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資源分類
過濾條件

搜尋相關的資源 195,720
唐三彩的藝術價值-資源代表圖
web 唐三彩的藝術價值
傅莉芬/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陶器的代表名稱,在中國陶藝史上佔著極重要的地位,唐三彩是低溫燒製而成的陶器,彩釉含鉛的成分很高,在加溫後,流動性很大,特別是綠、褐、黃三種釉彩常溶在一起,成為中國陶器史上極為特殊的作品。而唐三彩不僅以其特殊優美的彩色著稱,唐三彩陶器所表現出的形象也是具有高度的藝術水準,尤其是唐三彩馬最能表現唐人雄健的氣質,也表現了馬各種栩栩如生的表情與姿態。
點閱數291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7-12-04
教學指引-資源代表圖
web 教學指引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試著回答以下問題,看看你對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了解多少喔!(答案請看下一頁) (一)漢代時,中國著名的工藝中,有哪些是藉由陸上絲路傳至西域?請舉出三項。(二)元代中、西醫學的交流如何?請稍加整理、說明之。(三)犍陀羅藝術東傳至中國的路徑大致上為何?請簡單描述之。在雲岡石窟、龍門石窟中,哪一個地點的佛像造像擁有比較明顯的犍陀羅風格?(四)唐代傳入中國的外國宗教主要有哪些?哪一教教徒多由海上絲路而來?(五)在唐代的宴會場合中,有一位舞者正在表演胡旋舞。依當時習慣,現場的伴奏樂器應有哪些?請列舉出主要的三項。(六)依唐代中國文物進展概況,一般言之,以下各國上貢物品:(1)琵琶(2)圍棋(3)《幾何原本》(4)琉璃 (5)砂糖(6)高麗菜唐太宗最喜愛的物品是其中的哪一項?
點閱數98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茶的起源-資源代表圖
web 茶的起源
李聰超/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 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在中國,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製。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點閱數30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07-12-04
教學指引-資源代表圖
web 教學指引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試著回答以下問題,看看你對古代進行貿易活動的方式了解多少喔!(答案請看下一頁)(一)我們今日所食用的植物當中,有哪些是漢代經由絲綢之路而傳至中國的?(二)你能區別「龍腦香」與「龍涎香」嗎?(三)請以圖、文並陳的方式,描述鄭和船隊之船隻形式與其特色。(四)以下動物:(1)老虎(2)駱駝(3)獅子(4)駝鳥(5)馬哪些是中國原有生物,哪些是經由絲路貿易傳入中國的?(五)歷史上,中國著名的瓷器有哪些?請簡述之。
點閱數103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7-12-04
外國傳入之雜技-資源代表圖
web 外國傳入之雜技
