讀與使用、潛在挪用和再現之間的關係。 狄瑟涵引述美國人類學者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著作《規則的烏托邦:論科技、愚昧與官僚制度的私樂》(The Utopia of Rules: On Technology, Stupidity, and the Secret Joys of Bureaucracy),提問:如何在不失去碰撞力度與批判敏銳性的情狀下,針對官僚制度及其延伸的結構性暴力提出批判思考?狄瑟涵透過檔案演繹和詮釋,以對話的態度探討美術館和當代藝術於現今社會的角色,重新思索「展示的權力」(the Power of Display),深化美術館漫遊於知識體系間的觸媒角色。藉由文獻的展演,使經驗者進一步體悟自身的文化基因組成,藉由討論當代藝術延展的行為範疇,探索現代性與文化典範轉移等當代議題的歷史架構。
點閱數37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