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1935年開始,德國公布了兩項重要法規——「青年義務勞動」和「帝國領空防禦條例」。前者規定在就讀大學之前,全國18?25歲之青年男女必須進行義務性的勞動服務;後者則規定每位國民都必須為其住宅建造防空空間、適應燈火管制,並購買消防設備。除了透過法律規定讓人民日漸熟習戰爭所帶來的風險,納粹政府也利用廣播向家庭主婦宣傳糧食配給與帝國光榮未來的關連性。然而到了關鍵的1942年,一封封由東線戰場寄回的家書,隱約透露了戰爭的殘酷與荒謬、戰事的不順遂,以及質疑進行戰爭的理由何在?而德國人民在國內的生活,也不若戰爭開始初期來得輕鬆。民生物資的配給越來越不穩定,陣亡者的消息和名單一波接著一波,許多兒童與青少年,也配合政府的政策,遠離備受轟炸威脅的城市,到鄉間接受意識型態教育與軍事訓練。像上述如「兒童下鄉」這類躲避戰火的政策,逐漸的在德國民眾的生活中出現。時至1943年,情況變得更為不樂觀。一月份,東線戰場的德國部隊於史達林格勒投降,這給予當局嚴重的打擊。因此納粹高層決定在今年發動全面性的反擊。當政府的宣傳部長戈培爾賣力的向群眾宣揚全面戰爭的號角已經吹起的同時,盟軍對德國的轟炸也步步近逼。從1943年1月起,英美兩國開始合作轟炸德國,不分日夜的分梯次轟炸的國的重要城市。雖說許多軍需與武器工廠已遷往未受波及的地區,然而盟軍頻繁的戰略轟炸,重點不在於破壞軍事設施,而在致力於瓦解德國人民的士氣。果不其然,已成為每日例行公事的轟炸,甚至還造成了由東歐撤退回德國的難民們重大傷亡。對於戰爭,越來越多的人民對它打上問號。
資訊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2.0 台灣
素材
2010-06-02
教學資源檔案連結

資源評論或心得分享

相關資源