周忠泉/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從西方傳入的雜技娛樂,自漢代起,至唐代時大盛。《後漢書》中記載,當時有很多耍魔術雜技的藝人,大多來自於西方諸國。 安帝時「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除了史書中有所記載之外,在漢代石刻畫像中,也豐富地描繪當時的雜技表演;如山東武氏祠石室中宴飲嬉戲的圖像,其中有一人倒豎,足上豎立一小兒騰空飛起,非常生動逼真。
點閱數97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茶的故事-資源代表圖
web 茶的故事
李聰超/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對於各種茶葉都有其傳說故事,在此我們收集了一些關於較常聽到的茶葉其得名的源流與傳說。* 烏龍茶的由來烏龍茶原產於福建省,是以烏龍種製造的茶,屬福建茶系,據說原來茶樹都是野生的,並非由人工栽培,在那些野生茶樹中,也不是完全屬同一品種,在群茶中其中有一株茶樹蟠旋著一條黑蛇,然而這條黑蛇好像很馴良,茶農去採摘茶葉,黑蛇也不會咬人,茶農將所摘下來的茶菁製成茶葉,味道滋味特佳,中國人喜龍不喜蛇,故名之為「烏龍茶」。這只是一種傳說,其正確性則有待考證,當做大家閒談的茶話而已。* 凍頂烏龍茶的由來關於凍頂茶的來源,有段頗富人情味的小故事,話說在一百四十多年前,即滿清道光十一年,鹿谷一舉人林鳳池,欲往福建參加科舉考試,無奈缺乏盤纏不能成行,他的宗族林三顯見他有志難展,於是伸出援手,助他旅行的盤纏,林風池果然不負重望,一舉成功,為了報答林三顯的恩德,特到武夷山帶回三十六株烏龍茶苗其中二十四株分送小半天及大坪頂種植,均告失敗。另十二株贈給凍頂山的林三顯,因其地土質排水量好,氣候適宜,茶樹生長旺盛,漸漸繁殖成大規模的茶園,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則有待考證。有關凍頂茶的來源,另有一個說法。凍頂山上原只有野生茶樹,清嘉慶間由福建移民柯朝引入茶種,植移北縣文山;因為中部土壤富有機質,雨量充沛均勻,空氣潮濕,尤其是凍頂山常有雲霧籠罩,全年平均溫度在二十度左右,土質是紅色油質土壤含水量大,天然泉水水質特佳,野生茶樹早已聞名。* 鐵觀音的由來傳說清代乾隆年間,福建省安溪縣松林頭鄉一位名叫魏飲的農民,篤 信佛教。每天清晨,他虔誠以一杯清茶供奉給附近一座觀音廟中的觀 音大士像前,習以為常從不停歇。觀音菩薩念他虔誠,一天托夢給他 ,說廟後有棵茶樹,要賜與他,從此可以不愁衣食.次日,魏飲到觀 音廟後,果然在廟後打石坑的石隙發現有一棵茶樹,在早晨陽光中照射下,葉片閃閃發光,便挖回移值於舍旁,悉心培育,採下茶葉焙製 成烏龍茶,香味異常醇美;後來,繁殖兩百多株,並讓鄉民分栽茶樹,魏飲以為拜佛有德,感動了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賜這株茶樹給他, 加上茶葉色暗綠如鐵,故把此茶樹命名為「鐵觀音」。另一傳說則是西坪堯陽有一位士人叫王仕讓,清雍正時,任過十年副貢;乾隆六年,出任過湖廣黃州府薪州的通判。平生喜歡收集奇花異草,家鄉書軒闢有一個花苗圃。有一天,王仕讓告假回鄉訪親會友,到南岩山麓游覽,突然在一片荒園的層石問,發現一株生態獨特的茶樹,香氣撲鼻,他立即採掘,移種在書軒苗圃裡,經過細心照顧,長得很快,枝葉繁茂。到了舂採時節,他及時採製,加工成品。果然,茶樣特別,氣味芳香,便把它精心收藏起來。假滿到職,拿去送給禮部侍郎方苞。方侍郎原來也是個識貨的「茶仙」,一聞茶味非凡,便作為一種「貢品」轉贈給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平素也是好茶成癖,品嚐後就稱它為「佳品」,立即召見王仕讓詢問由來,王仕讓便把經過稟述一番。乾隆皇帝細察,掂量一下茶葉,發現它貌似觀音重如鐵,產地在南岩,便賜名為「南岩鐵觀音」。