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藝術領域-國小5-6年級(三)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452
桃園縣_東眼山_樹蛙的卵-資源代表圖
web 桃園縣_東眼山_樹蛙的卵
張峰銘/桃園縣立桃園國小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園縣_東眼山_樹蛙的卵
點閱數358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12-26
自由造型12-資源代表圖
web 自由造型12
李誌偉/南投國小國小5年級
自由造型12
點閱數201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10-10-13
蝶谷巴特運用於雕塑-資源代表圖
web 蝶谷巴特運用於雕塑
戴淑媛/縣立東海國中國小4年級~國中9年級
蝶谷巴特運用於雕塑
點閱數597
下載數27
修改日期:2012-11-01
畫中有話-我是小小梵谷-資源代表圖
web 畫中有話-我是小小梵谷
洪琮欽/教育網路中心國小5年級
在這充滿壓力的社會中,每個人都承受了許多的外在壓力,少數的人能成功的將壓力轉化成 為助力,但大多數的人卻只能不斷的一直累積壓力,直到爆發,以致於最近精神科門診如雨後 春筍般冒出來。成熟的大人都如此了,何況是正在學習的孩童,教師希望透過用心設計的美術 欣賞教學活動來引導孩童認識所謂的壓力及負面情緒,以欣賞名畫的方式,讓孩童能在與畫 家交流之餘,學習不同發洩情緒的管道。 在班級經營中,學生有時因為負面壓力累積太多而爆發,教師可以不單單只是請學生書寫悔過 書來澄清對錯,還可以利用作畫的方式來讓學生面對自己負面情緒並抒發及表達內心感受。 進 而讓學生能放下心防,與教師作心靈的交流,造成師生方面雙贏的結局。 教師以情緒管理為教學主軸,導入藝術領域,利用藝術來治療心靈,並結合語文學習領域及健 康與體育學習及綜合領域,能讓學生在學習如何正確的面對壓力及人際關係之餘,也能打開藝 術之眼,進而從中感受到生活處處是美學。
點閱數844
下載數114
修改日期:2022-02-14
android
Shazam-資源代表圖
app Shazam
袁惠俐/新北市新北市立永和國民中學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高中10-12年級,高職10年級~高職12年級
Shazam提供了音樂歌曲多方面娛樂的好平臺。有以下功能:• 保存並再次收聽(30 秒預覽)• 與音樂同步,查看串流歌詞• 輕鬆在 Amazon MP3 購買歌曲• 觀賞電視時,可瀏覽其他內容• 自 YouTube 觀賞音樂錄影帶與演唱會• 在 Spotify 上收聽所標記的音樂• 在 Facebook 和 Twitter 上分享標記• 瞭解您所想歌詞的資訊 • 透過 Shazam Friends 與排行榜探索全新音樂• 可添加標籤以獲取更多內容• 記住所標記音樂的位置 袁惠俐 Shazam 用於音樂課程或英語課程皆可。利用學生追求流行音樂,偶像歌手的愛好來當學習的動機,再加以分組進行合作學習,或以小組競賽猜歌曲的方式進行教學。
點閱數497
下載數5
修改日期:2023-11-19
相框製作5-資源代表圖
web 相框製作5
李誌偉/南投國小國小5年級
相框製作5
點閱數359
下載數9
修改日期:2010-10-13
傳統技藝-陳啟村一生醉木雕 中西融會的木藝美學-資源代表圖
web 傳統技藝-陳啟村一生醉木雕 中西融會的木藝美學
傳藝Online/國立傳藝中心國小3年級~國中9年級
「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鹽工之子陳啟村從塗鴉、捏土尪仔,到佛像雕刻、西畫美學,在人生的舞台上,始終依照自己所擬的「藝術創作」劇本,秉著莫忘初衷的信念,不但成功演繹出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創作美學,並讓他榮獲文化部「人間國寶」的無上殊榮。
點閱數204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
傳統技藝-紙紮化為創作的骨 從中長出新生的肉 專訪藝術家張徐展-資源代表圖
藝術家張徐展的創作,就像他給人的感覺,言談當中給人一股幽默和愉快。儘管聊的是生死這樣嚴肅的事,在他眼中總可以轉換成另一種觀點,笑笑地去理解,這些可能都是因為張徐展承襲了家中百年紙紮工藝傳統的緣故。
點閱數14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25-05-13
偶來啦! -資源代表圖
web 偶來啦!
