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名:Sphagemacrurus pumiliceps(矮頭短吻鼠尾鱈) 俗名:矮頭短吻長尾鱈、矮頭短吻長尾鱈、鱈魚 棲息深度:732 - 1880公尺 形態特徵:體型延長,體高且側扁。頭部中等,口較小。吻鈍且略長,腹面不披鱗片,頤部有一短鬚,長度大於眼俓的1/2,約為頭長的16-31%。眼大,約有頭長的31-36%。鰓被架7,鰓耙數8-11,腹鰭軟條數 11-14,腹鰭起點位於鰓蓋開口下方,胸鰭基底的前方。臀鰭起點則位於背鰭起點下方或略微超前,但肛門的位置約在腹鰭至臀鰭間距離約2/3處。尾前脊椎骨 11-12枚。體被中小型櫛鱗,棘刺細長而尖,排列成放射狀。(2015/12/16 李茂熒、林沛立編寫) 棲所生態:主要棲息於732-1880公尺之大陸坡水域,深海底棲性,緩慢游動於泥砂底質的海床上覓食小型蝦蟹。 地理分佈: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 漁業利用: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資料來源:邵廣昭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18-12-12)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素材
主動式
領域:自然科學
學習階段:國小3-4年級(二)
國小5-6年級(三)
國中7-9年級(四)
學習內容:INb-Ⅱ-7 動植物體的外部形態和內部構造,與其生長、行為、繁衍後代和適應環境有關。
INe-Ⅲ-11 動物有覓食、生殖、保護、訊息傳遞以及社會性的行為。
Db-Ⅳ-5 動植物體適應環境的構造常成為人類發展各種精密儀器的參考。
海洋教育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
2018-12-13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F215_Sppum_u0.jpg (71.23KB)
Xray_ASIZP0065551.jpg (104.35KB)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