後來,因為茶葉廣植遍布安溪全縣,人們便稱它為「安溪鐵觀音」了。* 碧蘿春茶的由來江蘇是貢茶的產地,所謂「貢茶」即專供皇室飲用的茶,這種茶的品質一定是最好的。如唐貢山的陽羨茶即唐代皇宮的御茶,唐人視之為珍品。而太湖洞庭山的碧蘿峰也出產一種茶,叫「碧蘿春」茶。江蘇人稱為「嚇煞人香」,這是江蘇話,表示香到嚇煞人的意思。而這也是碧蘿春茶的原名,據說碧蘿峰當地的土人採茶時將採下的茶葉放在胸囗的衣襟內,鮮葉得熱氣之助,發出一種極濃的香氣,因此土人們便稱為「嚇煞人香」。後來滿清皇帝南巡遊太湖,覺得其名甚不雅觀,遂改名為「碧蘿春」,這是碧蘿春茶得名的由來 。另一則傳說是,在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農民採擷很多這種茶,然後放入懷裏,受到體溫的薰染,茶就散發出一種奇特的香氣,從此以後,大家不再把這種茶放入籠子裏,並且就稱呼它叫「嚇煞人香」。後來,這種茶被獻給康熙皇帝,康熙認為「嚇煞人香」過於鄙俗,便賜名為「碧螺春」。* 水仙的由來在半醱酵茶中,堪與鐵觀音匹敵的就是水仙了。葉大,呈深綠色,水性長,香味並重,是其特徵。它的得名亦有一段傳說:清朝康熙年間,有個福建人發現一座寺廟旁邊的大茶樹,因為受到該寺廟土壁的壓制而分出好幾條扭曲變形的樹幹。那人覺得樹幹乩曲有趣,便挖出來帶回家種植,他巧妙的利用樹的變形,加以繁殖,結果培育出清香的好茶。閩南話的「水」就是「美」,因此,從美麗的仙山採得的茶,便名為「水仙」。令人連想到早春開放的水仙花。* 大紅袍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好的一種,據說這種茶可以治百病。在明朝時,有個官吏因沈痀纏身,某天,有位來自武夷山天心寺的僧人送他這種茶,他喝過多次之後,便不藥而癒了。官吏為了表示感激,就把自己所穿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這是「大紅袍」得名的由來。大紅袍屬半醱酵茶。由於茶樹長在岩石之間,使得它的成分及滋味稍別於其他的青茶。* 龍井茶龍井茶的原產地是浙江杭州,關於龍井茶的來源,有一個故事是這樣流傳的:據說在龍井茶山上,有一個荒涼的村落,村裡只有寥寥的幾戶人家,這幾座破落戶當中,住著一個孤苦的老太婆,凡是路過這裏或是來此處勞動的人,疲倦時經常到老太婆的茅屋下休息,老太婆便以每年留下來的粗茶,每天煮一鼎鑊的茶水,給來往的行人解渴。一個風雪的寒冬,有位老頭前來茅屋避雪,看見鍋中正冒著熱氣,於是便好奇的問老婆婆鼎中燒些啥東西?老太婆無限感慨的回答說:「我不過是個貧窮又無依的老太婆,只能為過路行人燒點粗茶解渴。」老頭聽完竟拍手大笑說:「你並不窮啊!門前石臼內的茶渣便是寶貝,你賣給我,明天派人來抬。」隔天風雪停止,老頭果然又來了,一看日內的茶渣已空空如也,原來那老太婆以為老頭要買的是石臼,於是先將日內的茶渣倒在後院十八株茶樹上,後來那十八株茶樹,因被茶渣滋潤培育,長得非常壯大,這便是龍井茶樹原始的樹種。這個傳說也許是真有其事,然經過口耳相傳,不免添油加醬而染上濃厚的神話色彩,儘管其真實性有待考證,但也是個富人情味的小故事,不妨將它當做閒談的茶話。但陳年茶渣埋在地下,因受雨水腐化,是有可能變成茶樹需要的養分。另有一則傳說是,清朝乾隆皇巡幸江南的時候,曾經在杭州名勝--獅峰胡公廟前,品啜龍井茶,一嚐之下,對它的香味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把十八株種在那裏的茶樹命名為「御茶」。從此以後,龍井茶遂而名揚天下。在清明節之前摘取的新茶,叫做「明前龍井」,品質最上等。* 普洱茶普洱茶的來由,以台灣本地說來,大多數的普洱茶皆來自香港,然而香港一地仿若一個大茶行般,各式各樣的茶都有,部份是真正來自原產地,部份是賣茶人自己摻和的,而據說這些原料有分別來自泰國、雲南、安徽、廣東、福建,甚至還有來自台灣的茶葉摻雜而成,如此一來的普洱茶不同、品質差異甚大,從何談起,所以這裏所要介紹的單指真正生產於雲南的普洱茶而言。