黃竹安/苗栗縣大南國小國小5-6年級
偶是孩子從小的好朋友,小朋友可以利用自己的想像空間去玩角色扮演的遊戲,運用偶為媒介,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學者也可以藉由偶說故事的方式,讓聽者融入情境,傳達故事中的重要概念。運用偶說故事時,要重視的不是外表華麗的玩偶,而是要賦予玩偶生命。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可以認識各種不同類型的偶,並學習簡易製作偶的技巧。
點閱數761
下載數24
修改日期:2012-07-31
2014台北雙年展-資源代表圖
web 2014台北雙年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國小5年級~國中9年級
「2014台北雙年展」以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為題,策展人尼可拉.布西歐挪用了科學界對於本世紀人類活動劇烈改變地球生物樣貌的現象,所提出的一種新地質紀元假說─「人類世(anthropocene)」,藉此來檢視當代藝術如何定義與表現我們的世界?探索在人類與動(植)物、機器、產物與物件之間的鏈結、移枝或交配。展覽邀請52個參展藝術家或團隊:哈洛.安卡(比利時)、查爾斯.艾弗里(英國)、吉爾.巴比耶(法國)、艾莉莎.巴倫波茵(美國)、尼爾.貝盧法(阿爾及利亞/法國)、彼得.布根豪特(比利時)、羅伯特.卡伯(巴西)、派崔克.范.凱肯柏(比利時)、張恩滿(台灣)、鄭曦然(美國)、周慶輝(台灣)、朱駿騰(台灣)、薛沙.達伍(英國)、大衛.杜爾(法國)、卡蜜兒.安侯(法國)、羅傑.海恩斯(英國)、胡曉媛(中國)、黃博志(台灣)、胡迪尼森.朱尼爾(巴西)、瓊.喬納思(美國)、工藤哲巳(日本)、蘇拉西.庫索旺(泰國)、黎安美(越南/美國)、林國威(台灣)、瑪莉亞.洛博達(德國/波蘭)、約納.弗里曼和賈斯汀.洛威(美國)、羅智信(台灣)、泰菈.馬達尼(伊朗/美國)、阿布.巴卡.曼薩雷(獅子山共和國/荷蘭)、喬瑟芬.梅克塞柏(德國)、納撒尼爾.梅勒(英國)、瑪莉.穆爾(荷蘭)、亨利.奧森(丹麥)、OPAVIVARÁ!(巴西)、奧.培爾森(瑞典)、彭泓智(台灣)、羅荷.普羅沃絲特(法國/英國)、馬修.羅查.彼塔(巴西)、瑞秋.羅斯(美國)、帕梅拉.羅森克朗茨(瑞士)、蜜卡.羅登伯格(阿根廷)、斯特林.魯比(美國)、鐵木耳.斯琴(德國)、島袋道浩(日本)、彼得.斯坦弗里(瑞士)、尼可拉.尤利布魯(阿根廷)、王郁媜(台灣/英國)、吳建瑩(台灣)、吳權倫(台灣)、吳山專和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爾(中國/冰島)、梁慧圭(韓國)、安妮卡.伊(美國)。今年的台北雙年展嘗試指出「人類世」的某些問題,在這個框架之下,從多重觀點體現天地宇宙萬物共同生活的狀態;然而,現實就位處核心:人類只是在寬廣網絡中諸多元素中的一個元素,所以我們才需要重新思考我們的關係世界,並將新的對話者包含進去。簡單地說,本次展覽將會圍繞在「共活性」這個主題上發展-意即人類意識與動物群集、資料處理、植物快速成長和物質緩慢運動之間的共同生活。我們在展覽中可以看到史前史及其礦物般的景觀,特別是植物移枝以及人類、機器和動物之間的交配等各個方面。
點閱數296
下載數1
修改日期: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