對於雲南普洱茶的傳說乃相傳於三國時代,蜀國軍師諸葛亮帶兵南征七擒孟獲,進軍途經西雙版納南糯山,因不服水土,士兵們一個個患眼疾,在山壑間東撞西碰。諸葛亮心急之下把手杖插入地裏,乍時出現奇蹟:手杖活了,生根發芽長葉,成了蔥綠的茶樹。摘下茶葉煮水讓土兵喝。茶有明目之功。士兵們恢復了視力,不久奏凱而還。自此,山上有了茶樹,這裏的少數民族稱為“孔明樹”,山叫“孔明山,孔明叫“茶祖”,每逢農曆七月十六日,即孔明的生日這天辦“茶祖會”,高懸孔明燈,載歌載舞,“對月品茶,寄託思念。*陽羨茶宜興,瀕臨太湖,層巒疊嶂,風光綺麗,更兼有“善卷”、“張公”、“靈谷”三洞之勝,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不少慕名而來的旅遊者,在飽覽了宜興的湖光山色、洞天奇景之後,都忘不了沏上一杯“陽羨茶”來品嘗一番。泡出來的茶湯清色濃,味香而甜,堪稱茶中佳品。宜興產茶歷史久遠,古時就稱之為“陽羨* 普洱茶貢茶”、“毗陵茶”、“陽羨紫筍”和“晉陵紫筍”。早在三國孫吳時代,就名弛江南,當時稱為“國山茶”。“國山”,即今之離墨山。據《宜興縣誌》載:“離墨山在縣西南五十里……山頂產佳茗,芳香冠他種”。到了唐代,被稱為“茶聖”的陸羽,為了研究茶的種植、採摘、焙制和品茗,曾在陽羨(今宜興的古稱)南山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察,為撰寫“茶經”一書積累了豐富的原始資料。陸羽在他的《茶經、一之源》中記及:“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陸羽在品嘗同僧進獻的佳茍後,認為“陽羨茶”確是“芳香冠世,推為上品”,“可供上方”。由於陸羽的推薦,“陽羨茶”因此名揚全國,聲噪一時。從此,“陽羨茶”被選人貢茶之列,故有“陽羨貢茶”之稱。大致在唐代肅宗年間,常州剌史李棲筠開始,每當茶汛季節,常州、湖州兩地太守集會宜興茶區,並且唐皇特派茶吏、專使、太監到宜興設立“貢茶院”、“茶舍”,專司監製、品嘗和鑒定貢茶的任務。採下來的嫩茶,經焙炒好後,立即分批透過驛道,快馬日夜兼程送往就京城,趕上朝遷的“清蝗宴”。當時稱此種茶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誤。誠可知,江蘇宜興距京城(今北京)有數千里之遙,不知累壞了多少驛役?累死了多少駿馬?……正如唐代詩人李郢(茶山焙焙歌)詩曰:“淩煙觸露不停採,官家赤印連貼催,……驛路鞭聲砉流電,半夜驅夫誰復見;十里皇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陽羨貢茶”,產於宜興的唐貢山、南嶽寺、離墨山、茗嶺等地。“陽羨茶”以湯清、芳香、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明代周高起,在他的《洞山茶係》中讚曰:“陽羨茶”以“淡黃不綠,葉莖淡白而厚,製成梗極少,入湯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無之外”。至於“陽羨茶”的始源,據《宜興縣誌》載,飲茶的創始人卻是一位叫潘三的農民,後來被尊之為宜興的“土地神”。宋代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引“重修義興茶舍記”:有一位和尚把陽羨山中產的野茶送給當時的常州太守李棲筠,經他請陸羽鑒定後,建議當作佳物進貢給唐代宗皇帝,時間是大歷年間(766年左右)。僅次於陸羽的第二位“茶聖”。詩人盧仝,寫下了“天子愛喝陽羨茶,百昌不敢先開花”的詠茶名句,明末清初劉繼莊的《廣陽雜記》記有“天下茶品,陽羨為最”。明代袁中郎(宏道)在評茶小品中指出:“武夷茶有藥味,龍井茶有豆味,而陽羨茶有‘金不味’,夠得上茶中上品”。東鄰日本十分慕名“陽羨茶”。『資料來源:http://202.108.249.200/geography/mfms/20011211/9.html 』*三道茶白族“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含義上寓以人生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頭道苦茶又稱“烤茶”或“百斗茶”,先苦後甘,能提神補氣,使人神輕氣爽;三道回味茶,放有花辣等佐料,喝了能滿口清香,回味無窮。 白族三道茶源遠流長,起源於唐初,之後不斷得到發展,到了唐南詔國中後期,佛教在大理興起,寺廟裏倡導坐禪飲茶,遊客也喜歡飲茶止渴,使茶道發展不小。經過宋、元時期到了明、清之際,白族家室多愛飲烤茶,招待客人飲甜茶,在婚事、節日期間專飲“三道茶”。至今談茶,必宗茶經陸羽的【茶經】;漢宣帝三年王褒撰的【僮約】是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在陸羽的朋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大書法家顏真卿。顏真卿作湖州刺史時與皎然、陸羽結為摯友。他召集陸羽加深儒學修養,在「茶經」中表現出中庸和諧的思想起到了十分有益的作用。在與各界友人的交往中,陸羽融會了儒道佛等諸家思想,并將其融注於查理中,融注於「茶經」的創作中,使「茶經」成為一部不僅僅描述茶事,而且具有深刻文化內涵的學術著作。「茶經」的文化學內涵表現如下:(一)「茶經」首次把飲茶當作一種藝術過程來看待,創造了從烤茶、選水、煮茗、列具、品飲的一套中國茶藝。其中包含了濃厚的美學意境和氛圍。(二)「茶經」首次把「精神」二字貫穿於茶事之中,強調茶人的品格,思想情操,把飲茶看作「精行儉德」,進行自我修養、鍛煉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三)陸羽首次把中國儒、道、佛的思想文化與飲茶過程融為一體,首創中國茶道精神。總之,陸羽和「茶經」的出現揭示了並預示著茶與文人關係的日執深化,而這種關係深化的結果,就是使飲茶的文化內涵趨於深刻和豐富。
點閱數1144
下載數4
修改日期:2007-12-04
以電子業的發展看工業轉型 - 加工出口區電子業-資源代表圖
web 以電子業的發展看工業轉型 - 加工出口區電子業
鄒玫/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電子業在台灣經濟發展和轉型過程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觀看加工出口區三十五年來電子業產品結構變化,幾乎是台灣工業轉型和升級的縮影。以下是三十五年來,加工出口區各階段電子業的主力產品: 出口導向工業化時期:電視機、電晶體收錄音機、計算機。出口擴張高峰期:消費性電子產品,例如:照相機、電視機。勞力密集產業外移時期:顯示器、積體電路。竹科附庸化時期:消費性電子產品退出主流,以積體電路相關產業為主。
點閱數403
下載數3
修改日期:2007-12-04
排灣族的社會組織與文化-資源代表圖
web 排灣族的社會組織與文化
江貞衛/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9年級
排灣族有嚴格的階級制度,分為貴、賤兩大階級,即貴族地主與平民佃農,身分世襲。階級制度為世代所承襲,排灣族是個兩性平等的社會,採長嗣繼承。也就是說,只要你是家裡的第一個小孩,不管是男是女,都可以繼承家族的財產、權利,因此許多部落出現了女性的頭目掌理部落的決策事宜。其餘的兄弟姊妹則於結婚後搬出本家,另立家屋、家名。在北部的排灣族還有介於貴族和平民之間的「士」的階級。平民是勞動階層,是社會的主體。平民在貴族的領地耕種、狩獵,要繳納各種租稅給貴族,如山林稅、狩獵稅、土地稅、水源稅等。平時要服從貴族的命令並接受貴族的差遣。貴族在政治、經濟上擁有相當的特權。部落中的土地及其附屬物、耕地、獵場、河流都是貴族所有。貴族是勞心階層,同時也是部落中的管理階層;不論公私,有權命令、調派平民。平時對平民要善盡扶助之責。遇有糾紛要協助仲裁。此外,也只有貴族才能享有裝飾的權利。因為貴族生活悠閒富裕,才能把時間花在裝飾上。貴族盡其所能美化其住屋、衣飾及器物。紋身是貴族的特權。青銅刀、琉璃珠、古陶壺也是貴族才能持有的重要器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貴族的衣飾、家屋、日常用品及雕刻藝術上享有平民不能擁有的百步蛇紋。貴族家屋出入口的木雕柱、屋內主柱、屋簷下的桁板及室內的壁板,器具如木箱、木枕、木臼、連杯、針板、佩刀、盾牌及占卜箱等,都是百步蛇圖樣經常出現的地方。貴族被認為是百步蛇的後裔。百步蛇紋是貴族專屬的紋飾,藉以強調統治階級的權威、榮耀與力量。因此,只要從器物衣飾上的紋飾就能清楚地判別身分的不同。百步蛇紋除鞏固貴族神聖的地位外,更具有強化排灣族階級社會結構的功效。貴族階級講究門當戶對,以同階級間的聯姻為理想的婚姻形式,因此頭目階級常與鄰近村落的頭目結為親家。頭目是地主階級,擁有土地、河流與獵場。藉著婚姻關係可以擴展自我的領地。階級低的族人也希望能與比自己階級高的人結婚,藉以提升自己的階級,因而在婚生子女中會有階級升降的有趣現象。
點閱數891
下載數7
修改日期:2007-12-04
王莽的貨幣改革-資源代表圖
web 王莽的貨幣改革
雷家聖/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7-8年級
五銖錢發行之後,仍有人希望恢復先秦時期的貨幣制度,漢朝的外戚王莽當權時期,於居攝二年(西元7年)發行「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三種新幣,與五銖錢並用。王莽篡漢,建立「新」朝之後,於始建國二年(西元10年)發行六泉十布(小泉直一、么泉一十、幼錢二十、中錢三十、壯錢四十、大泉五十、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共有十六種貨幣同時發行,使百姓無所適從,經濟秩序大亂,「新」朝也只維持了十五年即告覆亡。劉秀建立東漢,恢復了漢武帝的舊制,重新發行五銖錢,經濟秩序才恢復穩定。
點閱數152
下載數0
修改日期:2007-12-04
河洛歌仔戲團的發展-資源代表圖
web 河洛歌仔戲團的發展
柯孟潔/師大歷史文化學習網內容團隊國中8年級
「河洛歌子戲團」團長劉鐘元早期從事「民本廣播電臺」的廣告業務。1984年,劉鐘元先生成立「河洛有限公司」,1988年開始,為中國電視公司製作電視歌仔戲節目,有《漢宮怨》、《正德皇帝遊江南》、《江南四才子》等,1992年又改為「河洛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登記為演藝團體「河洛歌仔戲團」,1996年又更名為「河洛歌仔戲團」。河洛劇團的第一部舞台演出作品為《曲判記》,之後又推出《天鵝宴》、《鳳凰蛋》、《浮沉紗帽》、《御匾》、《欽差大臣》、《殺豬狀元》、《皇帝、秀才、乞食》、《命運不是天註定》,《賣身作父》、《秋風辭》、《戲弄傳奇》等戲,演員詮釋劇情相當動人,故事情節與時事搭配,頗受到觀眾喜愛。演員陣容有王金櫻、小咪、石惠君、林久登等人,對於舞台表演藝術都相當嚴謹。
點閱數336
下載數2
修改日期:200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